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lyqk009275
中文标题
酸枣耐旱性辨析
作者单位
邢台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河北 邢台 054001
期刊名称
林业科技通讯
年份
2021
卷号
0
期号
3
栏目名称
技术研究
中文摘要
分析了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的耐旱特征,从酸枣植株的根、茎、叶和繁殖器官对酸枣的耐旱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酸枣
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
耐旱性
根系
叶片
基金项目
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道地中药材‘邢枣仁’酸枣生态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编号:17276826);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酸枣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创新”(项目编号:19226348D);邢台市科技计划项目“酸枣矮化密植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8ZC074)。
起始页码
88
截止页码
91
作者简介
武延生(1977-),博士,副教授,现主要从事酸枣资源开发研究。E-mail:wuysh@126.com
通讯作者介绍
王僧虎(1964-),硕士,教授,现主要从事酸枣资源开发研究。
分类号
S665.1
DOI
10.13456/j.cnki.lykt.2020.03.17.0001
参考文献
[1] 何明勋. 资源植物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2] 李家福, 高嵩学, 肖伯森. 野果开发与综合利用[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3] 张雪辉, 唐蕊, 王僧虎, 等. 邢台地区野生酸枣的开发利用现状调查[J]. 现代农村科技, 2010(15):35.
[4] 谢晓亮, 封魁生. 河北省太行山区野生酸枣资源及利用的调查[J]. 河北林业科技, 1989(3):40-43.
[5] 李吉跃. 植物耐旱性及其机理[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1(3):92-100.
[6] 张士功, 刘国栋, 刘更另.植物营养与作物抗旱性[J].植物学通报, 2001, 18(1):64-69+63.
[7] 刘贺芬, 刘明久. 酸枣根系分布调查[J]. 河南职技师院学报, 1998, 26(1):107-108.
[8] 安锋利, 杨江涛. 酸枣抗旱机制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 2009(12):78-80.
[9] 贾生平. 酸枣的栽培管理和加工利用[J]. 中国水土保持, 1986(4):26-27.
[10] SCHWINNING S, EHLERINGER J R. Water use trade-offs and optimal adaptations to pulse-driven arid ecosystems[J]. Journal of Ecology, 2010, 89(3):464-80.
[11] 徐贵青, 李彦. 共生条件下三种荒漠灌木的根系分布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响应[J]. 生态学报, 2009, 29(1):130-137.
[12] 张慧琴. 山杏、酸枣生态学特性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7.
[13] 朱广龙, 邓荣华, 魏学智. 酸枣根系空间分布特征对自然干旱梯度生境的适应[J]. 生态学报, 2016, 36(6):1539-1546.
[14] 战立花.酸枣根系对不同气候适应规律的研究[J].现代园艺, 2017(10):8-9.
[15] 张小全, 吴可红, MURACH D. 树木细根生产与周转研究方法评述[J]. 生态学报, 2000, 20(5):875-883.
[16] PREGITZER K S, DEFOREST J L, BURTON A J, et al. Fine root architecture of nine north American trees[J]. Ecological Monographs, 2002, 72(2):293-309.
[17] 战立花. 黄土高原地区酸枣根系分布特征研究[J]. 中国园艺文摘, 2016, 32(12):46-48.
[18] 战立花, 许阿美, 魏学智.酸枣根系构型和活力对极端干旱气候的响应规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20):10435-10438+10458.
[19] 董义虎, 王年锁. 酸枣护埂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 1990(2):34-6.
[20] 刘学师, 刘新根, 任小林. 酸枣根系抗旱性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30(6):33-37.
[21] 江涛. 酸枣的护坡性能及种子萌发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7.
[22] 蒋高明. 城市绿化要发挥自然力[J]. 林业与生态, 2011(10):40-41.
[23] 杨建杰, 郭江, 郑文美. 试论酸枣的生态与经济效益[J]. 国土绿化, 2013(4):47-48.
[24] 赵宏亮. 酸枣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16).
