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山西全方位保护绿水青山美丽画卷上的璀璨明珠



交城卦山古柏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几千年来形成了璀璨的人文历史,也保存了弥足珍贵的晋祠周柏、古县千年牡丹等古树名木资源。三晋大地共有10.22万株古树名木,是点缀在绿水青山美丽画卷上的璀璨明珠。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不仅是山西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要求。山西省始终秉持绿色文化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多方联动、创新机制,持续探索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守住自然瑰宝。
  明确职责联动保护 古树名木“老有所依”
  沿山路蜿蜒而上,与猴群错身间隙,便看到远处高耸入云的“九杆旗”。这株生长在山西灵空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圣寿寺山顶的油松,被称为“世界最大油松”。
  “‘九杆旗’树龄在600年以上,独树成林,一枝出土派生三枝,三又生九,枝枝挺拔笔直、高大潇洒。舒展的枝丫针叶飘然舒畅,恰似九面迎风招展的擎天旗帜,是国家一级古树。这个级别的古树,保护区还有7株。”山西省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李振军介绍。
  从挺拔健硕的千年树王到秀枝摇曳的稀有名木,再到硕果累累的百年果树,山西省有着丰富的古树名木资源。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数据显示,全省现存10.22万株古树名木中,散生古树名木23292株,一、二、三级古树分别有4475株、4426株和14297株,名木94株,群状古树257处共78897株。
  为保护好这些珍贵遗产,山西省先后制定出台《古树名木保护技术规范》《古树名木养护管理规范》《古树名木评价技术规范》和《古树名木鉴定技术规范》4个地方标准,构建起古树名木保护标准体系。各市也积极出台保护条例,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提供强大法律支撑,使古树名木“老有所依”。
  2022年,山西省公安、住建、林草3部门联合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整治行动,公安机关立案侦破2起案件,涉案古树名木3株。
  晋城市充分发挥林长制作用,结合24株省级古树名木保护任务、森林防火和病虫害巡查,分析摸排破坏古树名木资源的风险隐患,及时发现、依法查处涉古树名木的各类违法行为。
  针对古树名木分布零散、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山西省还出台《关于开展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实施古树名木及其自然生活环境保护修复,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要求,坚决制止改变和破坏原生环境的行为。
  “目前,我省已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林长制和城市园林绿化监管范围。今后,会进一步明确市、县两级人民政府落实古树名木保护经费、定期开展古树名木生长情况监测评估、严厉打击各类破坏行为等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古树名木权属情况,落实古树名木管护责任单位,进一步做好古树名木养护和复壮工作。”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处长李军说。
  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如今,春季淡黄、夏季浓绿、秋季火红,一年三变脸的和顺县青城镇神堂峪村的元宝槭早已成为众多游客的心头爱。特别是深秋时节,远眺这株“中国最美古树”,红色树冠在金色田野的衬托下好似初升的太阳,蔚为壮观。
  落实措施科学管理 古树名木“老有所养”
  古树是稀缺资源,一旦失去便不可再生。
  山西省每五年开展一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对古树名木进行编号、建档,为古树名木上“户口”,加强生长情况巡查,便于发现问题及时有效处理。2009年,启动实施了省级古树名木保护项目,针对古树名木不同生长状况,采取安装避雷针、护栏、支撑、树池透气铺装、换土等方式进行抢救复壮。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级财政共投入2000多万元,对4000余株古树名木及其生境进行保护改善。在此基础上,2019年山西省又争取全国首批古树名木抢救复壮试点项目,按照“一树一策、综合施治”原则,对20株生长衰弱或濒危的一级古树实施抢救保护复壮行动。
  各县(市)也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科学管理保护措施。稷山板枣历史悠久,全县有古枣树6990株,平均树龄600年,分布面积20公顷,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认定为“中国最大千年古枣树群”,是我国古枣树最多、最密集的区域。2017年,这里建成全省唯一林木(花卉)专类公园稷山国家板枣公园,并制定《枣树保护制度》《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制度》等,明确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珍贵树木保护等内容。
