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孙鸿烈:中科院院士、原中科院副院长、西藏自治区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郑 度:中科院院士、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西藏自治区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
★朱立平: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秘书长
★康世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徐柏青: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王小萍: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江河湖泊水质保持良好
西藏的水依然清澈
背景资料: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发布的《2007年西藏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披露,2007年西藏全区主要江河湖泊水质状况保持良好,达到了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其中,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主要江河干流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水域标准,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等流经主要城镇的河流水质达到三类水域标准,发源于珠穆朗玛峰的绒布河水质达到一类水域标准,被藏族同胞称为圣湖的羊卓雍湖、纳木错湖水质总体上也达到了一类水域标准。作为城镇集中供水水源的地下水水质,总体上也达到二类水质标准。到目前为止,西藏没有发生一起水污染事件。
原中科院副院长、西藏自治区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孙鸿烈院士介绍说,国家在加强江河流域经济开发的同时,非常重视对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一江三河”)流域是西藏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土地、矿产、光热、水能、生物及水资源较丰富,农牧业发达,工业有一定基础,城市(镇)发展较快。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中央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在启动“一江三河”流域农业综合发展工程的同时,斥巨资强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如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植树造林防止风沙侵蚀,在拉萨河、年楚河流域稳定和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在较大城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等。从规划到实施,近20年来,为守护 “一江三河”流域的绿色生态做了大量工作。
孙鸿烈还介绍说,历时10年、投资92.4亿元的大规模流域污染防治行动于2006年在西藏付诸实施。在这项污染防治规划中,有关防治水污染的近期目标是:到2010年,“一江三河”流域重点城市(镇)生活污水达标处理率达60%,工业废水达标处理率达90%;主要城镇生活污水达标处理率达50%,工业废水达标处理率达80%。由此可见,中央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大江大河的水污染防治上下了很大力气,目的就是要充分保证当地人民群众的饮水质量和用水安全。
从事湖泊沉积环境研究的朱立平研究员表示,西藏高原上有很多湖泊,国家非常重视对这些湖泊的保护。如西藏自治区的第一大湖纳木错及周围已经建立了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保护区。调查表明,目前大多数湖泊的湖水水质清澈,如纳木错、普莫雍错、玛旁雍错的湖水透明度达到15米以上。湖水和沉积物中的总氮含量极低,在部分湖泊中甚至检测不出磷的存在,表明了它们至今仍处于没有遭受污染的原始状态。目前用于水电开发的羊卓雍湖,其水电站建设采用了抽水蓄能发电模式,即利用丰水期的多余电量将下泄到雅鲁藏布江的部分水量提升到羊卓雍湖,从而保持羊卓雍湖的正常水位。至今羊卓雍湖水质以及周围的环境都未因兴建水电站发生恶化。
从事环境本底研究的康世昌研究员说,研究表明,引起水质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一是营养元素,如氮、磷等的过量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引起水污染;二是有毒重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对水体产生污染;三是工业产生的有毒有机物进入水体产生污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藏地区既没有大规模的工业排放,也没有大量的农药和化肥使用。因此,在藏区河流湖泊还没有发现这些能够产生水质污染的物质。最近的研究发现,雅鲁藏布江表层水中总汞和总甲基汞的含量与世界其他未受污染的河流基本相当。
大气质量保持自然本底
西藏的天空依然蔚蓝
背景资料:自2000年以来,被誉为“日光城”的拉萨连续7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95%,每年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在345天以上,2006年高达363天,优良率达99%。珠穆朗玛峰地区的空气质量也达到一级标准。西藏大气环境质量保持自然本底,空气质量始终保持优良状态。
从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研究的徐柏青研究员表示,根据研究,西藏的大气环境比起欧洲阿尔卑斯等地区要洁净许多。大气颗粒污染物中,作为化石燃料和森林大火释放的物质——黑碳不仅对大气环境质量,也对冰雪界面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冰雪表面黑碳的增多,会促使冰雪加速融化。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这种融化过程将会引起一系列的气候反馈,从而影响到区域气候环境。目前,青藏高原大气的黑碳含量还比较低,只有欧洲地区的10%左右。而研究表明,这些微量的黑碳很少来自区域本身,主要与来自区域外部的颗粒污染物有关。
从事同样研究的王小萍副研究员介绍,西藏地区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含量极低,大气环境质量基本代表全球大气的自然本底,也就是说基本处在没有人类活动干扰的自然状况。比如说大气的颗粒污染物中,汞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青藏高原地区的大气汞含量比东部地区要少1—2个数量级。再比如从大气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看,西藏本地区所产生的大气污染可以说几乎不存在。在政府禁止发展重污染、高耗能工业的发展政策下,西藏地区大气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含量极低。因此,西藏地区本身大气还处在一个相当洁净、原生态的环境。
慎重开发矿产资源
拒绝一切工业污染项目
背景资料:尽管西藏的工业化水平较低,但为了保护西藏的碧水蓝天,自治区政府始终坚持慎重发展工业的原则,在发展工业中努力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绝不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和填补空白而盲目上项目。西藏禁止发展造纸、化工等重污染、高耗能工业,并积极开展企业污染治理。“十五”期间,西藏共关闭水泥生产线9条、小钢铁厂5家、小造纸厂4家。截至2007年,西藏共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工业污染防治,实现了污染企业的达标排放,很好地保护了西藏的生态环境。
根据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的了解,西藏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发现的矿种超过101种,探明储量的有41种,其中12种的储量名列全国前五位,开发这些矿产资源对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西藏坚决拒绝一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去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决定,关闭西藏所有金矿的开采。从今年1月1日起,西藏又在全区范围内全面禁止开采砂铁(含其他重砂矿物)资源。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郑度院士介绍说,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西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即便如此,西藏自治区政府部门在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审批上十分慎重。国家和西藏自治区政府一直坚持“慎重开发,拒绝污染”的原则,大幅度提高了环境保护的门槛。每一个项目建设必须搞规划环评,必须搞项目环评。这是一票否决,这一关过不了什么项目也上不了。项目经西藏自治区政府部门审批后,还要上报国家环境保护部。西藏有一整套关于环境保护评价的量化指标,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套体系是维护西藏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保持生态风貌和物种基因
