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全国互花米草除治工作现场会在江苏盐城东台召开。
秋日盐城,风轻云淡。来到国内单个互花米草治理项目面积最大的方塘河口,两万亩光滩上芦苇、碱蓬等本土植物错落有致,蛤蜊、泥螺等底栖生物遍布,黑嘴鸥、东方白鹳等候鸟时起时落。海天一色、万鸟翔集的壮阔美景令人震撼。
近年来,东台市科学除治互花米草,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从种草护滩到除草修复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单位都十分重视关注互花米草治理情况。2022年12月,国家林草局、自然资源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盐城出台《互花米草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看现场、听汇报、提要求。
东台地处江苏沿海中部,2022年地方GDP超千亿元,2023年全国百强县(市)排名34位,连续两年被江苏省委、省政府表彰为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
东台滩涂面积约占全省22%。为改良盐碱地、保滩护岸,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20世纪80年代买入8株互花米草,对沿海促淤造陆作出一定贡献。2018年卫片判读东台互花米草面积3万多亩,2022年下发除治任务图斑超6万亩,到2024年达7.78万亩,约占盐城的1/3、江苏的1/5。
互花米草疯长,挤占了本土生物空间,影响湿地水体交换,造成海洋种群退化,形成了一片看似繁茂实则贫瘠的“绿色荒漠”。
全市关于互花米草治理的决策、省市的工作部署,恰逢其时,把互花米草治理作为一项必须不折不扣完成的政治任务,认真落实上级部署要求,2023年治理面积超4万亩、完成总任务一半以上。
坚持党委统揽、政府主抓、林业牵头、各方联动。针对涉及19个用海主体的实际,将治理区域划成东台河、梁垛河、方塘河和蹲门、巴斗、条子泥、方东“三河口四外滩”责任板块,划网建格归档,明确牵头单位,压实治理责任。
同时,严格对照治理时点,按区域、分年度落实具体任务,细化到每个图斑,一图一策制定区域图、进度表、管护书,定期调度推动。今年除治7.78万亩,提前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
从摸石过河到蹚出新路
互花米草防治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
东台沿海生态区位敏感,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珍禽保护区等国际重要湿地;段面地形复杂,大多位于潮间带,每天涨潮两次,潮差最高达4—5米;通道纵横交错,146条港汊、出海航道、海上电缆通道分布其中,治理难度很大。
东台迎难而上、大胆尝试,聘请省林科院、省海洋院组成联合体,先行开展试点,降低试错成本,提高治理成效。
试点探路,分滩施策。先后选择9个不同地形,试点开展旋耕、刈割、海水围淹、淡水围淹、翻根深埋、围堰降水、化学除治等7种模式。经过科学论证,最终形成“高滩旋耕+中滩围淹+低滩深埋”治理方案。对沿堤临岸高滩区域,“刈割+旋耕20厘米”;对滩平坡缓区域,“刈割+围淹60厘米、6个月以上”;对港汊边缘等软滩淤泥区域,“翻根深埋1米以上”。
科学实践,创新治理。在实践中发现互花米草生长有一个重要特点,“潮下不生,潮上难长”。潮下带时刻有水,无法生根;潮上带没有海水滋润,自然枯萎。东台全国首创的围堰降水法应运而生。围堰区内先刈割翻耕20厘米以上,沿围堰开挖降水沟,区中开挖井字形排水渠。通过降低水位,促进互花米草脱水,实现除治目标。这种方法彻底破坏互花米草生长条件,不易复发;而且排水成本远小于补水成本,按围淹每亩补水1000吨测算,减少投入700—800元,推广2万多亩,节约成本近2000万元。
遵循规律,严格验收。针对互花米草4月返青、6月展叶、8月扬花、10月散籽的自然规律,实行“三年六验”,即每年6月验收复发情况、10月验收除治情况。同时,东台开展县级自查、市级普查、省级抽查“三级查验”,明确当年除治、除后残留、次年复发“三况细查”,突出责任方查日常、第三方查质量、审计方查规程“三方联查”,并把“六验”“三查”与项目付款挂钩,分年度按验收结果兑付,确保除治效果。
从一处一时到全域全程
代表们在现场会上反映最多的问题是,互花米草“灭一株容易灭一片难”“短期灭容易长期灭难”。东台在开展互花米草除治时,就确定了除治后生态修复、长效管护、严防扩散等一系列机制,并严格落实到位。
生态修复顺应自然。在1100亩条南大堤上进行修复试点,除草结束后人工播撒碱蓬种子。观测发现,潮下带区域,碱蓬不生,米草生长;潮上带区域,碱蓬茂盛,米草退化;潮间带区域,互为替补,各不相让。通过试点,确定了高滩上以本土植物为主、中低滩上以底栖类动物为主的修复方案。仅两年,本土动植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盐蒿、芦苇等纷纷露头,弹涂鱼、招潮蟹一一登场。
管护责任写进合同。互花米草除治后,及时调整优化海域使用政策,将互花米草管护责任按属地管理原则,移交给实际海域使用权属所有者,做到除草务尽,严防复生复萌。在海域使用合同签署过程中,试点探索明确互花米草专章,载明海域使用单位和承包户的除草义务,通过“除早、除小、除了”,保证“常抓、长抓、长效”,用合同条款约束除治责任,用经济杠杆实现生态目标。
防止复生融入日常。在运用遥感影像、无人机等新技术加强预警监管的同时,对全市沿海近10万亩滩涂,按承包区域实行“网格化管理”。每天赶海捡拾泥螺、蛤蜊的渔民为网格员,镇村干部为巡查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清除,让除治工作变成“举手之劳”、形成“习惯记忆”,彻底防止互花米草“死灰复燃”。
两年前“大草原”一望无际,两年后“绿滩涂”万鸟翔集。东台新修复湿地超8万亩,守护了沿海湿地生态安全,形成了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实践范例。
治理后的黄海湿地,蒿红一片,美不胜收。野生麋鹿成群结队、觅食嬉戏,远处的候鸟展翅翱翔、悠然自得。除治后,底栖生物明显增加,为鸟类提供更丰富的食物资源。条子泥鸟类种群数量由2022年10万只增加到2023年13万余只,勺嘴鹬、小青脚鹬再次刷新观测纪录。
开始除治互花米草时,少数渔民不理解。如今,除治完成,泥螺、蛤蜊等经济贝类回归,仅泥螺亩产就在50公斤以上,按每公斤收购价30元计算,每亩毛收入1500元。账算明白了,人心也顺了,每个人都成了质量监督员。同时,治理后形成的生态绿廊,将黄海国家森林公园、条子泥湿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巴斗村等有机串联,自驾游、度假游蓬勃兴起,来东台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年均增长超10%,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场景更迷人。(商建明)
中国绿色时报 20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