  “名园易建,古木难求”。走进晋祠博物馆,上百株古树自西周至今从未断代,成为跨越3000多年历史的“活化石群”。近日,博物馆在病虫害防治、枝叶修剪等日常保养基础上,开始对根系生长活力下降的部分濒危古树进行集中抢救保护、复壮等。
  “我们创新通气管技术,通过无损技术检测确定挖掘复渗沟位置。这个长2米、宽80厘米、深80厘米的沟,可以为古树名木根部提供充足氧气,并方便在后期养护管理中实施配方施肥和浇水。”晋祠博物馆园林部主任白凯文说。
  古树名木保护涉及树木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森林生态学、环境气候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是一门系统性综合技术,专业性高、难度大。山西省发挥科技创新驱动能力,组建专家库和乡土专家队伍,定期培训全省从事古树名木保护的干部职工;持续开发古树名木保护新技术,目前已取得7项国家专利,应力波树洞检测仪、可视化网络监测系统、树洞封堵、树腔干燥、艺术支撑等一大批新成果正在全省推广使用。
  卦山古树群入选全国100个最美古树群,是国内占地面积最大、树龄最长的古柏树。无论是历史悠久的汉柏、唐柏、文昌柏,还是栩栩如生的“牛头柏”“龙爪柏”等,其健康生长都离不开科学管护。“我们针对性地施肥、洒药等,并根据天气、时令等落实除雪防冻管护措施。”交城县卦山管理中心副主任高梓瑜说。
  下一步,山西省将加大对古树名木保护科研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持续推广古树抢救复壮新技术、新材料、新成果应用,培养古树名木抢救与复壮的实操型人才,指导各地采取更科学的技术进行保护,避免“保护性破坏”。
  创新机制和谐发展 古树名木“老有所乐”
  2022年3月17日,高平市林业局签下山西省首单古树名木保险,为全县造册挂牌的70棵一级古树名木提供累计350万元的风险保障。
  一直以来,山西省积极探索古树名木补偿机制,确定古树名木补偿原则、对象、标准、范围、方式等,用于因地震、火灾、雷击、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或病虫害造成的古树名木受损或死亡事故赔偿,进一步拓宽了保护渠道。
  太原市连续两年为古树名木“上保险”,每株保额在3万—5万元,约定对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以及外来人员损坏或盗窃造成损伤、破坏等予以赔偿,包括古树名木流失、掩埋、死亡、主干折断、倒伏、蛀干、断梢等一系列影响正常生长的情况。
  不只在补偿机制上,山西省还创新保护形式,鼓励社会单位、个人以认养、捐资形式参与古树名木、古树后备资源和城市大树的保护管理,并可在一定期限内冠名、署名。
  古树名木是记录历史的一本书、承载文化的一叶舟,有着无可替代的经济、景观、文化、历史等价值。
  几千年来,原平市西神头村的两株“龙凤楸”与身后全国唯一的秦太子扶苏庙一同见证了沧桑。龙楸高约30米、胸围13.20米、平均冠幅17.25米,是我国现存楸树中树龄最大、胸径最粗、树冠最高的一株,被称为“华夏第一楸”;凤楸高约30米,围长11米,平均冠幅18米。若无千年古楸当庭而立,人们很难直观体味扶苏庙的古朴韵味。
  晋城市阳城县蟒河村南河沟南岸蟒山脚下有一株被称为“中国山茱萸王”的超大型山茱萸树,树高8.6米、径粗2.18米,有400多年的历史。如今,山茱萸鲜果最高年产量仍有501公斤、千粒重1260克,有效化学成分含量全国最高。
  不只在山中,城市中的古树名木也是市民日常生活的陪伴者和城市历经风霜的“活档案”。为此,山西省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古树名木、古树后备资源和城市大树实行分级保护,300年以上的实行一级保护。
  “按照市里出台的古树名木保护专项规划,到2025年底将实现古树名木与森林资源‘一张图’管理,设立12个古树群保护小区,建设5个古树公园、5条古树名木街巷和30个古树名木村镇,开辟4条古树文化体验专线等,使广大市民更好地亲近、了解古树,最大限度激发古树名木的文化价值,让古树名木真正‘活起来’,全面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实现‘老有所乐’。”太原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书宏说。
  晋城市通过在电视台和红果头条微信公众号连续播放《晋城古树纪录片》系列,宣传有关保护古树名木的内容,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古树名木保护的良好氛围。
  “今后,我们将通过上线‘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古树名木保护项目等方式,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古树名木保护,进一步挖掘古树名木的生态、文化、旅游价值,打造古树名木与人居环境相适应的生态系统,提升城乡绿色生态品质,助力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三晋大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李军表示。
           中国绿色时报 2023-12-21

关键词 古树名木  林长制  园林绿化  生态保护  风险保障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