背景资料:目前,西藏已初步形成了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保护对象涉及珍稀动、植物及森林、草原、湿地等多种生态系统。截至2007年,西藏已建立9个国家级、6个自治区级和23个地、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此外,还建立了17个生态功能保护区、7个国家森林公园和2个国家地质公园,这些保护区网络使西藏地区的生态风貌和物种基因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作为中国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孙鸿烈院士表示,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持西藏原始生态,是西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建立森林、湿地、冰川、草地、野生动植物等多样生态的自然保护区,可以更好地保持生态风貌和物种基因。孙鸿烈介绍说,西藏自治区有天然草地8207万公顷,约占全国天然草地面积的21%,占西藏土地总面积的68.11%。保护好草原生态,是保持青藏高原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为解决好人畜和草畜矛盾,西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天然草地的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比如实施草场责任制,按照以草定畜的原则,划定轮牧期、轮牧区和禁牧区,使天然草地得到有效保护。同时转变游牧民的生产方式,加快牧区经济发展,提高牧民生活水平。从2001年起开始在西藏实施的牧区草原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以及天然草原恢复和建设项目,既保障了农牧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又确保了草原生态的良性发展。
谈到湿地保护时,孙鸿烈说,2006年,国家首次开展了1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48个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涉及到重要的湿地保护、退化湿地恢复以及湿地合理利用的综合示范等。从2007年起,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好湿地,西藏的8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已被列入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湿地作为青藏高原的“物种基因库”和重要的氧气补给源,在调节气候、净化水体、保护生物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推算,仅位于拉萨市区周边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拉鲁湿地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就可以吸收二氧化碳7.88万吨,产生氧气5.37万吨。
孙鸿烈还表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有效保持了西藏珍稀野生动植物等物种基因。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西藏自治区建立了森林公安执法机构,成立了武警西藏森林总队,在青海、新疆、西藏三省区交界处组织开展了以保护藏羚羊为主的“可可西里一号行动”等专项行动,有力地打击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和盗猎行为。如今,保护野生动物已经成为西藏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一度十分猖獗的盗猎藏羚羊活动已基本得到控制。根据有关部门监测,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和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野生动物资源储量增长30%以上,一些珍稀动物如西藏野驴、盘羊、藏羚羊等都有了不同程度增加。可以说,西藏是目前世界上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地区之一。
构筑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保证西藏可持续发展
背景资料: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独特的地域单元。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其特殊的生态战略地位决定了西藏高原是我国和亚洲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国家总投资387亿元构筑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规划于2007年启动。根据规划,截至2030年,将实施天然草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人工种草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等14项工程。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构建将对我国和东亚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乃至气候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西藏自治区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郑度院士介绍说,目前根据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差异,西藏高原主要分为3个生态屏障区:藏北和藏西北以草地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生态屏障区,藏南以灌丛—草地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生态屏障区,以及藏东和藏东南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生态屏障区。据此进行生态区域生态功能评价,进行针对性更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其中,藏北和藏西北以草地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生态屏障区气候寒冷干旱,冻融区面积大,草地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在这一区域主要实施以天然草地保护为主的保护工程。藏南以灌丛—草地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生态屏障区是人口较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日喀则、拉萨等),处于冻融侵蚀与水力侵蚀的过渡地带,由自然和人为影响下的冻融侵蚀和水力侵蚀综合造成的水土流失、沟蚀与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较突出。主要通过保护与治理并重途径,在高山区和山原地带重点实施以天然草地保护为主的保护工程,在河谷平坝区重点实施以水土流失治理为主的建设工程以及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工程等。藏东和藏东南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生态屏障区生物多样性丰富,而且是多条国际河流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由于河谷地区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较突出,主要通过保护为主、治理为辅的途径,重点实施以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的保护工程。
郑度表示,由这3个主要的生态屏障区构成的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将使西藏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为西藏地区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
图片说明:
绿色托起高原圣殿。
藏族母子在藏北草原观看火车驶过。
西藏高原空气质量好,蓝天白云飘。
我国海拔最高的咸水湖——纳木错,水质清澈。
西藏林周县江热夏乡的高原湿地,野鸭成群。
可可西里保护区草场的藏羚羊,悠闲自在。
黄抗生 王 飞 刘小刚/文 吴 声/图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0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