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lyqk008411
中文标题
高山杜鹃研究进展
作者单位
1. 宁波市林特科技推广中心, 浙江 宁波 315012;
2. 宁波市林场, 浙江 余姚 315440
期刊名称
林业科技通讯
年份
2020
卷号
0
期号
2
栏目名称
学术研究
中文摘要
从国内外对高山杜鹃种质资源调查、群落学特性、生长生理、繁殖等几方面作了简要介绍。目前多数种质资源调查集中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西南地区是杜鹃花科植物重要的模式标本产地。通过引种驯化,一些广布种在低海拔地区生长良好,可在杂交试验中作为育种的优秀亲本。在无性繁殖方面,已有多种高山杜鹃建立并优化了快繁技术。引种地的高温干旱会极大地影响高山杜鹃的生长发育,一些研究认为,选育耐热性较好的品种和喷施外源激素可适当增加高山杜鹃的抗逆性。为配合市场需求,生产中对部分品种采用调节温度、喷施药物等方式进行花期调控并获得一定效果。高山杜鹃是常绿阔叶林群落组成中的优势种,但多样性指数较低,是一个简单、不稳定、抗干扰能力弱的群落,需人工干预该种群的顺利更新和长期稳定。
基金项目
宁波市农业重大科技专项(编号:2014C11002)。
起始页码
20
截止页码
24
作者简介
徐沁怡(1990-),助理工程师,从事森林培育研究(经济林栽培与利用方向)。E-mail:845626936@qq.com
通讯作者介绍
李修鹏(1970-),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植物资源与森林培育研究。E-mail:lxpnb@163.com
E-mail
lxpnb@163.com
分类号
S685.21
DOI
10.13456/j.cnki.lykt.2019.06.25.0003
参考文献
[1] 李倩. 高山杜鹃花芽分化及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2009:1-2.
[2] 闵天禄, 方瑞征. 点苍山的植被与杜鹃属植物的分布[J].云南植物研究,1982, 4(4):383-391.
[3] 郑维列. 西藏色季拉山报春花种质资源及其生境类型[J]. 园艺学报,1992, 22(3):261-266.
[4] 赵晓东, 施晓春. 高黎贡山杜鹃属植物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策略[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3, 22(6):31-33.
[5] 王颖. 四川野生杜鹃花属植物资源的调查与评价[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8:4-5.
[6] 秦胜红. 峨眉山的杜鹃属的植物资源研究[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 27(3):56-57.
[7] 周满宏. 甘肃杜鹃花属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评价及利用[J]. 中国林副特产,2000,(3):62-63.
[8] 孙海群, 杨元武, 李长慧,等. 青海杜鹃花种质资源及分布[J].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16(4):35-39.
[9] 李光照. 广西杜鹃花属的修订及其地理分布[J]. 广西植物,1995(3):193-208.
[10] 丁炳扬, 方云亿. 浙江杜鹃花属新植物[J]. 植物研究,1987, 7(2):27-32.
[11] 刘纪岗, 谢元贵, 杨小庆. 贵州百里杜鹃大草原景区迷人杜鹃群落特征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2, 39(9):46-48.
[12] 李朝婵, 乙引, 全文选,等. 野生高山杜鹃群落林内自然挥发的化感成分[J]. 林业科学,2015, 51(12):35-44.
[13] 李苇洁. 马缨杜鹃生态学特性与繁殖技术研究[D]. 贵阳:贵州大学, 2006:48-49.
[14] 沈丽, 石松林, 李景吉,等.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杜鹃群落多样性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14, 34(12):2553-2561.
[15] 王飞. 横断山区杜鹃属植物资源调查与12种杜鹃引种驯化初探[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 2014:5.
[16] 张长芹, 冯宝钧, 吕元林. 杜鹃花属的杂交育种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1998, 20(1):94-96.
[17] 解玮佳, 李世峰, 李树发,等. 高山杜鹃与大喇叭杜鹃种间杂交过程的观察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12, 32(12):2432-2437.
[18] 郑硕理, 田晓玲, 黄承玲,等. 结合分子手段和形态分析验证大白杜鹃与马缨杜鹃的自然杂交[J]. 生物多样性,2017, 25(6):627-637.
[19] 郑硕理, 易陈燃, 刘巧,等. 云南几种杜鹃杂交育种初探[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6, 31(6):1052-1057.
[20] 刘晓青, 苏家乐, 李畅,等. 杜鹃花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及创新利用综述[J]. 江苏农业科学,2018, 46(20):13-16.
[21] 刘永书. 杜鹃花的引种栽培试验初报[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0, 12(3):40-48.
[22] 金培锋, 边才苗, 杨武杰,等. 云锦杜鹃种子繁育及幼树移栽试验[J]. 浙江林业科技,2007, 27(2):34-36.
[23] 张乐华, 刘向平, 王凯红,等. 不同因子对常绿杜鹃亚属种子萌发及成苗的影响[J].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7, 25(2):178-184.
[24] 石德军, 孙海群,杨元武,等. 青海几种野生杜鹃花引种方法初探[J]. 青海农林科技,1998(3):11-13.
