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多种“铁杆庄稼”——栗枣柿树



人类吃用的粮食, 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草本粮食, 即稻、麦、谷子、高粱和豆类等等, 这是主要的部分; 另一类是木本粮食, 这一类粮食, 品种也相当繁多, 在我国主要是栗子、枣和柿子。
我国是世界上栗、枣、柿资源最多, 分布地区最广的一个国家。全国约有二十个以上的省区有这种树木。而比较集中的产区, 则为冀、鲁、豫、晋、陕、鄂、皖等省。据不完全统计, 这几个省的集中产区, 栗树约有六百多万株, 平均年产板栗一亿多斤; 枣树约三百七十万亩, 平均年产干枣五六亿斤; 柿子树约一百六十万亩, 平均年产柿子约九亿多斤。
栗、枣、柿的营养价值都很高, 尤其富于糖分和多种维生素。如板栗中含淀粉70%多, 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高于机米、面粉。枣的维生素十分丰富, 其中维生素丙含量最高, 每百克果肉中为四百至五百毫克, 比通常认为含维生素丙最多的柑桔、苹果还高; 鲜枣的含糖量为24%, 干枣约为60%左右, 发热量大于其它果品, 一点三斤干枣, 相当于一斤大米的发热量; 柿子的营养价值和糖分也相当高。此外, 栗、枣、柿中还含有人体中所必需的磷、铁、钙等矿物质。
我国不少地区的群众, 一向有大量食用栗、枣、柿的习惯, 特别是遇到灾年, 农作物因灾减产, 栗、枣、柿就成了很好的补充食品。如河南省焦作市阳庙公社前四大队, 去年农作物因灾减产, 但有柿树七百二十棵, 产柿子三十八万斤, 除吃鲜柿、烘柿外, 还加工成柿饼、柿瓣三万多斤, 熬制柿糖二万多斤。从今年1月到5月, 每人每天除吃粮食外, 加吃柿饼、柿瓣半斤, 社员吃得饱, 身体好。牲畜每头每天加喂柿糠一斤, 三个月后, 全大队绝大部分牲畜是一二类膘, 三类膘的只有一头。真正是灾年人强马壮。很多地区的群众因此把这三种果树叫做“粮食树”。
栗、枣、柿还具有多种用途, 它既是干鲜果品, 又能加工成像栗糕、栗饼、枣糕、枣饼、醉枣以及柿饼、柿霜糖等多种别具风味的副食品。红枣还是中药里不可缺少的滋养品, 柿霜也是一种很好的药用品。
枣、柿、栗树开花期一般比较长, 是一种很好的蜜源植物。据在河南新郑薛店区调查, 这个区四个公社, 有结果的枣树几十万株, 每年当枣花开放时, 各地有很多人到那里放蜂, 仅据当地商业部门统计, 1959年在这个区收购枣蜜即达四十六万八千多斤。
栗、枣、柿树不仅果实好吃, 木材也好。这些树一般材质坚硬, 纹理细致, 刚柔相宜, 用它做成各种家具, 经久耐用, 大方美观。用枣木做的木梳, 更有它的独特优点, 很受农村妇女欢迎。
栗、枣、柿树在生长栽培和经营管理上, 和其他果树比较, 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不与农作物争地或很少与农争地, 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从我国现有的栗、枣、柿树生长分布的情况来看, 板栗几乎全部、柿树的大部都生长在非耕地上; 枣树从河南、山东的集中产区看, 多分布在黄河故道的沙滩沙丘上。这就可以避免种植果树与种农作物争地的矛盾。甚至有些非农耕地的山坡, 种上板栗、柿子之后, 经过刨树坪、培土埂和除草等管理措施, 还能逐渐变成可以间种农作物的梯田。这样, 既增产了板栗、柿子, 又扩大了耕地面积。至于在沙滩、沙丘上种上枣树, 还可以起防风固沙作用。
在有枣树、柿树的耕地里种粮食, 对秋收作物有一定的影响。但对夏收作物影响不大。夏季作物一般是麦子, 在秋季种麦时, 枣柿树叶将要脱落, 麦子出土不久, 树叶全部落光, 到第二年枣柿树叶发芽长大时, 麦子已接近成熟, 从农作物最需要的阳光来说, 受到影响不大, 树与农作物所争的主要是一部分水分和养分。这在不大干旱和耕地施肥较多的情况下, 一般影响不大。秋季作物, 因树叶遮光作用受的影响较大一些。但树上和地上的收入加起来, 两种收益比一种大。据山东林业厅调查, 盛产金丝小枣的乐陵县朱集公社王双志和荣家两个大队, 地陌相连, 土地、劳力和耕种等条件都相同, 只是由于耕地上的枣树多少不同, 粮枣产量和经济收入就有很大的差别, 王双志队每亩耕地上平均有枣树十一棵, 1958、1959和1960年, 平均每年树上地上收粮四百七十二斤(枣折合粮); 荣家队每亩耕地上平均有枣树一点五棵, 平均每年树上地上收粮三百九十一斤六两, 相差17%。王双志队平均每人收入一百四十多元, 荣家队平均每人收入只有五十五元, 相差一半还多。
