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这次拍卖会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企业对技术需求的增加。我们受到了启发,意识到作为技术生产者的计算所不仅要完成国家科研任务,还要根据市场的需要生产专利,让我们的技术接受市场检验。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刘振刚:专利拍卖作为一种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模式,在我国尚未得到有效的应用。作为政府管理部门,今后我们需要加大对专利拍卖的社会宣传以提高人们的认识,需要动员更多的专利权人与潜在的权利受让人加强互动以提高交易的可能。
中国技术交易所董事长熊焰:这次拍卖会的成功,证明专利技术拍卖完全可以成为传统技术交易方式的有效补充,其公开透明的操作模式、高度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和规范的交易流程,对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 将新闻进行到底
“20000元,第一次!25000,这位先生加到了25000。后排那位女士,30000,有没有人再加?好,前排先生举牌,35000,有人叫价吗?”
“好,这位女士又举牌了,40000。45000!前排这位先生出价45000,看来他并不想放弃。45000,第一次!45000,第二次!45000,最后一次!成交!”
随着一声清脆的落槌声响起,竞拍成功者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现场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是12月16日下午,科技日报记者在中国技术交易所(以下称“中技所”)举行的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以下称“计算所”)首届专利拍卖会现场看到的场景。
专利拍卖,相信大多数人也是头一次听说。对于此次活动的主办方计算所来说,也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第一次办这样的活动,说实话,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我们心里没底。”专利拍卖会开始前,计算所副所长隋雪青显得有些紧张。
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是多余的。
底价5000元的一项专利技术,经过竞买人长达8轮激烈角逐,最终以45000元成交,溢价率达900%。
统计数据显示,在此次专利拍卖会上,中科院计算所基于智能信息、无线通信、集成电路及物联网等领域70项竞拍标的,涵盖8个专利包、38项有底价专利和24项无底价专利,经过激烈竞标,来自国内8家企业最终竞得28件,总成交金额近300万元。
“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拍卖会结束后,隋雪青终于如释重负,一脸轻松。“拍卖会超出了我的预期。”在隋雪青看来,专利拍卖是我国专业科研机构首次将大批量专利集中对外公开展示,迈出了我国科研院所尝试市场化竞价交易方式的宝贵第一步。
传统“闭门交易”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在拍卖现场,一位多年关注技术交易市场发展的业内专家感慨道:“在技术交易模式上,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技术交易市场已运行近20年,交易需求量迅速增加。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企业对技术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技术转化成功率并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传统技术交易方式已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
传统技术交易方式多是技术方进行简单信息发布,然后是企业和技术方一对一谈判和协议交易。中技所总裁郭书贵对此有个形象比喻——“隐形交易”,即双方闭门谈判交易,外人无法知悉。他认为这种方式相对单一,规模较小,双方相互选择余地有限,成交效率也不高。
对此,隋雪青颇有感触。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计算所每年专利申请量约200多件,目前已累积了上千件专利。“大量专利技术‘待嫁闺中’,转移不出去就是一张废纸,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为此,计算所一直在积极探索实现技术转移的快速方式。
2005年,隋雪青去英国知识产权研究所学习,了解到英国对专利的转化应用尝试了很多模式,其中包括专利拍卖。金融危机后,国内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渴求,客观上形成了专利拍卖买方市场的壮大。
“多年来,专业科研机构成果转化难一直困扰着我们。现在有专利拍卖这样一个新的市场化渠道,为什么不去尝试呢?我们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科研机构。”隋雪青和他所在的计算所开始酝酿专利拍卖。
“中技所成立一年多,等待转化的专利有上万件,按传统方式处理肯定会耗费大量成本。”郭书贵带领的中技所开始了探索新的技术交易模式。“我们希望突破以往简单的信息推介方式,尝试国外比较常见的市场化专利拍卖方式,进一步提高技术转移转化成功率。”
中技所和计算所一拍即合,中科院计算所首届专利拍卖会逐渐“浮出水面。”
打通无形资产流转新渠道
经过4个多月紧锣密鼓的筹备,中科院计算所首届专利拍卖会终于如愿在12月16日举行。来自70余名企业代表参加了竞拍,海内外近100名嘉宾现场观摩。
此次拍卖会的有底价专利中,“一种基于传感器网络的井下安全检测系统、装置及方法”专利技术以120万元高价一次性拍出,系成交金额最大单项专利。24项无底价专利更是受到了竞拍企业的热烈追捧。70项专利最终拍出28项,拍卖成交率高达40%。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专利拍卖成交率并不高,这次专利拍卖,成交率达到40%实属不易。”郭书贵介绍,专利拍卖成交率不高通常有三大原因。一是专利技术定价难。技术方和竞买人双方价格预期往往相差很大。二是专利技术交易方式比较复杂,一般有所有权转移、许可授权、联合开发、企业并购等多种方式;三是专利交易链条长环节多。专利成果转化需要经过实验室小试、实验基地中试、工业化测试等多个阶段,专利转移存在很大风险。即便如此,专利拍卖作为一种技术转移的市场化行为,仍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国外机构开始采用这种方式。
“专利拍卖对国内企业来说比较新颖。”参加竞拍的一名企业代表谈及对专利拍卖的初步印象说,“个人认为竞拍这种形式公开透明、交易规范,避免了以往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企业之间暗地加价、无序竞争的局面。”
