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横跨“三北”,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也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荒漠化沙化面积约占全国的20%。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累计完成营造林1.43亿亩、种草3.55亿亩、防沙治沙1.67亿亩,规模均居全国第一。经过不懈努力,全区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持续“双提高”,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作为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内蒙古担负着国家“三北”工程六期沙化土地治理60%的任务量。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动员令后,内蒙古自治区闻令而动,坚定自觉当主力、打主攻,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在去年完成防沙治沙950万亩的基础上,今年又完成1954万亩,推动“三北”工程攻坚战取得了良好开局。
一、推进建设“大治理”,全面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
“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有“两个半”在内蒙古,战场横贯东西,情况各不相同。内蒙古自治区把规划布局作为“先手棋”,坚持分区施策、分类指导,科学编制全区“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和三大标志性战役实施方案,在三大标志性战役片区科学布局黄河安全保卫战、首都沙源歼灭战、河西走廊绿洲保卫战等“12大战役”,拿出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集中力量精准推进防沙治沙。
一是创新组织领导机制。充分发挥牵头组织和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健全协调机制,指导各地将“三北”工程建设纳入林长制考核范围,对项目推进、投资完成、施工质量等情况进行重点考核,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推动形成“五级书记”抓治沙责任体系。二是创新工程融合机制。把“三北”工程建设与新能源开发有机融合、一体推进,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作为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关键一招。制定出台了一体化工程推进方案,计划到2030年治理沙化土地1151万亩,配套新能源装机1.19亿千瓦,实现“增绿、增能、增收”多赢。指导相关盟市组建联合体,先后发布光伏项目防沙治沙技术规程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规程两项地方标准,建立保量稳价、建管一体、农牧民参与、违约处置等机制,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建一片、成一片、交一片。推动库布其“光伏长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全面铺开,今年一体化工程230万亩沙化土地治理任务已全部完成,2727万千瓦配套新能源装机任务已全部开工。三是创新多元投入机制。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最大的制约在资金上。内蒙古自治区聚焦解决“钱从哪来”的问题,探索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配套为辅、社会广泛参与的“1+N”多元化投入机制,创新设立自治区防沙治沙基金,成立防沙治沙基金会,引导社会资本和各类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防沙治沙从过去依靠国家单一投资向多元投入转变。今年以来,在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的基础上,通过鼓励央企参与、动员社会捐资、开展公益治沙等方式自筹资金112亿元,统筹用于各地防沙治沙。四是创新多方参与机制。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唱“独角戏”不行,只有奏响“大合唱”才能打赢攻坚战。内蒙古自治区制定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合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意见及实施细则,推出15个方面44条措施,鼓励各地探索实行“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模式,引导各类企业、组织和广大农牧民积极投身防沙治沙“大会战”。五是创新联防联治机制。坚持在“一盘棋”中谋划和推动防沙治沙,着力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强化区域联防联治,先后签署蒙甘、黄河“几字弯”等跨省区、跨盟市联防联治合作协议,联合三峡集团实施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南缘治理项目,打造央地合作示范样板,推动各方同题共答、同向发力,构建起协同防沙、治沙、管沙、用沙工作格局。六是创新要素保障机制。推进防沙治沙,科技创新是关键支撑。内蒙古自治区按照科技“突围”工程的部署,投入1.06亿元专项资金,实施15个防沙治沙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项目,成立“三北”工程科创中心、林草科创中心等综合性创新平台,赋能“三北”工程攻坚战。同时,坚持科学治沙,推出降低治沙成本提高治沙效率7条措施,大力推广机械治沙,发展节水林草;指导成立种苗产业协会,建设保障性苗圃40处、育灌木苗3.2亿株,各类育苗基地可为明年生态建设提供各类苗木20亿株左右,建成草种繁育基地36.7万亩、年制种能力达到800万公斤;鼓励各地就地取材、变废为宝,适度超前储备沙障材料114.2万吨,全力保障“三北”工程用种用苗用材需求。七是创新宣传动员机制。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深入开展防沙治沙宣传教育,举办一系列新闻发布会、经验报告会和主题展,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刊发相关报道2000余篇(条)。大力宣传推广磴口模式、库布其模式以及光伏治沙模式等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讲好内蒙古防沙治沙故事,在全社会营造起广泛关注、全力支持“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浓厚氛围。
二、抓好巩固“大保护”,精心守护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
“三分建设、七分管护”。内蒙古自治区把加强建后管护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一是探索生态建设成果管理新机制。立足全区292个国有林场阵地作用,积极探索“三北”工程建设成果由国有林场代管机制,推行“场外办场”“场外管林”等托管方式,不断提升管护质效。二是下大力气解决草原过牧问题。在17个旗县开展试点工作,通过“疏”“管”“转”三管齐下,试点旗县草畜平衡指数全部降至10%以下,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45.5%。出台草原生态补奖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办法,健全补奖资金发放与保护责任履行挂钩机制,加大违规放牧行为打击力度,全区休牧期、禁牧区平均违规放牧率和草原利用强度预警面积实现“三下降”。三是健全林草行政执法体系。积极推动自治区人民政府继续授权公安机关行使林草行政处罚权,指导各地组建林草执法中队25个、恢复基层林草工作站29个,加强护林员、草管员队伍建设,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管体系,打通林草资源管护“最后一公里”。四是加大毁林毁草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先后开展林草倒查10年、“三北”地区林草湿荒综合执法和生态环境领域重点违法问题集中整治等专项行动,有效遏制了毁林毁草案件多发频发势头。
三、做好转化“大文章”,切实打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跳出治沙抓治沙,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治理长效化。内蒙古自治区紧紧抓住“三北”工程攻坚战带来的发展契机,按照以生态治理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逆向拉动生态治理的思路,努力把更多生态财富变成经济财富,让内蒙古的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是做大做强林草产业。编制林草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推进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及政策清单,积极培育和延长林沙草产业链条,探索“生态+”多业态融合模式,不断拓宽“以绿生金”“养绿引金”“点绿成金”的渠道。今年共投入8000万元扶持重点林草产业发展,预计全年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二是加快发展林草碳汇。成立碳汇局,编制林草碳汇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完成林草碳潜力评估报告,构建起林草碳汇资源“一张图”。开发CCER项目18个,实现碳汇交易3323万元,用无形资产“变现”的资金植更多的绿、治更多的沙。三是持续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制定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三权分置”,办理林权类不动产证8057本。创新发展绿色金融产品,探索开展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引导金融资本“进山入林”,让更多群众端上“绿饭碗”、吃上“生态饭”。
今后一个时期,是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内蒙古自治区一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国之大者”,保持战略定力,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为美丽内蒙古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王肇晟)
中国绿色时报 202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