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地成为保护区 种群交流有走廊带
秦岭大熊猫活动“地盘”大了
郝蕾 冽玮
秦岭大熊猫的活动范围在扩大,大熊猫栖息地内人类的干扰越来越少,山里充足的竹子不会让大熊猫饿肚子……陕西省林业厅在2006年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展开的陕西秦岭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巡护监测工作,日前有了初步监测结果。
去年4月启动的监测工作,覆盖了陕西省秦岭地区的佛坪、洋县、太白、周至、城固、留坝、宁陕、宁强、凤县和镇安等10县共19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及厚畛子林场。
活动范围向外扩展
监测发现,秦岭大熊猫的活动范围向东面、南面分别扩展了约26公里和4公里;2005年时,凤县境内屋梁山自然保护区被确定至少有3只大熊猫在此生活,这使秦岭大熊猫活动范围向西延伸了约39公里;2006年6月在厚畛子林场内抢救的一只大熊猫,表明秦岭大熊猫活动范围具有向外扩展的趋势。这证明,秦岭大熊猫的生活空间与2003年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数据相比,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有扩大。
据悉,陕西省现已在秦岭地区建成了16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秦岭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七成以上,这使得大熊猫栖息地及周边区域过度开发利用、大熊猫分布区域无法有效管理的局面得到一定遏制。
种群不再相互隔离
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数据曾显示,栖息地破碎化、人类活动和偷猎等是威胁大熊猫生存的主要原因,陕西省的大熊猫栖息地由于森林采伐、修建道路等原因,被分为5个相对隔离的板块,迫使大熊猫各局域种群相互隔离。
随着近年来陕西省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程以及大熊猫分布区森林全面禁伐等一系列保护措施的实施,使得大熊猫栖息地的森林、竹林生长得以恢复,秦岭中的5个大熊猫走廊带也帮助局域种群间恢复交流。
监测还发现,大熊猫栖息地周边地区群众的保护意识近年来已明显提高,人们已从原来的干扰、破坏栖息地环境,转变为自觉参与保护。
竹子充足吃得饱
秦岭箭竹和巴山木竹是大熊猫最喜爱的食物。监测发现,这两种竹子占据秦岭地区竹林分布区域的90%以上,且种群状况良好。虽然部分地区存在小范围内竹子开花、枯死现象,但这种自然更新不会减少大熊猫的食物供应,秦岭地区仍旧有足够、适龄的竹子为大熊猫提供食物。
监测结果也显示了陕西省在大熊猫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四川省现在已至少有上百只人工繁育的大熊猫,而陕西省只有11只。加强对秦岭大熊猫的人工繁育,是陕西今后大熊猫保护的工作重点。该项监测工作今年还在继续展开,工作人员希望通过今年的监测,能得到大熊猫数量变化的结果。
延伸阅读
秦岭四川大熊猫有何不同
秦岭大熊猫是中国大熊猫的一个新命名亚种,主要分布在陕西秦岭地区,具有独特的分布格局和种群进化史。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特征方面,秦岭大熊猫与四川的大熊猫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四川亚种的头长近似熊,秦岭亚种的头圆更像猫,且具有较小头骨、较大牙齿。秦岭大熊猫胸斑为暗棕色、腹毛为棕色,四川大熊猫胸斑则为黑色、腹毛为白色。
秦岭大熊猫作为一个独立亚种,目前野外种群仅有300多只,与国内其它大熊猫种群相比,濒危程度更为严峻。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年0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