北京某家公司此次成功拍得3项专利。谈及此次专利拍卖,该公司技术总监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以前我们都是找技术方私底下接洽,来回多次沟通,效率低成本高。企业自己申请技术专利周期长,耗费大量精力。借助专利拍卖会,省去了我们不少麻烦。”
“这是一次破冰,这是一次创新,”一位多年从事技术交易成效研究的行业人士认为,此次专利拍卖探索建立了由技术交易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拍卖机构共同参与的专利拍卖运行机制,即依托于规范的专业市场流转平台,为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打造一种企业降低开发成本、减少开发周期,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快速转移的双赢模式。
科技部火炬中心技术市场管理处处长陈晴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专利拍卖这种无形资产流转模式将在全社会范围内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在她看来,“国家专门出台了技转促进行动,目的就是探索技术专项商业化转化途径。专利拍卖将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转化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专利包流拍凸显技术定价难题
在拍卖会上,科技日报记者观察到,事先被看好的、与标准相关的8个专利包最后流拍,这再次凸显了技术定价这个难题。
据介绍,在拍卖会前期项目说明会中,很多企业对标准相关专利的专利包兴趣浓厚,并进行了详细的咨询。但在拍卖会上,这些专利包却遭到“冷落”。
“主要还是专利包定价太高,超过了我们的心理预期。”一位竞拍企业代表直言,“企业要直接承担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各种市场风险,因此对专利价格比较敏感。”
技术是无形的,如何给无形资产定价就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技术持有人希望卖个好价钱,技术需求方则希望物美价廉,两者预期往往存在落差。
对此,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有着清醒的认识。“专利拍卖前我们也征求了专利发明人的意见,发明人对于专利的价值预期明显高于市场价格,这主要体现在高价值专利包流拍上。”
“由于相关市场要素没有完全培育起来,导致专利价值评估过程中对企业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够。”中技所总裁助理李中华对专利包流拍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其实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举办专利拍卖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有意识地培育拍卖市场,完善评审、估值等市场要素,让专利技术的定价更贴近是市场和企业需求。”
遗憾之余,李国杰认为科研院所也收获了经验。“我们意识到作为技术生产者,计算所不仅要完成国家科研任务,还要根据市场需要生产专利。今后专利发明人要积极了解企业需求,根据市场及时调整心理预期。”
■ 现场花絮
“后悔没多举一次牌”
记者在拍卖会现场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如果有多位买家对同一专利感兴趣,“竞价大战”过程中,少则两三轮,多则七八轮的举牌竞价,对于竞拍者竞买策略、心理刺激和最后决策都有着不小的影响。
在一项三维视频相关专利技术竞拍中,有3位买家频繁举牌,好不热闹。特别是第一个举牌买家从一开始就摆出了一副势在必得的架势,然而经过了7轮竞价之后,这位买家脸上开始出现了犹豫的神情,不时和身边的人耳语,在最后一轮竞价终于选择了放弃,反倒是第一轮竞价中最后举牌买家竞拍成功,笑到了最后。
拍卖会结束后,最后关头放弃的买家直呼,“真后悔当时应该多举下牌,不然我就竞拍成功了。”这位男士解释说,“我本来很看好那个专利技术,也很想买到手。只是竞买对手一直举牌和我叫板,价格慢慢地超出了预期,到最后原来的想法就动摇了。其实最后对手也就比我多花了5000元就买到了,现在想想有点功亏一篑的感觉。”
■ 对话拍卖师
“我看好专利拍卖市场未来的发展”
纳兰正秀,国家注册拍卖师,中科院计算所首届专利拍卖会现场拍卖师,从业经验超过10年。专利拍卖会结束后,科技日报记者对其做了专访。
科技日报:你对这场专利拍卖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纳兰正秀:专利拍卖在我国是新生事物,而且专利拍卖从自身特点来讲,实际操作有一定难度,本次专利拍卖能顺利举行,我很钦佩主办方和承办方的勇气和魄力。从现场情况来看,大家对专利拍卖很有热情。这次专利拍卖会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能取得40%的成交率,很不容易。
科技日报:与你以往主持的拍卖相比,专利拍卖有何不同?
纳兰正秀:专利属于无形资产,它与我过去主持的文化古玩、艺术品等实物拍卖有很大不同。
文化艺术品拍卖,看得见摸得着,价值好判断,因此投资人群广,市场比较火爆。而专利拍卖由于专业性强,专利定价难,且只面向特定的市场群体,如对技术有需求的企业和机构。因此,通常来说,不能以评价实物拍卖的一般标准来评价专利拍卖。
科技日报:你觉得这次专利拍卖会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
纳兰正秀:个人略感遗憾的是,此次专利包拍卖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原因之一是技术持有人对专利定价过高,超过了市场预期。我相信通过这次拍卖,科研机构会对专利技术市场需求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当然瑕不掩瑜,总体来说,此次专利拍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相信今后会做得更好。
科技日报:你如何看待我国专利拍卖的市场前景?
纳兰正秀:现在企业对技术需求量大,技术交易也很活跃,专利拍卖有它存在的必要。相信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专利拍卖会被市场逐渐了解和认同,这个市场也将走向成熟,因此我十分看好我国专利拍卖市场未来的发展。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首届专利拍卖会现场。经过激烈竞标,70项专利最终拍出28项,拍卖成交率达40%,总成交金额近300万元。
王飞 科技日报 201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