[25] 魏新强, 魏新明, 刘新梅. 园林绿化中酸枣的应用分析[J]. 科技致富向导, 2013(27):103.
[26] 吕凤霞, 赵怀武, 郭翠霞. 酸枣在公路绿化中的应用研究[J]. 河北林业科技, 2002(6):10-11.
[27] 王续山.酸枣在公路绿化工程中的应用[C]//2002年道路工程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68-70.
[28] 洪绂曾, 吴义顺, 于康富, 等. 根蘖型苜蓿引种的研究[J]. 中国草业科学, 1987, 5):1-4.
[29] 魏林, 郭鹏, 王燎原, 等. 新疆喀什地区抗旱耐盐碱紫花苜蓿新品种引种试验[J]. 草食家畜, 2015(6):42-45.
[30] 高爱玲.文冠果育苗造林技术[J].甘肃林业, 2009(4):37-38.
[31] 王勤瑶.烟台、赞皇、银川、吐鲁番, 四个种源酸枣苗形态结构对干旱胁迫的响应[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 2016.
[32] 朱广龙, 邓荣华, 马茵, 等.酸枣茎导管对自然梯度干旱生境响应的结构特征[J].生态学报, 2015, 35(24):8268-8275.
[33] 陈贻金, 刘松岭, 吕诗琨, 等.枣树旱象生理及抗旱技术应用[J].林业科技通讯, 1994(12):25-27.
[34] 刘春鹏, 马长明, 王连春, 等. 酸枣荆条耗水特征及其茎木质部解剖构造[J]. 水土保持通报, 2017, 37(5):92-97.
[35] 朱弧. 几种猕猴桃叶解剖结构与抗旱性关系的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3.
[36] 康东东, 韩利慧, 马鹏飞, 等. 不同地理环境下酸枣叶的形态解剖特征[J]. 林业科学, 2008, 44(12):135-139.
[37] 刘学师. 野生酸枣抗旱性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38] 魏学智, 毕润成. 旱生植物酸枣的叶结构[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11(3):44-47.
[39] BUSSOTTI F, BETTINI D, GROSSONI P, et al.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traits of Quercus ilex in response to water availability[J].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2002, 47(1):11-23.
[40] 张艺生.大有发展前途的树种-酸枣[J].辽宁林业科技, 1988(4):40-41+49.
[41] 朱广龙, 邓荣华, 魏学智.酸枣叶表皮微形态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特征[J].生态学报, 2016, 36(16):5193-5203.
[42] 王勇. 酸枣适应干旱的生理特征和氧化还原特征物质研究[D]. 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6.
[43] 刘学师, 任永信, 任小林.酸枣叶片组织结构与抗旱性的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2(1):45-47.
[44] 贺少轩, 梁宗锁, 蔚丽珍, 等.土壤干旱对2个种源野生酸枣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 2009, 29(7):1387-1393.
[45] 梁静, 魏学智.酸枣叶对土壤水分的生理生化响应[J].植物研究, 2010, 30(5):549-555.
[46] 王改利, 魏忠, 贺少轩, 等. 土壤干旱胁迫对酸枣叶片黄酮类代谢及某些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1, 20(3):1-8.
[47] 方肖晨. 土壤水分胁迫下金银花与酸枣光响应特征[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17.
[48] 杜秀敏, 殷文璇, 赵彦修, 等. 植物中活性氧的产生及清除机制[J]. 生物工程学报, 2001, 17(2):121-125.
[49] MITTLER R. Oxidative stress, antioxidants and stress tolerance[J].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2002, 7(9):405-410.
[50] MITTLER R, VANDERAUWERA S, SUZUKI N, et al. ROS signaling:the new wave?[J].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2011, 16(6):300-309.
[51] 高敬东, 杨廷桢, 梁芊, 等.野生酸枣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J].山西果树, 2003(3):29-30.
[52] 徐呈祥. 等渗透势干旱、盐、碱胁迫下枣和酸枣叶片气体交换的响应[J]. 中国南方果树, 2011, 40(6):18-23.
PDF全文
浏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