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建院60周年
10月27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林科院)举行建院60周年纪念大会暨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国际竹藤中心主任、中国林科院原院长江泽慧,原林业部副部长刘于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彭有冬,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人事司司长谭光明,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唐守正,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宋湛谦,科技部基础司副司长郭志伟,科技部农村司副司长蒋丹平,国际林联执行主任亚历山大·巴克,国际热带木材组织(ITTO)执行主任格哈德·迪亚特尔等出席会议开幕式。
开幕式上,张建龙、亚历山大·巴克、格哈德·迪亚特尔分别发表讲话。中国林科院院长张守攻致辞。中国林科院分党组书记叶智主持会议开幕式。
60年前的今天,中国林科院正式成立。由此,中国林业科技历史翻开了崭新一页,书写了浓墨重彩之华章。
60年前,中国林科院仅仅拥有2个研究所、418名职工;现在,拥有了22个研究所(中心),在职职工2616人,在读研究生1300余人;累计获得科技成果6256项,重要科技奖项701项次,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发明奖5项。
对中国林科院60年来的改革发展和科研创新,张建龙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
张建龙说,60年来,在科学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等方面,中国林科院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基础设施完备、人才队伍优化、学科门类齐全、创新能力领先,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机构,为我国林业现代化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林科院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全力服务国家战略,积极为国家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建言献策。紧紧围绕提升林业发展质量,全力开展基础性重大科技问题攻关和成果推广,为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服务广大林农群众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中国林科院认真实施人才发展规划,打造了一支结构优化、梯队合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创新团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显著提升了国际知名度、影响力和话语权,为我国林业科技走向世界发挥了引领作用。
张建龙指出,回顾中国林科院走过的60年光辉历程,就是要始终牢记老一辈林业科技工作者坚定信念、不忘初心、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光辉业迹,大力弘扬他们团结协作、执着探索、求真务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进而激励当代林业科技工作者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勇攀科学高峰,为新时代林业和草原事业奉献聪明才智。作为我国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国家队,要继续当好领头羊排头兵,牢记职责使命,加大创新力度,提升综合能力,努力开创林草科技创新新局面。
在新的起点上,张建龙强调,中国林科院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各项工作。重点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论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念,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度参与全球林业草原科技治理,以更多的研究成果和更大的技术突破,推动林业草原事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优化林业和草原学科结构布局,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平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林草事业现代化实践,开展重大问题科技攻关,尽快攻克事关林草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难题。要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入开展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专项研究,加快集成转化富民实用技术,不断提高服务国家大局的能力。尤其要高度重视草原科学研究,加大相关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着力解决草原基础理论和重大科技问题,全面提高草原科技支撑水平。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弘扬“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科学树木,厚德树人”的林科精神,激励科技工作者更加自觉地献身祖国林草科技事业。努力改善人才保障条件,积极培养引进高端人才,加大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创新型团队建设,努力提升联合攻关、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深入推进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世界各国林草科技合作,主动融入国际林草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开展双边、多边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中外联合共建科研机构建设,加快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优化国际合作平台布局。紧紧围绕服务国家生态外交需要,积极开展科技援外工作,促进林草科技成果国际化推广应用。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加强院所两级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干部队伍,为林科院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在加强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的新征程上,中国林科院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繁重。局党组将更加重视和支持中国林科院的发展。各相关司局和直属单位要进一步深化与中国林科院的合作,尤其是相关司局要积极关心支持中国林科院,指导帮助林科院改善科研条件,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中国林科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院60周年为新的起点,坚定信念,牢记使命,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努力把中国林科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林业草原科研机构,全面提高我国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水平,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林科院通过强调原始创新和技术整合推进中国林业研究,给国际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亚历山大·巴克说:“在过去的60年里,中国林科院已经成为亚洲地区乃至世界最大和最受尊敬的林业研究机构之一。我很骄傲提及中国林科院是国际林联这个全球森林科学合作网络中最大和最活跃的成员机构之一。也很高兴的提及国际林联和中国林科院,在2016年成功的组织了国际林联亚洲和大洋洲区域性会议。中国林科院的科学家们,积极参与无数国际组织和进程的工作,并在这些组织中担任领导职位。”
中国林科院60年,也是ITTO与中国林科院合作30年。30年来,双方合作取得了累累硕果。哈德·迪亚特尔说,全球普遍认为中国已然在与循环可持续经济相关的林业政策、研究和应用方面成为了全球的领导者。ITTO十分自豪,在过去30年里,能成为中国林科院的重要合作伙伴。30年来,ITTO从中国林科院获得了森林可持续经营、林产工业、木材贸易、数据分析等领域的世界级专业技术。目前,ITTO共有74个成员国,哈德·迪亚特尔希望,通过和中国林科院的合作,能使这74个国家均能受惠。
