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科信所期刊全文

我国林业产业化扶贫长效机制研究现状及展望



编号 lyqk009431

中文标题 我国林业产业化扶贫长效机制研究现状及展望

作者 刘亚楠  陈绍志  赵荣 

作者单位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91;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内蒙古磴口 015200

期刊名称 世界林业研究 

年份 2021 

卷号 34

期号 1

栏目编号 2.0

栏目名称 各国林业 

中文摘要 林业产业化扶贫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减贫思想、美丽中国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对于林业产业化扶贫长效机制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扶贫模式总结、扶贫效果评价以及问题与经验分析等方面。文中通过总结评述既有研究成果,对今后的林业产业化研究进行了展望:1)目前相关研究缺乏对林业产业化参与主体的整体分析以及主体之间互动机制的研究;2)从制度的角度构建长效机制是巩固扶贫成果、防止返贫的重要前提。3)农户脱贫稳定性测算与长效扶贫机制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关键词 产业化扶贫  林业扶贫  长效机制  中国 

基金项目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委托项目“林业扶贫效果跟踪监测”

英文标题 Current Research and Future Prospect of Long-term Mechanism of Forestry Industry Based Poverty Alleviation

作者英文名 Liu Yanan, Chen Shaozhi, Zhao Rong

单位英文名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Policy and Infor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China;
2. Experimental Center of Desert Forestry,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Dengkou 015200, Inner Mongolia, China

英文摘要 Forestry industry based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the concepts of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the invaluable asse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green poverty reduction as well as the strategy of beautiful China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forestry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focuses on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s summariz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 evaluation, supportiv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nd problems and experience analysis.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at home and abroad, it is concluded that: 1) There is a lack of overall analysis of participating subjects in forestry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ir interaction mechanism; 2) To build a long-term 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remise to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event the poor people back to poverty; and 3) Combining the calculation of the stability of the peasant household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the evaluation of the long-term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is one of the directions of the future research.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comments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and prospects the future research 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forestry industrialization.

英文关键词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the forestry of poverty alleviation;a long-term mechanism;China

起始页码 54

截止页码 59

投稿时间 2019/9/10

最后修改时间 2020/12/1

作者简介 刘亚楠,女,硕士,内蒙古人,主要从事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方面的研究,E-mail:740170424@qq.com

通讯作者介绍 赵荣,女,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方面的研究,E-mail:Zhaorong6@vip.163.com

