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国家林业局治沙办主任刘拓、巡视员王信建率治沙办综合处、工程处、治沙处、监测与应急处置处、执法处主要负责人一行7人来到我院,就我国防沙治沙工作与我院领导、专家座谈交流。院长张守攻、副院长储富祥、副院长黄坚等热情接待。张守攻院长主持座谈。
座谈中,张守攻院长、储富祥副院长、黄坚副院长、华林中心王俊中书记、院科技处傅峰处长、荒漠化所卢琦所长等领导和专家畅谈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院在防沙治沙方面开展的工作、取得的成效、当前承担的任务、面临的困难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和对未来的展望。简介了我院荒漠化所组织筹办、挂牌成立、发展壮大的成长历程。
作为林业科研国家队和荒漠化研究领域主力军,我院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积极参与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开展防沙治沙研究与实践。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孜孜以求,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领域,特别是在防沙治沙的应用基础与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九五”以来,作为荒漠化领域国家科技攻关和支撑计划项目主持单位,先后取得省部级科技奖励近10项,这些成果多次被国家级战略研究采用,广泛应用于“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全国防沙治沙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国家重大生态工程,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及沙区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2007-2009年,由我院牵头,组织来自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国气象局、甘肃省等18家科教机构的专业人员完成了首次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填补了我国沙漠科考的最后空白。对于提示西北干旱区气候与环境形成演变历史以及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2009年6月17日,我院荒漠化所研究所正式挂牌,这是我国成立的首个荒漠化研究所,为专门从事荒漠化研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主要开展荒漠化发生机制与过程、荒漠化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机理、荒漠化防治技术与模式等与荒漠化有关的基础、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研究所成立之后,积极承担了国家林业局“京津风沙源工程二期的规划思路”,“履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家行动方案”、“中国履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家报告”的编制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我院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家林业局和社会各界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离不开治沙办各位领导和同仁的支持和帮助。大家一致认为,我国的防沙治沙,不能照搬他人经验,一定要符合我国国情;科学技术一定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相结合;沙产业建设要与文化产业建设相结合。作为科研院所一定要发挥科技优势,加强产品开发研究,利用沙区资源,发挥企业作用,开发打造沙区特色产品;提出科学规划,通过科技推动沙产业发展,发展沙区经济,造福子孙后代。大家纷纷表示,愿意在治沙办的指导下,承担更多的任务,接受更多的考验,做出更多的贡献。希望治沙办领导在科普宣教、科技服务、国际国内合作以及荒漠生态系统与功能、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等方面给予更多方向性与前膽性的指导和支持。
刘拓主任对我院荒漠化所的成立再次表示祝贺,对我院为局治沙办提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智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我院长期以来,在防沙治沙事业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表示充分的肯定和由衷的赞赏。并回顾和总结了我国防沙治沙发展历史与现状以及取得的明显成效。他说,目前,我国防沙治沙工程布局已初具规模,防沙治沙国际局面已经打开,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得到了明显的体现,进入了非常好的发展阶段,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林科院的支持和贡献。他希望,今后要进一步完善防沙治沙工程治理体系、政策体系、法律保障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监测预警体系、沙产业发展体系、履约合作体系。依靠科学家的智力支持,依靠科技的神奇力量,发展壮大科技队伍,巩固推广科技成果,发扬创新奉献精神,迎接防沙治沙的春天。
王信建巡视员建议,要将生态、产业、文化三者结合起来,发挥科技优势,服务基层。要让社会各界形成共识和合力,让我们的科技成果走在路上,实实在在地落到沙地上,推动沙产业发展,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院办主任王振、荒漠所副所长贾志清、吴波研究员、杨文斌研究员、冯益明研究员等参加座谈,并畅所欲言地提出了许多富有远见的意见和建议。(王建兰)
图片说明:
局治沙办领导一行7人来院座谈交流
张守攻院长,储富祥副院长、黄坚副院长等接待并与来宾座谈
刘拓主任讲话
王信建巡视员讲话
治沙办来院领导
中国林科院宣传中心 201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