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我国首只经过野化培训的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自然





中国科技网讯 今天(11日)上午10时18分,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随着笼门的打开,我国第一只经过系统野化培训的人工繁育大熊猫——两岁多的“淘淘”,镇定自若地走出笼子,直奔放归地的竹林中,真正回到大自然这个家,正式开启了野外生活。这标志着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淘淘”,雄性,2010年8月3日在熊猫王国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培训基地诞生,成为全球首只在野化培训场诞生的熊猫宝宝,随后的26个月,先后在面积为0.24万、4万和24万平方米的培训圈内接受了三个阶段的野化培训。2012年9月,专家们认为,经过野化培训,“淘淘”身体健康、生长发育正常、野外生存能力强,且具有较强的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可以放归自然。10月10日,“淘淘”由出生地卧龙运抵放归地栗子坪自然保护区。
将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野化训练后放归自然,补充野外种群,是濒危野生动物繁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恢复和重建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而大熊猫由于受自身繁育能力低、食性单一和栖息地破碎等因素影响,放归自然的难度远远高于其它野生动物。
为早日实现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自然,国家林业局分别在卧龙和栗子坪自然保护区设立了大熊猫野化培训基地和放归基地,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了将自然环境中产下的大熊猫幼仔随母同训的系统性野化训练新方法,使野化培训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此次放归的“淘淘”就是采用此种新方法培训出的第一只人工繁育大熊猫。
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说,放归之前,给“淘淘”皮下埋植了国际通用的ID身份识别芯片,佩戴了具有全球卫星定位和无线电遥测功能的GPS颈圈,以便野外放归后进行数据收集和活动监测。不担心“淘淘”野外生活能力,最害怕它生病,在野外只能靠它自己。同时,已做好应急预案,必要时会采取人工干预措施。
据了解,放归地栗子坪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密度较低,竞争打斗的可能性比较小,食物也更充足。最重要的是,由于森林采伐等历史原因,致使该地区现存野生大熊猫数量少,种群灭绝风险高,急需复壮。
专家们表示,放归自然后的“淘淘”要经历适应野外环境、融入当地种群、繁育后代等多重考验才能真正实现放归自然的目标。由大熊猫保护专家组成的监测小组还将长期对“淘淘”在野外的活动进行跟踪监测,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为更多的人工繁育大熊猫回归自然积累经验。
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全世界范围内率先启动了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培训项目,迈出了圈养大熊猫回归自然的第一步。目前,已有7只大熊猫在卧龙大熊猫野化培训基地接受系统性野化训练,今后将被陆续放归自然。(记者 范建 胡利娟)
《科技日报》(2012-10-12 八版)
图为放归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桥桥摄
范建 胡利娟 中国科技网 2012-10-12

关键词 科技  创新  生态  生物多样性  野生动物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