E-mail 赵荣,Zhaorong6@vip.163.com

分类号 F326.2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20.0128.y

参考文献 [1] 王立磊, 戴芳, 胡慧敏. 林业产业结构对其总产值的影响分析[J]. 林业经济问题,2010,30(6):497-500, 506.
[2] 邓小海. 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 昆明: 云南大学, 2015.
[3] 郭晓鸣, 虞洪. 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产业扶贫模式创新: 以四川省苍溪县为例[J]. 贵州社会科学,2018(5):143-151.
[4] 李垚. 产业化扶贫背景下河北省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42(6):195-196.
[5] 曾毅佳. 新阶段江西省产业化扶贫对策研究[D]. 南昌: 南昌大学, 2014.
[6] 陈林. 三峡库区扶贫面临的新难点及对策探析[J]. 计划与市场,1995(10):45-46.
[7] 和志胜. 走产业化扶贫之路[J]. 经济问题,1996(11):36-38.
[8] 欧伯元, 甘德枫, 何平. 把穷人牵入市场: 阆中市产业化扶贫的调查[J]. 畜牧市场,1997(8):19-20.
[9] 黄明哲. 走农业产业化扶贫之路的实践与思考[J]. 江西社会科学,1998(11):44-45.
[10] 韩震. 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政策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 南宁: 广西大学, 2015.
[11] 任华卿. 政府主导下的苏北地区扶贫模式研究[D].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 2009.
[12] 白丽, 赵邦宏. 产业化扶贫模式选择与利益联结机制研究: 以河北省易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为例[J]. 河北学刊,2015(4):158-162.
[13] 刘道军. 贵州省思南县产业化扶贫模式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 乡村科技,2016(23):40-41.
[14] 孙久文, 唐泽地. 中国产业扶贫模式演变及其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借鉴意义[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4(6):5-10.
[15] 楚高锋. 发挥金融杠杆撬动作用 破解扶贫资金制约难题: 以河南省潢川县“产业+金融”扶贫模式为例[J]. 中国集体经济,2018(6):94-95.
[16] 毛峰. 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0):212-217.
[17] 杨冠英. 贵州省丹寨县产业扶贫的“三带”模式[J].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28):231-232, 250.
[18] 全承相, 贺丽君, 全永海. 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论析[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31(1):118-123.
[19] 朱建华. 金融扶贫视角下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26(12):130-132.
[20] 黄文宇. 产业扶贫项目主体行为及其运行机制的优化: 基于P县“万亩有机茶园”项目的考察[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1):56-61, 92.
[21] 覃建雄, 张培, 陈兴. 旅游产业扶贫开发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 以秦巴山区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7):134-138.
[22] 马楠.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研究: 以中药材开发产业为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1):128-132.
[23] 赵晓峰, 邢成举. 农民合作社与精准扶贫协同发展机制构建: 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农业经济问题,2016,37(4):23-29, 110.
[24] 王宏杰, 冯海峰, 李东岳. 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对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分析: 基于湖北省松滋市208位农村居民的调查[J]. 老区建设,2015(8):14-19.
[25] 王丽娟. 产业扶贫视角下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基于甘肃省平凉市的数据调查[J]. 甘肃金融,2018(4):49-54.
[26] 刘善庆, 刘梦怡. 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的模式与路径研究[J]. 金融教育研究,2019,32(2):26-31, 41.
[27] 马良灿. 农村产业化项目扶贫运作逻辑与机制的完善[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14.
[28] 徐志明. 我国贫困农户产生的原因与产业化扶贫机制的建立[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6):711-714.
[29] 李裕瑞, 曹智, 郑小玉, 等. 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与可持续途径[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3):279-288.
[30] 焦玉海, 杨洁. 保护生态与精准脱贫的双赢之策: 林业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综述[J]. 经济林研究,2017,35(2):封二,封三.
[31] 赵金成, 曾以禹, 贺祥瑞, 等. 加强生态保护和林业建设推动精准扶贫: 甘肃、贵州两省林业精准扶贫模式和机制创新调研报告[J]. 林业经济,2016,38(7):32-34.
[32] 赵荣, 杨旭东, 陈绍志, 等. 林业扶贫模式研究[J]. 林业经济,2014,36(8):98-102.
[33] 钱腾, 仇晓璐, 赵荣, 等. 山西林业精准扶贫模式研究[J]. 林业经济,2017,39(8):46-50, 96.
[34] RHATTARAI R C. Economic impact of community forestry in Nepal: a case of mid-hill districts of Nepal[J]. Economic Journal of Development Issues, 2012, 13/14(1/2):75-96.
[35] ALI A, RAHUT D B. Forest-based livelihoods, income, and poverty: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Himalayan region of rural Pakistan[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8, 57:44-54.
[36] MA B, CAI Z, ZHENG J, et al. Conservation, ecotourism, poverty, and income inequality: a case study of nature reserves in Qinling, China[J]. World Development, 2019, 115(4):236-244.
[37] 张朝辉, 耿玉德, 王太祥. 基于AGIL模型的新疆干旱区林业精准扶贫路径研究[J]. 林业经济,2018,40(10):35-40.
[38] 张莉, 夏梦丽. 林业生态扶贫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2018,31(4):8-12.
[39] 刘维忠, 陈玉兰, 韦振江. 内陆干旱地区林业生态工程扶贫开发模式的探索[J]. 生态经济,2008(12):85-87.
[40] 骆胜东, 汪红卫, 田春艳. 武陵山区东北门户的林业扶贫攻坚策略[J]. 湖北林业科技,2012(5):68-70.
[41] 张晓瑞, 康健, 董洋, 等. 陕南地区林业扶贫模式及对策研究[J]. 温带林业研究,2018,1(3):55-62.
[42] 窦亚权, 余红红, 王雅男, 等. 我国林业扶贫工作的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J]. 林业经济,2018,40(6):9-15.
[43] 吴琼. 世界银行林业生态扶贫的主要经验和政策启示[J]. 林业经济,2017,39(5):57-59, 93.
[44] CHHETRI R B. From protection to poverty reduction: a review of forestry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Nepal[J]. Journal of Forest and Livelihood, 2009, 5(1):66-77.
[45] 邹全程. 关于我国林业扶贫工作浅析[J]. 华东森林经理,2016,30(3):5-9.
[46] 刘攀, 张英. 基于统计的贵州林业扶贫攻坚成效分析[J]. 林业经济,2017,39(5):93-96.
[47] 李湘玲, 陈绍志, 赵荣. 林业资产收益扶贫实践探索及展望[J]. 林业经济,2018,40(11):57-60.
[48] 傅显捷. 生态旅游综合产业发展与地理标志产品研究: 从武陵山片区酉阳县生态旅游与精准扶贫说起[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31(6):21-29.
[49] 韩锋, 韩非, 赵荣. 林业精准扶贫若干问题研究: 以湖南湖北两省为例[J]. 林业经济,2017,39(8):41-45.
[50] 奉钦亮, 覃凡丁, 廖宏俊, 等. 广西林业产业扶贫工作质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林业经济,2018,40(6):26-32, 74.
[51] 李珍, 商迪, 赵荣, 等. 林业产业发展对贫困人口数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3个贫困县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林业经济,2017,39(10):36-40, 66.
[52] 曾以禹, 吴琼, 衣旭彤. 深度贫困地区林业精准扶贫案例研究[J]. 林业经济,2017,39(8):27-30, 50.
[53] 冯海斌. 晋中市林业产业扶贫问题及对策[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8,41(3):82-84.
[54] 赵锋泓. 国外农业扶贫政策对广西林业扶贫的启示[J]. 中国农业信息,2016(5):18-20.
[55] 宫留记. 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与创新模式研究: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J]. 中国软科学,2016(5):154-162.
[56] 汪三贵, ALBERT P, SHUBHAM C, 等. 中国新时期农村扶贫与村级贫困瞄准[J]. 管理世界,2007(1):56-64.
[57] 赵武, 王姣玥. 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包容性创新机制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11):170-173.
[58] 唐丽霞, 罗江月, 李小云. 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 贵州社会科学,2015(5):151-156.
[59] 陈忠言. 中国农村开发式扶贫机制解析: 以沪滇合作为例[J]. 经济问题探索,2015(2):90-94.
[60] 仇晓璐, 陈绍志, 赵荣. 精准扶贫研究综述[J]. 林业经济,2017,39(10):21-27.

发布日期 2020-12-24

PDF全文 浏览全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