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浙江林下经济开创增收新蓝海



浙江省龙泉市周村唯珍堂石斛文化园一角


源戈生科技有限公司园区中草药培育种植

  走进浙江省龙泉市周村唯珍堂石斛文化园,一幅铁皮石斛的世外桃源景象呈现眼前。如今,这里不仅成为周村村民家门口的增收基地,还带动周边优质旅游资源开发,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园区已实现梨树、枣树套种铁皮石斛,铁皮石斛价格每公斤达3600元。”唯珍堂石斛文化园负责人吴纪贤说。
  近年来,浙江省立足“七山一水二分田”生态资源优势,不断挖掘林下潜力,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初步形成了一业兴百业旺的良好局面,林下经济成为浙江省生态林业的底色、富民林业的亮色、人文林业的特色。
  强化政策引领
  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浙江一直在探索。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森林浙江”建设,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明确林下经济发展目标和建设内容,实施林下经济100万亩示范基地、100亿元综合产值“双百”工程。
  2022年10月,浙江召开高质量“森林浙江”建设部署会,提出打造林业现代化先行省,把“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增收帮扶工程作为发展生态产业拓宽富民新路径。全省各地立足当地特色,从政策、资金和保障上支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淳安、磐安、景宁、永嘉等地分别出台了扶持林下种植业、中药材产业发展等政策措施,形成了上下联动、同向发力、协同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良好格局。
  促进林农增收
  武义县白姆乡松树下村通过林地流转入股,建起中草药产业园,发展林下三叶青。分红加上工资,村民年收入超过3万元,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30余万元。
  在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浙江推行股份合作制,引导工商资本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林地变股权、林农当股东、收益有分红,让林下经济惠及千家万户,成为山区林农致富的“金钥匙”。眼下,浙江从事林下经济达107万人,人均年收入达2.72万元。
  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浙江推进林地流转经营,健全财政金融支撑政策,吸引社会工商资本投资,积极培育林下经济经营主体,有效促进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形成了林下经济五大发展区。
  目前,浙江省已有4万多家社会资本投资林下经济,建立合作组织等7656家,涉及农户20余万户,建成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0个;认定省林下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61个、面积2.5万余亩。
  增强科技支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
  浙江省深化创新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把“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增收帮扶任务村(基地)纳入科技“四联”帮扶范围,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强推广队伍、技术服务、科技示范建设。全省构建林下经济产业科技支撑体系,依托“1+N”科技服务团,建立“省级服务团队+市县推广员+乡土专家”三级联动服务体系,集成立体种植、仿生培育、生态循环等先进技术,总结研创出铁皮石斛近野生栽培,竹林下套种三叶青、灵芝,林下套种珍贵食用菌等林下栽培创新模式,打造了一批高效集约的示范典型和样板基地。
  目前,浙江省已聘用首席林技推广专家221名、林技推广员634名、责任林技员939名,省级林业乡土专家394名,61人受聘为国家级林草乡土专家。组织研发林药、林菌、林产品采集加工等各类林下经济模式50余种,发布中药材省地方标准30多项,推动实施省级以上中药材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11项。
  聚焦产业发展
  瓜熟蒂落,正当其时。浙江省将深入实施“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增收帮扶工程,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苗等林下经济,实现以低收入农户增收为重点的林业精准帮扶,着力推进生态价值高效转化。
  壮大产业规模。探索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组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样化产业组织形式。同时,鼓励林农以“保底+分红”形式入股,集中闲散林业经营性资源资产,与社会资本、国有林场结成利益共同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资源变资产、林权变股权、农民变股东。
  提升产业效益。推行林下经济产业订单生产、农超对接、厂超挂钩等直销模式,通过模式创新,打造产业联合体;加快培育“林下经济+”新业态,推进林下经济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产业等深度融合,建成一批以林下经济为重点的林业示范县、产业强镇和森林人家。
  提高产业质量。在野生种质资源保护、良种培育、道地性挖掘和病虫害防控等方面加强科技攻关,研发适宜林下推广的林业机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快数字经济与林下经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智能灌溉、采摘和精准温控;发挥好乡土专家引领作用,鼓励创新人才进村下乡发展林下特色产业。
  浙江林下经济勇闯“新蓝海”,凝心聚力强产业、壮筋骨,按下高质量发展快进键。
           中国绿色时报 2024-01-11

关键词 林下经济  科技支撑  生态价值  产业发展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