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娜 本报通讯员 楼暨康
“龚老师,我家的柿树长虫了,您看这是啥虫,该用啥药?”“龚老师,我家的甜柿子咋提前变软脱落了,您快给想想办法。”……在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首席专家龚榜初的柿子微信群,每天都有不少柿农留言咨询。
龚榜初从事柿、栗等经济林创新研究与技术推广已有35年,带领团队选育并推广了柿、锥栗良种13个,推广实用栽培技术20多项。在龚榜初团队的大力推广下,甜柿子已经发展成为浙江、云南、江西等地山区农民的致富产业。
从2004年开始,龚榜初在浙江省富阳区等地一边推广优质甜柿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一边开展培训和建立示范林开展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富阳‘富有’甜柿售价从2008年的每公斤2-4元提高到2014年的20-24元,五六年生甜柿林亩产值约六七千元。龚榜初还带动当地柿农成立了2个甜柿专业合作社,举办了3届甜柿节。
优质甜柿品种种植初见成效,2014年,龚榜初团队开始将‘太秋’甜柿品种及栽培技术推向全国。甜柿新品种栽种不易,龚榜初针对一些地方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多次去浙江、江西、广西等偏远山区实地进行示范操作,他还建立多个微信群,随时指导柿农科学开展病虫害防治、覆盖抗旱等管护措施。2013-2015年,富阳等地一些柿园炭疽病害发生严重,减产明显,龚榜初多次去实地查看,提出详细的农药种类、使用时间和使用方案,直到病害得到控制。在龚榜初团队的指导下,‘太秋’甜柿新品种裸根苗的造林成活率从最初的50%-70%达到了90%以上。
种植新品种甜柿给农民带来了不错的效益。在龚榜初的指导下,浙江省东阳市林头村村民在立地条件较差的红壤区种植甜柿3000株,种后第三年收果2000多公斤,收入约12万元,第四年收果3250公斤,收入20万元,亩均收入约4000元;杭州市富阳区小剡村李某种植15亩‘太秋’甜柿新品种,2017-2020年平均亩产果2000-2500公斤,鲜果园地售价每公斤50-70元,亩收入超过8万元,2020年甜柿销售收入达123万元。
江西省兴国县是贫困县也是革命老区,近年来积极发展‘太秋’甜柿,龚榜初多次到实地指导并动手示范,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有村民想种甜柿但不知道选的地块如何,龚榜初就同他上山察看土壤、地形,有时一直到天黑才下山。江西省林科院、江西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在兴国县组织开展了4次培训课,龚榜初在课上为江西25个贫困县的柿农详细讲解新品种甜柿的种植及管护技术。目前,兴国县已推广‘太秋’甜柿1200多亩,种植后第二年就开始挂果产生经济效益。
江西余江区将甜柿作为扶贫产业来发展。为不耽误造林季节,今年3月上旬,疫情稍有好转时,龚榜初就到余江区实地指导、动手示范,还一株一株地检查甜柿栽种情况,每天和农民吃住在偏远的乡下,直到完成100多亩的示范林栽种任务,造林成活率也达到了90%以上。
福建省闽侯县江洋村村民老何从1994年开始在栽种甜柿,由于早期缺乏相应栽培管理技术,产量低,品质差,一直没有获得收益。2010年以来,龚榜初承担的甜柿推广项目将其作为一个示范点。现在,老何栽种的40多亩甜柿园年均亩产量在1500公斤以上,年收入80多万元。近几年,示范点还扩种了300余亩‘太秋’甜柿,每公斤售价高达四五十元。
云南省保山市是我国最大的甜柿栽培基地,但品种极为单一,甜柿效益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2009年以来,龚榜初团队与保山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隆阳区果蔬站等合作,引进‘太秋’‘富有’等优质甜柿新品种,推广科学施肥、整形修剪、以产定果、病虫害绿色防控、适时采收等标准化栽培技术。近年来,保山市建立新品种甜柿示范林2000亩,辐射推广3.5万亩,示范林产量提高了2倍,平均亩产1870公斤,亩收入1.2万元,辐射区亩均增产600公斤,利润增加2200元。
在担任浙江省天台县科技特派员期间,龚榜初针对天台红朱柿低产和优质果率低、效益不高等问题,多次深入柿园进行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培训林农500人次,建立甜柿良种示范林200亩、红朱柿低改示范林800亩。经龚榜初提议和策划推动,2011年,天台县举办了首届天台红朱柿节,加之丰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当年天台红朱柿知名度和销路迅速扩大,柿年产量从100万公斤增加到130万公斤,年产值从160万元提高到440万元。
在推广柿树新品种的同时,龚榜初团队还在浙江省庆元县开展锥栗示范推广,2009年以来重点推广亚林所选出的5个锥栗良种及丰产栽培技术,建立示范林2500亩,推广种植3.5万亩,带动成立锥栗专业合作社5个。新品种示范林亩产量200-250公斤,比一般林分增产100多公斤,亩增利润680元。
李娜 楼暨康 中国绿色时报 2020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