“十八大”以来,中国林科院紧扣国家和行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原始创新、攻克关键技术、注重成果转化,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发挥重要行业智库作用。牵头开展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成果写入了2003年中央9号文件;“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深入推进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报告”获李克强批示,相关建议被写入2013年中央1号文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规划思路”获国务院批复;由中国林科院专家倡导的森林城市建设被纳入国家“十三五”发展战略,牵头编制了雄安森林城市规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成为林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促使中国成为世界四大林木育种中心之一。围绕保障木材安全,加快种业自主创新,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杨树转基因育种,自主完成了毛竹基因组、杜仲基因组测序,我国实际用于造林的树种有70%左右的品种出自中国林科院。选育出杨树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30个,材积增长20%以上,覆盖主栽区面积80%以上。创立了落叶松优良种质创制平台,定向选育出10个国家级良种,材积增益达15%以上。轻基质网袋容器育苗技术在30余省区大面积推广,成为主要造林树种育苗主导技术。
——突破生态建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了典型天然林重要珍稀濒危树种保育等关键技术,推广3500多万亩。研发出困难滩涂红树林恢复重建等关键技术,防护能力提高20%以上,恢复重建面积达70%。首次提出了行带阻风低覆盖度治沙理论,突破了荒漠区生态用水与固沙植被稳定性关联的重大技术。突破了三峡库区防护林类型优化配置的多目标定量分析、类型配置及空间定位技术难题。全面支撑了天然林保护、三北和沿海防护林、京津冀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推进林产品绿色制造技术创新。突破了竹基纤维复合材料、木基材料与制品增值加工、生物质热电炭多联产等关键技术,木制品增值15%以上,林化产品精深加工率超过60%,为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15%以上提供了有效支撑。攻克了竹青黄难以胶合和竹材单板化等技术瓶颈,竹材工业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突破了农林生物质降解产物定向调控等关键技术,制备了高品质生物质燃气、功能性炭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成套技术装备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有效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先后与北京、天津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开展全面科技合作。集成经济林提质增效、特色资源高效利用等实用技术,组织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科技服务,培训各类人员10万人次。推广高产抗逆油茶新品种,示范林亩产茶油超过50公斤;推广核桃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平均产量提高到98公斤/亩;推广紫胶优质高效培育技术,带动10多万农户和30多家企业参与紫胶生产。
——有力支撑重要国际谈判和履约。与80多个国家、50多个国际组织建立密切联系;先后有近200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10人入选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与国际林联成功举办首届亚洲大洋洲地区大会。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班134期,培训各国学员3773人次。重点研发了森林碳汇计量等关键技术,研究了碳汇造林和森林经营项目碳计量与监测方法学,首次开展了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估算,创新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布式测算方法,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履约谈判提供了有力支撑。
——建设条件平台,保障科研创新有序开展。拥有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质化学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林产化学、木材工业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个国家级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2个国家级基础性工作条件平台,25个国家创新联盟,2个科技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质检中心,3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4个国家级林业实验基地,10个国家级种质资源保存库,6个部级自然保护区,11个标准委员会,近100万亩科学实验林地。
——构建素质过硬、梯队合理人才队伍。先后有两院院士9人,全国人大代表6人,全国政协委员12人,国务院参事4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65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5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7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8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培养各类研究生4000余名。
张守攻在致辞中指出,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院上下始终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指导改革发展,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工作,不断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为林业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得益于为中国林业科研创新和中国林科院改革发展奉献青春和热血的全体科技工作者和全体职工的艰苦创业、共同努力。
在新时代新征程、新机遇新要求下,张守攻表示,中国林科院将进一步营造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环境,培养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建成一批国际领先的创新平台,全面提升林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构建起适应林业和草原现代化要求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提出林科人的“绿色攻略”,继续在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宏观战略、林业和草原现代化建设顶层设计、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 以及生态修复、新品种创制、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灾害防控、生物基新材料制造等方面潜心研究,开展“绿色攻略”。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纪念大会开幕式上,中国林科院分别与国际林业研究中心、欧洲森林研究所、日本森林综合研究所签署(续签)了合作协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给以中国林科院为依托成立的“‘一带一路’生态互联互惠科技协同创新中心”“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授牌;颁发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建院60年科技创新卓越贡献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奖代表、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在会上发言。(相关新闻请另见)
当日下午,中国林科院举行了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5位院士分别在会上作专题报告。5位院士分别是沈国舫、万建民、唐守正、张守攻、蒋剑春。(相关新闻请另见)
开幕式前、后,嘉宾和与会代表分组分批地参观了中国林科院院史馆、木材标本馆、党的建设成就展、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各司局和在京直属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12家农林高等学校,10省市共建科研机构,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单位,以及来自41个国家、12个国际组织的120多位专家和外宾。部分两院院士、老领导、老专家,以及新闻媒体出席纪念大会开幕式。全体院领导以及全院各所中心、职能处室、研究生代表参加会议。(文:王建兰 王秋菊 陈玉洁 习皓萌 图:宋平 张增顺)
中国林科院院办 科技处 国际处 2018-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