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lyqk002867
中文标题
沿海防护林工程营建技术研究综述
作者单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浙江富阳 3114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浙江富阳 3114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浙江富阳 3114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浙江富阳 311400
期刊名称
世界林业研究
年份
2009
卷号
22
期号
1
栏目编号
2
栏目名称
各国林业
中文摘要
对我国沿海防护林工程主要营建技术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沿海各地在营建海岸防护林过程中的树种选择、树种配置、林分结构优化以及低效林改造等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并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3A1403)
英文标题
Review 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Coastal Shelterbelt Project
作者英文名
Cheng Xiangrong,Yu Mukui,Zhang Jianfeng and Shan Qihua
单位英文名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Forestry,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Fuyang 311400,Zhejiang,China;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Forestry,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Fuyang 311400,Zhejiang,China;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Forestry,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Fuyang 311400,Zhejiang,China;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Forestry,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Fuyang 311400,Zhejiang,China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main construction technologies of the coastal shelterbelt project in China.Some important technologies,including suitable tree species selection,species composition,forest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low-quality stand improvement,were discussed on the shelterbelt construction in coastal regions.Additionally,it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coastal shelterbelt construction in the future.
英文关键词
coastal shelterbelt;construction technology;review
起始页码
63
截止页码
67
投稿时间
2008/10/5
分类号
S727.2
参考文献
[1] 李成,乔勇进,张敦论.山东省沿海沙质海岸防护林树种的选择[J].防护林科技,2002(4):64-66.
[2] 郗金标,何源,许景伟,等.论山东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树种选择[J].防护林科技,2004(3):17-20.
[3] 张金池,杜天真,等编著.长江中下游山地丘陵区植被恢复与重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211-218.
[4] 贺素娣,等.川江流域防护功能分区方案初探[G] //中国林学会编.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103-108.
[5] 宋兆明主编.黄淮海平原综合防护林体系配套技术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6] 康立新主编.沿海防护林体系功能及其效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7] 杨大三主编.鄂西三峡库区防护林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杜,1996.
[8] 蒋丽娟.国内外防护林研究综述[J].湖南林业科技,2000,27(3):21-27.
[9] 贺庆棠,陆鼎煌.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构想[J].世界林业研究,1991,4(4):77-82.
[10] 谭芳林,徐俊森,林武星,等.福建滨海沙地造林树种的适应性与选择研究[J].林业科学,2003,37(增1):100-105.
[11] 陈胜.沿海防护林优良适生树种造林效果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4):91-95.
[12] 许松葵,曾锋,吴少琼.广东省沿海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其营建技术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6(5):72-73.
[13] 张洪斌,范辉,韩国金,等.沿海防护林树种适应性测试技术总结[J].山东林业科技,2005(4):40-41.
[14] 于雷.滨州盐渍土防护林树种选择的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01(2):7-10.
[15] 王贵霞,李传荣,杨吉华,等.山东省沿海防护林体系现状及建设对策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2):118-120.
[16] 房用,朱宪珍,王清彬,等.浅谈泥质海岸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J].防护林科技,2004(4):35-37.
[17] 高智慧,康志雄,蒋妙定,等.浙江省舟山群岛几种主要树种生长的初步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4(11):25-27.
[18] 蒋妙定,高智慧,康志雄,等.浙江省沿海摹岩海岸主要树种生长的调查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1995,15(2):3-8.
[19] 杨学军,郑天,储亦婷,等.上海地区沿海防护林树种的筛选应用[J].防护林科技,2003(4):5-7.
[20] 林鹏.中国红树林研究进展[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0(2):592-603.
[21] 顾杰,王思健,蔡洪达,等.海门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1998,25(4):23-28.
[22] 殷云龙,孙醉君,贺善安,等.赣榆县滨海通榆运河综合效益型防护林的优化模式[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5,4(1):37-42.
[23] 安树青,张久海,陈兴龙,等.江苏海岸带林草复合生态技术及其效应研究[J].林业科学,2001,37(2):21-28.
[24] 钟承贝,高智慧,陈顺伟,等.沿海岩质海岸防护林体系树种配置设计[J].浙江林业科技,2004,24(1):29-33.
[25] 万福绪,韩玉洁.苏北沿海防护林优化模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2):31-36.
[26] 黄志伟,余树全,胡庭兴,等.我国沿海防护林植被生态恢复技术研究进展[J].浙江林业科技,2006,26(5):66-72.
[27] 王述孔,朱廷耀.宝力地区农田防护林气象效应分析(I)[G] //向开馥主编.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防护林研究(第一集).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89.
[28] 康立新.小网格农田防护林系统结构与效益分析[G] //熊文愈等编.林农复合经营研究与实践.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4.
[29] 胡海波,张金池,鲁小珍.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环境效应的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01,14(5):37-42.
[30] 冯克煌,张玉潭.胶园防护林树种配置、林带结构与营造方式的探讨[J].热带农业科学,2007,27(4):5-7.
[31] 张水松,叶功富,徐俊森,等.木麻黄基干林带类型划分和更新造林关键技术研究[J].林业科学,2002,38(2):44-53.
[32] 吴逸波.木麻黄低质低效防护林的改造[J].防护林科技,2007(3):5-6.
[33] 钟鼎谋,曲玉国.黑松人工林抚育间伐效果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1996(2):46-48.
[34] 许景伟,王卫东,辛斌,等.沙质岸黑松海防林更新改造技术的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1(5):1-6.
[35] 廖宝文,郑松发,陈玉军,等.红树林湿地恢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05,24(1):61-65.
[36] 苏上真.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营造林技术措施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08(1):126-129.
PDF全文
浏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