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天保工程”在重庆市1998年试点,2000年正式启动,实施范围为除渝中区外的所有区县。二十年来,重庆实施“天保工程”后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记者近日随国家林业局到重庆市云阳县、石柱县实地采访。
国家林业局天保办总工程师闫光锋介绍,1998年洪涝灾害后,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天然林资源过度消耗而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大决策。其中,重庆是国家“天保工程”所选的试点之一。
“领袖林”:一江碧水 两岸青山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乘船驰行在碧波荡漾的长江上游,江风微拂,远山层峦叠嶂,云雾缭绕,时有飞鸟,多么富有诗意的唯美画面。
“这是云阳县长江防护林,又称‘领袖林’。”何谓“领袖林”?重庆云阳县林业局副局长彭明介绍,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为了响应毛主席“绿化长江”的号召,从1958年开始,经过几代林业人坚持不懈植树造林而建造起来的。
“在以前,江两岸多是柏木纯林,因为立地条件和森林病虫害的关系,形成了许多断档,也就谈不上风景。自从‘天保工程’实施以来,一方面通过加大保护力度,另一方面通过营造林和林相改造,逐步形成了两岸青山的景观。”重庆市林业局天保中心主任汪树祥指着两岸郁郁葱葱的林木对记者说。
从2002年开始,云阳县在该区域实施天保工程造林绿化。由于受立地条件及当时技术水平限制,长江防护林主要栽植柏树、松树,其抗病虫害和自身修复能力较弱,加之基础条件和防治手段落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柏木叶蜂为害严重,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当年在山坡上的石头缝里造林,本身难度就大,况且山下就是长江,危险程度更是可想而知。”一位三十多岁的护林员站在正向前行驶的船上对记者说。
在“领袖林”育林,即实施封山育林、补植补造、防病治虫、抚育改造等一系列综合措施,云阳县林业局副局长段毅说。
在生态造林上,云阳突出“三带”特色。云阳县副县长刘新民介绍,在175米水位线以上100米范围内立地条件较好的荒山荒坡,建设生态景观林带;在海拔300-600米适宜栽植经济林木的区域,建设以柑橘为主的生态经济林带;在海拔600米以上区域主要栽植柏木、刺槐、栾树等乡土树种小苗,建设生态防护林带。
为保护好“领袖林”,设立了云阳县国营长江林场专门负责管理,下设7个管护站点,有在职人员50人,其中专职管护人员34人,人均管护面积2700亩。2011年,实施天保工程及长江生态屏障低效林改造26500亩,有效保护了“领袖林”的安全。
2016年9月22日,县政府第7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云阳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云阳县国有林场按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管理。
记者了解到,目前云阳县国有林场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就是长江林场所辖“领袖林”的林、地两权分离。对此,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洪表示,为了更好的保护好沿江森林,针对长江林场所辖“领袖林”的林、地两权分离的历史遗留情况,一方面将积极争取国家尽早出台集体公益林收购政策,另一方面将通过让百姓种植更多的果树等增绿、增收的方式,使百姓受益,使绿水青山永在。
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如今云阳县境内“四条支流”的森林覆盖率已增加到55%,长江干流两岸森林覆盖率更是达到70%以上;项目区水土流失量降低了35%,长江稳定保持在2-3类以上水质。
至今,重庆“天保工程”已实施了近20年,国家累计投入68亿元,累计完成公益林营造1090万亩,实施森林抚育144万亩,对公益林实行生态补偿达到了约3923万亩。
林下经济“鼓”了百姓腰包
天保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有效促进了林区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林区职工和林农的收入,助推了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