第二、枣栗柿树抗灾力强, 产量比较稳定。1959、1960和今年, 我国许多地区一连三年遭灾, 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 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但枣、栗、柿的产量却比较稳定。因为这几种树都是根系深大, 旱时能吸收地下水补充, 涝时抗御能力比农作物强, 只要管理措施跟上, 在同样灾害的情况下, 也能有较好的收成。如河南新郑县1959、1960和今年, 一连三年遭灾, 枣产区农作物平均产量还不到丰收年的一半, 枣则年年丰收。这个县产枣最多的孟庄公社孟庄大队, 1959、1960和今年, 每年产干枣四十五万斤以上。和新郑县毗邻的荥阳县是柿子集中产区, 在正常年景, 年产柿子二千八百万斤左右, 而在重灾的1960年, 粮食作物普遍减产, 柿子产量反而增产四百多万斤。由于这几种树抗灾能力强, 旱涝都有收; 各地群众称它为“铁杆庄稼”。
第三、一年种多年收, 管理比较省工。这几种果树从种植(或嫁接)到开始挂果, 一般是三至七年, 十五至二十年以后进入盛果期。枣、柿树的盛果期, 在一般经营条件下, 可以延续一百多年, 土地条件和经营管理好的, 二三百年的树仍然结果累累。板栗树的盛果期比枣柿树稍短一些, 一般是五六十年到七八十年, 但土地条件和经营管理好的栗树, 盛果期也很长。如河南林县有二百年的栗树还结实良好。
这几种果树, 在经营管理上一般都比较省工。据在河北、河南、陕西等地调查, 一个劳力可以经营板栗或柿子一百二十株。按盛产期板栗常年产量每株六十斤计算, 一个劳力一年可收获板栗七千二百斤; 按板栗二斤折合一斤粮食, 合粮三千六百斤。柿子树株产三百斤, 一个劳力可收获柿子三万六千斤, 按七斤鲜柿折合一斤粮食, 合粮五千多斤。经营枣树的情况也是如此。这与现在这些地区经营农作物对比, 经营果树既省工又增加收入。同时, 经营这些果树的一些活, 还可以与农活错开, 如刨树坪(松土)、修病老树枝和徒长枝、刮树皮除虫等工作, 可以利用冬春农闲季节进行; 在果粮间作的地区, 一般都是结合耕种农作物进行松土、除草和施肥。这样, 还调济了农事的闲忙,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栗、枣、柿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特别是在人口较多、耕地面积少和水旱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的冀、鲁、豫、晋、辽、陕、甘等省, 发展的前途和潜力更大。这几个省有大面积适宜种植栗、枣、柿的沙地、荒山、盐碱地和四旁空地, 这些地区的气候, 也比较适宜。据估算, 这几个省的宜林地约十数亿亩, 若以十分之一土地来发展这几种果树, 至少有一亿多亩, 平均每亩按十株计算即有十多亿株。这些地区发展枣栗柿树还有一个更有利条件, 是劳力多, 群众一向有种植习惯和丰富的经验。发展栗枣柿的物质基础是种苗, 种苗在这里也很丰富。如枣树有大量根生苗, 一棵枣树一年能萌生几十棵枣苗, 萌生后一二年即可栽植。枣树还可以利用酸枣树嫁接, 小酸枣树到处都有。板栗既可以用实生苗栽培, 也可以利用毛栗嫁接, 毛栗资源也很多。柿树虽不能用实生苗直接繁殖, 但用黑枣(君迁子)育苗, 再嫁接也很容易。
我国发展栗、枣、柿的有利条件是很多的, 只要正确执行党的发展林业政策, 合理解决生产上包工包产和收益分配等问题, 充分调动起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就可以使这种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林建
林建 人民日报 19611018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