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科信所期刊全文

广西天等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以驮堪小流域为例



编号 lyqk009281

中文标题 广西天等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以驮堪小流域为例

作者 潘发光  孙建飞  王爱华 

作者单位 1.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50;
2.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农业与生物学院, 广州 510230;
3. 南宁师范大学 北部湾环境演变与 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宁 530001

期刊名称 林业科技通讯 

年份 2021 

卷号 0

期号 4

栏目名称 学术研究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筛选出适合修复荒漠化的喀斯特地貌先锋植物和耐旱的乡土植物,为喀斯特荒漠化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支撑。以石漠化严重的天等县驮堪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该区域内随机选取了2个500 m2的样方,调查分析其野生植被资源和植物群落结构。调查发现,该区域植物群落主要为草丛、灌丛、偶尔藤刺灌丛;群落正由草丛→灌丛演替,少部分由灌丛→藤刺灌丛演替,且零星出现了几棵阔叶落叶乔木;表明该石漠化区域植被正逐步恢复,处于自然恢复更新的初级演替阶段。对其植物物种组成和区系成分分析表明:调查记录共66种植物,隶属39科59属,主要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优势灌木主要有勾儿茶、聚花野丁香、雀梅藤;优势草本有金丝草、割鸡芒、画眉草、马唐。对其植物特性及用途进行分析发现,耐贫瘠的先锋植物主要有芒萁、金丝草、狗尾巴草、芒等;耐旱且能够保持水土的植物较多,主要有聚花野丁香、青香茅、微毛柃、地果等;喀斯特地貌特有植物有青篱柴和三脉叶荚蒾。由此可知,青篱柴、聚花野丁香、雀梅藤、勾儿茶、金丝草、青香茅、芒萁等植物可作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恢复的优先考量植物。

关键词 喀斯特地貌  石漠化  植被恢复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41701605);广西自治区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17GXNSFBA198169)。

起始页码 15

截止页码 19

作者简介 潘发光(1993-),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珍稀植物保育学研究。E-mail:979927774@qq.com

通讯作者介绍 王爱华。E-mail:wangah@scib.ac.cn

E-mail wangah@scib.ac.cn

分类号 Q948.1;X171.4

DOI 10.13456/j.cnki.lykt.2020.05.29.0001

参考文献 [1] 杨明德.论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0(1):21-29.
[2] 于胜祥, 刘演, 蒋宏, 等.滇黔桂喀斯特地区重要植物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
[3] JUNHUA YAN, JIANMEI LI, QING YE, et al.Concentrations and exports of solutes from surface runoff in Houzhai Karst Basin, southwest China[J].Chemical Geology, 2012, 35(4):304-305.
[4] JOHN G, SARAH C, MICHELLE G, et al.Human impact on the Cuilcagh Karst Ireland[M].Italy:Universita di Padova, 1991.
[5] 蒋忠诚, 罗为群, 童立强, 等.21世纪西南岩溶石漠化演变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岩溶, 2016, 35(5):461-468.
[6] 熊康宁, 黎平, 周忠发, 等.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2.
[7] 李晨, 熊康宁, 吴光梅, 等.岩溶山区石漠化生态治理的植物多样性动态响应——以贵州省花江示范区顶坛小流域为例[J].热带地理, 2012, 32(5):487-492+507.
[8] 曾馥平, 彭晚霞, 宋同清, 等.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自然恢复22年后群落特征[J].生态学报, 2007(12):5110-5119.
[9] 熊康宁, 陈起伟.基于生态综合治理的石漠化演变规律与趋势讨论[J].中国岩溶, 2010, 29(3):267-273.
[10] 曾馥平, 彭晚霞, 宋同清, 等.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自然恢复22年后群落特征[J].生态学报, 2007(12):5110-5119.
[11] 王克林, 苏以荣, 曾馥平, 等.西南喀斯特典型生态系统土壤特征与植被适应性恢复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6):641-645.
[10] 王雷.典型小流域石漠化治理模式及示范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 2011.
[11] 陈旭兰.浅谈天等县石灰岩露天开采的地质环保与治理恢复[J].技术与市场, 2010, 17(12):71+73.
[12] 夏槐赟.浅谈广西天等县石漠化治理[J].广西林业科学, 2004(4):222-223.
[13] 郑传伟, 刘远国.天等县指天椒生产的气候条件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1, 17(10):203-204.
[14]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3.
[15] 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志[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16] WHITTAKER R H.Evolution and measurement of species diversity[J]. Taxon, 1972, 21(3):213-251.
[17] 谢应忠.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及其基本测度方法[J].宁夏农学院学报, 1998(3):3-5.
[18] 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云南植物研究, 1991(增刊Ⅳ):1-139.
[19] 沈有信, 江洁, 陈胜国, 等.滇东喀斯特山地植被退化及其恢复对策[J].山地学报, 2005(4):4425-4430.
[20] 覃海宁, 刘演.广西植物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1] 徐海根, 强胜.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22] 檀迪, 熊康宁.喀斯特地区植物演替过程的多样性[J].浙江农业科学, 2016, 57(5):788-793.
[23] 陈伟, 兰国玉, 安锋, 等.海南外来杂草——假臭草群落生态位特征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7(2):24-27.
[24] 张红玉.基于生境选择的喀斯特濒危野生药用植物近地保护探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5, 34(4):64-68.
[25] 梁莹, 韦坤华, 张占江, 等.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药用植物保育策略[J].中国现代中药, 2017, 19(2):226-231.
[26] KAYRI HAVENS, PATI VITT, MIKE MAUNDER, et al. Ex Situ Plant Conservation and Beyond[J].Bioscience, 2006, 56(6):525-531.
[27] 张喜, 李克之, 连宾, 等.黔南和黔中喀斯特天然林植物区系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9, 17(2):114-121.
[28] 顾剑红.广西石漠化地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6.
[29] FERRARO G, BRANS M.Trade-offs betw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s fisheries policy:A political analysis on the adoption andimplementation of the Fisheries Law 2000[J].NaturalResources Forum, 2012, 36(36):38-49.
[30] 王万海, 兰洪波, 姚雾清, 等.茂兰喀斯特森林湿地蕨类植物初步调查[J].安徽农学通报, 2018, 24(14):65-66+70.

PDF全文 浏览全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