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lyqk008401
中文标题
基于SNA的苏州旺山村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
作者单位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江苏苏州 215011
期刊名称
中国城市林业
年份
2020
卷号
18
期号
4
栏目名称
研究论文
中文摘要
文章以苏州旺山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建立基于村民与游客行为需求的空间网络模型,衡量网络结构的相关指标。研究结果发现,旺山村呈多核心集聚格局,消费空间有主导支配性,总体景观吸引力不足;旺山村整体交往活动强度较弱,且村民在旅游地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文章最后通过社会-空间互动逻辑,提出促进乡村性与公共性的规划策略。
关键词
社会网络分析法(SNA)
乡村旅游地
空间结构
规划策略
苏州旺山村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空间利益视角下乡村空间重组与调控机制研究(41301191);城镇化社区信仰景观的缓压效应与恢复性环境导控研究(51778388);江苏省建设系统科技项目旅游消费驱动下乡村聚落空间转型与规划应对研究(2018ZD243);苏州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以双创能力为导向的工科院校风景园林研究生多元培养路径探究与实践(SKJG18_02);苏州科技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社区营造视角下的苏南乡村公共空间整合性规划策略研究(SKCX17_006);苏州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学科项目共同资助
英文标题
Spatial Structure of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of Wangshan Village in Suzhou Based on SNA
作者英文名
Ge Yan, Ding Jinhua, Zhou Li
单位英文名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11, Jiangsu, China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uses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 establish the space network model based on the needs of villagers and tourists and measure the related indicators of the network structure with the Wangshan Village in Suzhou as a case. The results find that Wangshan Village has relatively low attraction with a spatial pattern of multi-core agglomeration and a dominant consumption space; and the overall communication activity intensity is low while the villagers are in a disadvantaged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lanning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the rural and public attributes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based on the social and spatial interaction logic.
英文关键词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patial structure;planning strategy;Wangshan Village in Suzhou
起始页码
94
截止页码
99
投稿时间
2019/4/4
作者简介
葛妍(1994-),女,硕士,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E-mail:531403329@qq.com
通讯作者介绍
丁金华(1973-),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乡生态环境规划与设计。E-mail:yzdingjh@163.com
E-mail
yzdingjh@163.com
DOI
10.12169/zgcsly.2019.04.04.0004
参考文献
[1] 李涛,朱鹤,刘家明,等.江苏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36(3):86-91.
[2] 席建超,赵美风,葛全胜.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J].地理学报,2011,66(12):1707-1717.
[3] 王建英,黄远水,叶新才.可达性及游憩压力视角下乡村旅游景区(点)空间结构优化[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6,32(5):110-114.
[4] 胡美娟,李在军,侯国林,等.江苏省乡村旅游景点空间格局及其多尺度特征[J].经济地理,2015,35(6):202-208.
[5] 席建超,王新歌,孔钦钦,等.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案例研究[J].地理学报,2014,69(4):531-540
[6] 郭丽,章家恩.基于游客感知的乡村旅游地实证评价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J].旅游研究,2013,5(1):52-57.
[7] 琚胜利,陶卓民,韩彦林.南京乡村旅游景区游客网络关注与景区引力耦合协调度[J].经济地理,2017,37(11):220-228.
[8] 刘法建,张捷,章锦河,等.旅游地研究中的联系和网络: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旅游地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16,30(2):1-14,78.
[9] 舒伯阳,刘玲.乡村振兴中的旅游乡建与包容性发展[J].旅游学刊,2018,33(7):9-10.
[10] 孟凯,李佳宾,陈险峰,等.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公地悲剧的演化与治理[J].旅游学刊,2018,33(8):19-28.
[11] 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实用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2] 刘大均.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流空间格局及发展模式[J].经济地理,2018,38(5):217-223.
[13] 高苹,席建超.旅游地乡村聚落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野三坡旅游地苟各庄村案例实证[J].资源科学,2017,39(8):1535-1544.
[14] 张红旗,许尔琪,朱会义.中国三生用地分类及其空间格局[J].资源科学,2015,37(7):1332-1338.
[15] SCOTT J.社会网络分析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16] 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7] 沃瑟曼,陈禹.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8] 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9] WASSERMAN S,FAUST K.Social Network Analysis: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0] 金云峰,万亿,杨丹.休闲时代下的文化和旅游空间规划与产品转型研究:以长白山文化和旅游空间规划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9,17(3):13-17.
PDF全文
浏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