[25] 黄承玲, 王灵军, 黄家湧,等. 3种高山杜鹃种子特性研究[J]. 种子,2014, 33(8):82-84.
[26] 黄承玲, 赵孝梨, 刘广超. 2种高山杜鹃种子萌发特性研究[J]. 种子,2017, 36(1):40-42.
[27] 何立平, 余敏芬, 李东宾,等. 华顶杜鹃种子特性、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试验研究[J]. 林业科技通讯,2018, (8):30-33.
[28] 高贵龙, 龙秀琴, 胡小京,等. 赤霉素对两种高山杜鹃种子发芽的影响[J]. 种子,2010, 29(5):22-25.
[29] 张长芹, 冯宝钧, 刘昌礼,等. 几种高山常绿杜鹃的扦插繁殖试验[J]. 园艺学报,1994, 21(3):307-308.
[30] 张乐华, 王书胜, 单文,等. 基质、激素种类及其浓度对鹿角杜鹃扦插育苗的影响[J]. 林业科学,2014, 50(3):45-54.
[31] 李长慧, 孙海群, 杨元武,等. 陇蜀杜鹃枝条扦插试验[J].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02):14-16.
[32] 周艳. 两种高山杜鹃无性繁殖研究[D]. 贵阳:贵州师范大学. 2008:2.
[33] 汤桂钧, 张建安, 蒋建平,等. 高山杜鹃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 上海农业学报,2004, 20(3):15-18.
[34] 黄萍萍. 高山杜鹃(蒙他瑰)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 福建农业科技,2004(3):23-24.
[35] 王吉, 张守琪, 张志勇,等. 高山杜鹃离体快繁技术研究[J]. 甘肃农业科技,2006(8):11-13.
[36] 洪怡, 文晓鹏. 马缨杜鹃离体快繁体系的建立及优化[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34(8):61-66.
[37] Preece JE, IMEL MR, Shevade A. Regeneration of Rhododendron PJM group plants from leaf explants[J]. Journal-American Rhododendron Society (USA),1993, 47(2):68-71.
[38] Anderson WC. Propagation of Rhododendrons by tissue culture. part1. development of a culture medium for multiplication of shoots[J]. Comb Proc Int Plant Propag Soc,1975, (25):159.
[39] Lloyd G, McCown B. Commercially-feasible micropropagation of mountain laurel Kolmia latifolia, by use of shoot tip culture[J]. Int Plant Prop Soc Comb Proc,1980, 30,421-427.
[40] 苗永美. 几种杜鹃组织培养技术研究[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 2004:3.
[41] 朱春艳, 李志炎, 鲍淳松,等. 云锦杜鹃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6, 22(5):335-337.
[42] 管耀义, 袁惠贞, 杜鹃,等. 高山杜鹃叶片再生植株的研究[J]. 河北林业科技,2009(S1):19-21.
[43] 郭颖. 三种高山杜鹃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43-44.
[44] 李小玲, 雒玲玲, 华智锐. 高温胁迫下高山杜鹃的生理生化响应[J]. 西北农业学报,2018, 27(2):253-259.
[45] 黄承玲, 陈训, 高贵龙. 3种高山杜鹃对持续干旱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J]. 林业科学,2011, 47(6):48-55.
[46] 张长芹, 罗吉风, 苏玉芬. 六种杜鹃花的耐旱适应性研究[J]. 广西植物,2002, 22(2):174-176.
[47] 柯世省. 土壤干旱胁迫对云锦杜鹃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35(2):150-153.
[48] 周广, 孙宝腾, 张乐华,等. 井冈山杜鹃叶片抗氧化系统对高温胁迫的响应[J]. 西北植物学报,2010, 30(6):1149-1156.
[49] 李小玲, 吉亮亮, 华智锐. 外源脱落酸对秦岭高山杜鹃抗热性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2018, 46(10):33-36.
[50] 李小玲, 华智锐, 李静. 油菜素内酯对秦岭高山杜鹃耐热性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2017, 46(8):126-130.
[51] 赵冰, 付玉梅, 丁惠惠,等. Ca2+处理对秦岭高山杜鹃耐热性的影响[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 25(6):29-32.
[52] 王松, 蔡艳飞, 李枝林,等. 光照条件对高山杜鹃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2012, 32(10):2095-2101.
[53] 刘晓青, 苏家乐, 李畅. 高山杜鹃品种光合特性比较[J]. 江苏农业学报,2009, 25(5):1132-1136.
[54] 杨婷, 许琨, 严宁,等. 三种高山杜鹃的光合生理生态研究[J].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3, 35(1):17-25.
[55] 李金月, 陈志怡. 外源植物激素对迷人杜鹃花期的影响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14, 20(13):134+137.
[56] 宋庆发, 张习敏, 乙引,等. 喷施植物激素对野生马樱杜鹃花期的影响[J]. 林业实用技术,2010, (5):52-53.
[57] 洪鲲, 张习敏, 乙引,等. 营养元素对马缨杜鹃花芽发育和花期的影响[J]. 北方园艺,2010(21):84-86.
[58] 鲜小林, 陈睿. 温度与光强对高山杜鹃催花期间花芽营养物质积累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2015, 35(5):991-997.
PDF全文
浏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