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业并举 双轮驱动
四川林草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2022年,四川省林草系统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紧扣“省之要者”,深入实施林草事业、林草产业“两业并举”和改革激活、创新赋能“双轮驱动”的总战略,努力谱写新时代四川林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全年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共投入国家及省级财政资金87.3亿元,营造林500万亩,森林覆盖率保持在40.23%以上;治理退化草原1152.6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2.57%,提高0.27个百分点;实现林草产业总产值4700亿元,同比增长9.3%。
压实责任,五级林长体系全面建成
四川省加快林长制落地见效,全面建成五级林长体系。
开展巡林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关键。四川省委书记、省总林长王晓晖主持召开省林长制全体会议两次,签发四川省第1号总林长令——《关于加强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重点工作的令》。省林长制办公室牵头编印省级林长巡林工作手册,建立省级联络单位沟通协作机制和林长巡林情况月调度机制。38名省级林长带头开展巡林70余次,各级林长共开展巡林346.4万次,巡林发现并解决问题12.3万个,问题整改完成率达99%。
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四川建成五级林长组织责任体系,共设立林长9.2万余名,其中在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林区等国有林草单位创新设立林长956人。省、市、县三级已全面设立林长制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同级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创新出台运行规则、巡林、考核等各项制度,在全省全面建立“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多个市(州)建立“林长+警长”“林长+执法队长”“林长+法院院长+检察长”工作机制。
督查考核齐发力。各级林长制办公室聚焦森林草原防灭火、林草资源管理、有害生物防控等重点难点问题,向有关县(市、区)发出提示督办函800余件,督促发现问题整改。用好用活考核“指挥棒”,增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指标,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考核、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
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构建
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一年来,熊猫家园绘就新画卷。
做好顶层设计。四川省政府印发了《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建设的意见》,省人大常委会一审通过了《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配合国家林草局优化完善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
深化保护措施。常态化开展栖息地保护修复和监测巡护,修复栖息地26.56平方公里,设置固定巡护线路663条,累计开展巡护8万余人次。大熊猫野外监测年遇见数由135只上升到178只。有序化解矿业权、小水电等历史遗留问题,2600亩集体人工商品林调整为公益林,核心保护区生态搬迁52人。印发勘界立标技术方案,埋设界碑12个、边界界桩466个、功能区界桩267个,基本完成勘界立标工作。
大熊猫超级IP持续增强。先后举办了第二届数字国际熊猫节、首届四川大熊猫国际文化周。大力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一周年宣传活动,召开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一周年新闻通气会等,发布信息3000余条(篇),其中185条(篇)刊发于国家级媒体。启动自然教育“千人计划”。
推动机制创新。启动社区融合创新发展试点,起草入口社区建设指南与友好示范社区创建认定细则,成都市、雅安市等地探索组建共建共管委员会40个。推动司法创新,建立“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设立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法庭,多地探索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警察大队或片区警务工作站,有效推动区域执法。
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进入冲刺阶段。
国家林草局批复同意《若尔盖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创建方案》后,四川省林草局联合甘肃省林草局编制总体规划,拟建若尔盖国家公园1.38万平方公里,其中四川片区8336平方公里、占比60.28%。
印发了《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推进方案》,组织各方形成工作合力,已完成评估区科考报告、社会影响评估报告、符合性认定报告、范围及分区论证报告、矛盾冲突处置方案、监测体系建设方案、机构设置具体意见等创建任务。目前,正在对川甘两省创建方案进行对接融合。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高效推进。
完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协调纳入全省“三区三线”统筹划定最终方案,自然资源部于2022年11月1日公布启用四川“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编制《四川省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预案(送审稿)》并通过国家林草局技术审查。编制全省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形成《自然世界遗产保护条例》修订草案,完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等管理政策。
科学推进,生态修复再创佳绩
推进脆弱地区生态修复治理。全年人工种草70.1万亩,天然草原改良175.4万亩,封育围栏55.1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0.27个百分点。治理沙化土地50.7万亩、干旱河谷1.9万亩、岩溶地区67.3万亩。
林草碳汇再上台阶。印发《四川省林草碳汇发展推进方案(2022—2025年)》及分工方案,开展全省森林碳储量评估,在4市、11县(市、区)和8个单位启动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推动林草碳普惠机制建设,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达成合作意向,启动苹果公司和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碳中和示范项目,引入企业资金2600万元。
资源保护,多措并举护卫林草
