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建西南生态屏障 创兴林富民大业



中国绿色时报11月23日报道(记者 丁洪美) 举世瞩目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了。十八大报告中的新表述、新思想、新论断,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连日来, 西南林业大学开展了多层次、多方式的学习活动。专家教授们认为, 云南省具有建设生态文明的环境基础,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 云南的生态体系建设对维护本省、国家及国际跨境流域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西南林业大学应抓住国家和云南省深入实施“两强一堡”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 加快“森林云南”建设, 实施“青山绿水”计划, 建西南生态屏障, 创兴林富民大业。
  科学发展引领西林的前进步伐
  十八大首次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学校党委书记陈宝昆说, 正是得益于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引领, 学校成功实现了扩大校园面积、更名西南林业大学的目标, 这所具有70余年办学历史、西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高等林业本科院校, 正朝着申请博士授权单位和建设高水平、有特色林业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
  校长刘惠民说, 学校立足云南、服务西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 以服务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主、以服务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以服务区域林业产业发展为主, 铸就了红土高原上的绿色人才摇篮。学校抓住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 将得到乘势而上的发展。
  桥头堡建设应不断弘扬云南魅力
  十八大报告提出, 要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云南当前积极建设中国面向西南的桥头堡, 建设边疆繁荣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专家们认为, 西林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林业院校, 应充分挖掘云南的国际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优势, 广泛开拓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其他地区国家之间的密切合作, 展开具有云南特色的各种国际交流。
  科技处长段安安认为, 国家林业局提出“民生林业”的概念, 这和“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近年来, 西林不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突出优势, 在民生林业方面也做了大量探索, 通过各种技术措施使林农实现高产、优质、效益最大化。如, 鲜食大枣引进和避雨丰产栽培技术推广效益显著, 如果在滇中推广这个项目, 每亩可以为林农增收上万元。
  生态文明建设意义深远
  十八大报告首次独立成篇地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专家们认为, 云南应抓住国家和云南省深入实施“两强一堡”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和加快“森林云南”建设, 实施“青山绿水”计划, 建西南生态屏障, 创兴林富民大业。
  云南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热点地区, 还是一个山地面积占总面积94以上的多山省份, 处于长江、澜沧江、怒江、珠江等六大江河的上游或源头, 其生态体系建设对维护本省、国家及国际跨境流域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
  专家们认为, 在云南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不仅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是国家或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明灿认为, 从制度、体制、机制、观念等方面加快林业建设, 适应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任重道远。他就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森林经营方案在林业建设中的作用提出3点建议: 完善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和实施体系; 尽快制订县级(国有林场)以下森林经营方案技术规程; 制订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等系列技术规范
  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昌命表示, 生物学学科的发展, 为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科技支撑作用, 要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学学科的发展关系, 使生物学学科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作用。
  机械与交通学院院长、农工党西林支部主委周新民坦言, 建设生态文明必将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 推进工农业生产、生活消费等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 应当及时更新观念, 注重绿色、节能型新材料的研发, 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工业。
  加快林业科研应顺势而谋
  云南具有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 如自然资源禀赋独特、社会经济发展稳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意识逐步提高、民族生态文化丰富等。环境科学学院院长王克勤建言, 云南省应紧抓机遇, 构建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加强生态建设, 提升环境支撑能力; 加强污染防治, 改善环境质量; 推进资源可持续利用; 加强自然灾害预防控制。
  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董文渊说,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林业是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的主力军。只有在充分认识生物、森林、生态系统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才能全面推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林业现代化建设, 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
  培养美丽中国建设人才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就是要使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最优化和良性运行, 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全面建设的对象。
  专家们认为, 高等林业院校肩负着传承传统生态文化, 弘扬生态文明的重任, 要从“个人”、“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3个方面入手, 为美丽中国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要通过教学改革, 在全日制本科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中系统增设有关生态技术和生态文明的课程, 培养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建设的专门人才; 采取短期培训、现场培训等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方式, 建设面向大众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基地, 提高公民生态素养, 逐步实现生态文明和谐的终极目标。
  林学院院长石卓功认为, 学校可以利用区位优势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协同创新和各种渠道申请国家的重大科研专项; 也可根据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和重视, 向政府有关部门建议, 逐步实行林业行业大学生就业准入制, 解决目前学校林业类大学生就业学非所用的问题。
  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吴章康说, 材料工程学院针对木质产品的绿色化, 开发了大量环保型木质产品、高效清洁生物质能源技术和各类功能型木塑复合材料。应根据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 重视废物资源化、废物产品化、废热废气能源化, 形成多层次闭路循环、无废物无污染的生产体系, 实现低消耗、低投入、高质量与高效益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业模式。
  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常委、理学院院长李任波提出了倡导多元生态文明, 构建数学生态课堂的观点。
  土木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朱德滨论述了专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专家们表示, 西南林业大学具有多学科的特色优势, 又有一批爱岗敬业的专业人才和厚重的学科成果, 在7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 为红土高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绿色人才, 为云南的社会进步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今, 十八大又吹响了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集结号, 学校将以十八大精神统领学校各项工作, 使彩云之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各族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中国绿色时报 2012-11-23

关键词 生态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