数据显示,截至当前年度,重庆市林下经济产值达81.8亿元,比2010年增加200%。国有林业实施单位职工年均收入达64348元,比2010年增加205%;通过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累计投入29亿元,直接帮助300余万户林农增加收入户均达967元,有力地促进了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
在重庆云阳县,林下经济产业中有一种药材叫“乌天麻”。它的生存环境需在海拔1800米的云峰山上。张成生,就是这乌天麻种植的大户。
张成生高中毕业后到宜昌开了一家小型药材批发店,是“天保工程”才让他看到了商机。利用国家天保工程项目的投入补助,在林地上种植了乌天麻,还成立了乌天麻种植培育专业合作社。
目前,云阳乌天麻基地已达到5000亩,产量达到400吨,实现年收入4000万元。乌天麻种植培育公司技术总监谢政权说,他们把发展模式定位为“公司+合作社+农户”,将一部分乌天麻种子和培育技术无偿提供给众村民,并统一包销售。现在云峰山上已有3000多户村民种植培育乌天麻,已有1000多户发家致富。
云阳县还有种植果树的大户。彭明介绍,云阳县借助长江生态屏障绿化建设,共栽植以晚熟柑橘为主的经济林20余万亩。进入盛产期后,亩产可达2000斤以上,每亩产值5000元以上,当地群众人均年收入可增加1000元以上。
据悉,云阳县依托天保工程建设,新发展核桃、花椒、辣木籽等林业产业基地1.8万亩,带动了十二乡镇27个贫困村、1200余户、3500余人实现了贫困户增收。
发展森林康养旅游 ,“农家乐”让百姓乐在其中
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洪介绍,重庆市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康养旅游迅速崛起,且越来越火热。当前森林旅游业接待人数达7100万人,比2010年增加34%;森林旅游业产值达112亿元,比2010年增加56%。
近年来,重庆石柱县提出“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和“全国著名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定位,依托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旅游产业。
在石柱县黄水镇G50冷水服务区,有一个生态旅游自驾营地,它就是黄水森林康养基地的一个示范点。营地内建有木屋、房车、自行车道、休闲步道、景观栈道、森林小品等。
“这个营地今年5月份开园,完全是变废为宝。”石柱县宣传部副部长谭腊梅对记者道,原是修建高速时所留下的废弃渣厂,去年县领导考察发现此地环境太差,便决定投入改造。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已经改造成高速自驾营地。
营地服务员秦艳向记者介绍,营地现有各种房型43间,可以同时入住80—90人。有8个房车营位。帐篷平台区16个营位,帐篷营位区20个营位。其中,有四个是星空房,游客可以看星星。当然,房型价位各不相同,一般价位在400元左右不等。
“今年的重庆市森林康养大会就在此举办。当时下着毛毛细雨,云雾缭绕,许多嘉宾都说这里仿佛梦幻般的仙境。”谭腊梅说。
官方数据显示,石柱县2016年森林康养旅游接待游客546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27.3亿元、对财政贡献率达到11.5%。2016年,全县林业一、二、三产业总产值实现35.01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3680元。共发展“黄水人家”“森林人家”农家乐1090家,总床位数超过2.8万张,同时接待游客超过2万人。
森林旅游火了,游客多了,会不会给森林带来潜在的威胁?黄水镇万胜坝村护林员唐嘉告诉记者,“作为护林员,我们要到山上去巡视,看看有没有人砍伐树木、有没有火情等,每天跑几十里路。”
万胜坝村护林员陈江波和唐嘉告诉记者,他们作为黄水镇护林员,每年人均还能拿到6000元左右的工钱,觉得很满足,因为这是林业人的一份责任。另外,让他们欣慰的是,家里还开办着“农家乐”。不需要护林的时候,他们就帮家人忙着照顾“农家乐”生意。
“我们这边平时游客多,开'农家乐'年收入在十万元左右不等。”唐嘉说。
开农家乐比起当护林员,挣的钱要丰厚许多,那为什么还要继续当护林员呢?唐嘉说:“若不好好看护,万一环境被破坏了,游客不来了,我们当地百姓收入不就减少了吗?”
“石柱县始终坚持生态在前,旅游在后的原则,在不破坏生态的基础上,发展康养旅游、乡村旅游。”石柱县副县长李镇江对记者说。
石柱县林业局副局长岳良华表示,在石柱县,森林康养产业与旅游、农业、商贸、体育、医疗等多产业有机融合,初步形成了观养、动养、疗养、食养、住养、文养六大康养形态和全产业、全领域、全地域的大康养产业发展格局。
据悉,今年1—8月,石柱县接待森林康养游客520万人次,同比增长9.6%。“大黄水”景区单日客流最高峰达18.2万人次。石柱黄水也首批纳入全市“十大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成为重庆市知名森林康养旅游目的地。
郭香玉 新华网 2017-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