四川省以创新管理有序推进林草资源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四川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据统计,全省有高等植物1.4万余种、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233种;有野生脊椎动物1400余种、居全国第二位,列入全国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303种。
自然生态系统丰富。全省林地面积3.81亿亩,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2.3%;森林面积2.92亿亩,森林蓄积量19.44亿立方米,均居全国第四位;草地面积1.45亿亩,居全国第六位;湿地面积1846万亩,居全国第六位,若尔盖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
依托国家森林督查工作机制和平台,四川省全面构建起天上看、地面查、图上比、网络传的常态化森林资源保护监管体系,组织完成国家移交的遥感变化图斑调查核实。坚持节约集约使用林地,研究出台《四川省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规范》和《四川省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定额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政策和省市分级管理林地定额制度。组织完成2022年度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和草原基况监测。11个县(市)开展草畜平衡示范县创建,21个乡(镇)开展草畜平衡示范乡建设。持续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完成海子山和长沙贡玛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累计恢复湿地周边退化植被10.84万亩。组织开展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调查,新增旺苍县等5个野猪危害防控综合试点县(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全年共繁育成活大熊猫11胎15仔,成活率100%。
成立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制订陆生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办法。推动国家森林督查案件查处,累计查处案件5047件,查处率达99.8%。开展草原联合执法500余次,立案查处案件302起。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落实省级财政资金600万元支持剑阁等地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出台古树公园建设指南,新建10个省级古树公园。
深入推进林木种质资源普查。目前累计投入1.72亿元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普查,176个县(市、区)完成外业调查,165个县(市、区)完成内业整理,149个县(市、区)通过市级验收。严把普查质量关,对19个县(市、区)开展普查质量省级核查,现场移交问题90余个,下发问题整改函19份。积极推进普查成果省级汇总,编制《四川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成果省级汇总工作方案》。
打赢森林草原防火常态化治理攻坚战,在思想认识、体制机制、基础设施、队伍建设、科技支撑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火灾发生起数和受害林草面积降至历史最低。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成效显著,推进松材线虫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开展松材线虫病媒介昆虫生物防治试点,累计除治病(枯)死松树123.89万株、清理面积109.28万亩,实现了疫区数量、疫点数量、发展面积“三下降”。全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仅1.96‰,远低于国家控制指标。全省草原有害生物成灾面积同比减少40.15万亩,成灾率9.88%。
提质增效,林草特色产业趋旺
加快发展特色林草产业。突出发展竹、木材培育利用、木本油料、林草中药材、花卉苗木、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康养七大林草产业。加强现代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加强林草品牌培育,构建林产品“三品一标”体系,打造一批特色“川字号”品牌。
竹产业持续巩固提升。全省累计认定省级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县10个、现代竹产业园区15个、竹林乡镇30个、现代竹产业(康养)基地122个、翠竹长廊(竹林大道)63条、竹林人家113个。新增现代竹产业基地55万亩,累计达1070万亩;建设投产竹笋、竹材加工项目17个,全省竹加工转化率达73%,实现年竹产业总产值1015亿元,同比增长14.4%。
油茶产业实现良好开局。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全省油茶生产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油茶生产三年行动,动员各地因地制宜积极主动发展油茶产业。全年已完成新造改造油茶7万亩的年度任务。
林业产业园区建设再上台阶。成功构建国家级林业产业园区8个,居全国第二位。新认定省级现代林业园区10个,累计建立市(州)级园区52个、县(市、区)级园区30个,现代林业园区全年预计实现总产值超500亿元。
生态旅游稳中有升。成功举办第四届四川生态旅游博览会,发布四川生态旅游蓝皮书。举办花卉(果类)、红叶等生态旅游节会80场,新评定四星级省级森林人家34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2个。
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印发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制定定点帮扶项目清单。完善造林专业合作社支持政策,成功推荐国家级农民合作示范社11个。全省现有国家级农民合作示范社37个、省级农民合作示范社279个。
图片3说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局长李天满在第二届数字国际熊猫节上代表省林草局与新华社四川分社、西华师范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深化改革,林草支撑能力增强
四川省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增强林草支撑能力。
国家储备林建设稳步推进。召开全省储备林建设现场会议,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和管理。四川省林草局遴选6县为示范县,确定专人“一对一”提供技术指导。已批复建设方案项目81个,涉及全省17个市、60个县(区、市)。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59万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开展清理规范林权确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试点。全面启用集体林权综合监管系统,通过集体林权交易平台完成集体林权交易面积7900亩、金额1.04亿元。国有林场改革深化成果巩固。印发推动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建立经营活动与职工收入挂钩的薪酬分配制度,做好欠发达国有林场巩固提升项目实施。新建(改造)国有林场林区公路、林道等8000公里、房屋4万平方米。洪雅县、古蔺县国有林场入选全国林草碳汇、森林经营试点单位。
