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活到90岁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90岁了还能为事业忙碌。陈俊愉院士年过九旬,还在为他酷爱的花卉事业而奋斗,实在令那些年纪轻轻就混日子的人汗颜。拜读了他的弟子们为其90华诞出版的文集后,我对这位老院士的《花凝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陈老90大寿那天,我因公务外出,没能亲身感受满园桃李簇拥着这位人生和事业的导师的场面。他老人家没有忘记我,坐在梅菊斋里笔锋依旧地亲笔为我在扉页上题了字,遣人把书送给我。
书的封面是著名画家王成喜画的老梅图,书的每一页则记载着这位老人用花凝成的人生。他的《九十感言》印在书的首页。短短几百字,含义却十分深刻。他自称脑子尚可用,眼不花、耳不聋,短距离内仍可独自行走。他长话短论,概括出了五条感想,条条堪称经典。
“人要立得正,想得宽,严于律己、与人为善。教书先要教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到教学、科研中去。”这话要是别人说出来或许还有点儿说教的味道,而这位从丹麦留学归国后就一下子为中国的花卉事业奋斗了60多年的老科学家说这话,则异常有说服力。
他写道,健康太重要了。要求在健康基础上的长寿,心态素养极为关键。早些时候,我经常在校园里看到他在僻静之处专注地打着自编的拳。耄耋之年的他为推举梅花、牡丹双国花呼吁奔波,我特别担心他着急上火。他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丝毫没有挫折感。他越老越感觉综合研究之特殊重要性。他不但精通观赏园艺和风景园林专业,对梅花、菊花等国产名花的研究独树一帜,而且兼通文化、历史、地理甚至中医。这可真是我等望尘莫及的。
他的感想还有,“抓住重点,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必有大得。有舍才有取,要能舍才能有得”。您看,这哪句不是至理名言啊!我最佩服的还是他的谦逊。他的最后一条感言是,“有容乃大,与时俱进。永远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可是我国花卉界泰斗、国际梅品种登录权威说的话啊。
这部“九十文集”是“八十文选”的姊妹篇。厚厚的书中有四分之三都是他在过去10年亲笔撰写的文章,与上本文选没有任何重复。他忘却年龄,笔耕不辍,连续4年在《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上发表论文,就连他的弟子们都自愧不如。他处处留心,眼力过人,所见所闻所感皆成文字。在庐山植物园呆了两周,写出了《庐山植物院造园设计的初步分析》,到美国去了一圈,写就了《美国园林和园林工作的特点》。最令人感动的是浸透在字里行间的爱国精神。无论是花卉种质资源、园林植物多样性,他都站在了国家民族性、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来认识,而非就花论花、拿草说草。而他对确立国花的追求则将爱国热情的迸发达到了极致和高峰。
这本文集的主编是陈老的两位得意门生,如今也都是我国花卉界的风云人物。一位是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花卉专家张启翔教授,一位是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与园林系教授刘青林。他们近朱者赤,对陈老的学术、做人把握得非常准确。不但用“花凝人生”作为书名,对陈老不凡的人生做了最好的提炼和概括,而且用“爱花,情系中华”、“探花,锲而不舍”、“育花,诲人不倦”、“赞花,高山景行”4个部分,为陈老的人生轨迹作了最好的佐证和注解。4个部分标题极富诗意,再加上大量的各个时期的传神照片,以及雅而美的封面装帧,使得这本文集更具吸引力。
细细品味书中的104篇文章,对陈老佩服得更加五体投地。第一部分是陈老亲笔撰写的29篇科普文章,分别涉及梅花、菊花、月季、荷花、紫薇、观赏园艺、国花、风景园林等;第二部分是凝结着他无数心血的23篇综述性论文,也分了梅花、观赏园艺、风景园林等小部分;第三部分则是他饱含激情撰写的24篇序言、书评及回忆文章;第四部分收入的是近年来媒体对他的新闻报道,其中还有我草就的10篇。
还真要感谢陈老的弟子们。他们主持整理了恩师的文集并集资出版,使得世人有机会通过这部新书来走进这位花卉院士的内心深处,看到一位爱国科学家拥有的花样人生。
我不再为没能参加陈老90华诞聚会感到遗憾。因为,有这本《花凝人生》相伴,不懈地为中国花卉事业奋斗的陈老就如同在我的身边,激励我、鞭策我。尽管我没有从事花的事业,但只要我们像陈老这样走过,我们同样也会拥有一个花凝的人生。
我想,这是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共同的感受。
铁铮 科学时报 20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