林木种苗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出台《四川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印发《四川省“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深入推进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新增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库2处,确认公布第三批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7处,调整新增和保留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7处,公布四川省林木采种基地名单(第一批),发布《四川省主要乡土树种名录》(第一批)。审(认)定林木良种21个,其中油茶良种6个,有效期内林木良种达119个。发布《四川省油茶良种目录》,公布第一批油茶保障性苗圃6个,完成油茶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
林草法治建设加快推进。联合省高级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厅印发《四川省林草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全年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162件,立案查处林草行政案件8057起,收缴罚款2.36亿元,同比分别增加59.9%、58.4%;结案率96.5%,同比上升3.8个百分点,“零案件”县(区)数量不断减少。
林草行政审批依法高效。研究出台重点项目用地“容缺+承诺”支持政策。建立“提前介入、即到即审”服务机制,依法办理各类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1778件,批准使用林草地1090件13.152万亩,批准建设项目进入自然保护地手续98件,按时办结率达100%。林草行政审批用时平均提速80%以上,群众满意率达100%,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平台专题介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的先进经验。
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深化。明确用人导向,加大干部选任力度,注重选拔在一线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推荐省级以上先进集体13个、先进个人37名,开展四川省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工作。成功入选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专家4人,取得林业和草原高级专业技术职称300余人。举办省级培训班17期,培训学员9000余人次。
突出创新,林草科技赋能能力不断强化
林草科技创新与数字林草建设实现突破。组建6个林草创新科研团队,统筹安排科研课题经费550万元。建设首批省级林业草原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第三批省级长期科研基地7个。初步构建了数据整合共享、跨业务协同的四川林草智慧中台。
成果储备与推广示范转化稳步提升。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2021年度“揭榜挂帅”5个科技创新项目形成12项技术模式。投入资金2042万元,实施中央科技推广项目29个。建设省、市、县三级中药材园区6个。
科技助推乡村振兴持续发力。组建21个科技下乡万里行林草类专家服务团,现场技术指导450余次,培养技术骨干人才600余名,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100余项。获评全国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3名,获聘国家林草乡土专家9名,在新闻媒体上开展专家事迹宣传10余篇。
科技攻关助力林草建设深入推进。针对若尔盖地区长期存在的土地沙化、湿地退化与草地鼠害等生态问题开展科技攻关,2022年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切实为高质量推动四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作出科技贡献;科技支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针对区域天然林生态效益开展长期定位监测,针对退化森林植被恢复与生态功能提升等难题开展科技攻关,2022年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为筑牢岷江流域乃至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技术支持;科技支撑森林粮库建设,聚焦森林食品产出功能,发挥森林在维护粮食安全中的巨大潜力开展科技攻关,2022年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推动了四川天府森林粮库建设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聚集森林木材产出功能,着力发挥森林提供木质林产品的巨大价值潜力开展科技研发,2022年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有力支撑了国家储备林工程在四川顺利实施。
质量标准及安全监管能力持续提升。发布地方标准12项,构建由13个领域146个类别组成的林草地方标准体系。开展食用林产品及产地土壤质量安全监测7940批次,推进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信息系统推广应用。
纵深推进,生态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生态文化体系更加繁荣。以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为载体,大力开展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通过举办全省生态旅游节会、生态屏障建设论坛和生态摄影大赛,展示四川以大熊猫文化为引领,森林文化、草原文化、湿地文化、生物多样性文化为骨干,竹(木)文化、花文化、鸟文化、茶文化等为重点的生态文化体系。持续凝聚建设生态、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产业的社会共识。一处处新建的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生态文化体验基地和自然教育绿色营地落成挂牌,一座座森林生态城市靓丽呈现。
关注森林活动覆盖更广。组织全覆盖,全面实现全省21个市(州)关注森林活动组织机构全覆盖,“关注森林网”融媒体指数保持全国前三位,全省关注森林活动的组织保障得到强化。工作全覆盖,充分发挥关注森林活动组织机构优势,联合成员单位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关注森林活动,有效助力四川增绿扩绿。四川目前已建成12个国家森林城市、19个省级森林城市、137个森林公园、150个省级森林乡镇、234个四星级森林人家,谱写了森林四川新篇章。宣传全覆盖,建成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50个、自然教育基地187个、全国生态文化村30个,指导20家单位开展了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试点建设,其中,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认定为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为全社会养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全面唱响了四川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