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放归的普氏野马群体结构发生变化, 与放归初期相比, 普氏野马个体和群体数量不断增加, 群体规模逐渐缩小。这是记者从日前召开的第四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上了解到的。
新疆野马繁育研究中心主任曹杰介绍说, 2003年7月~2007年4月, 有关专家在新疆卡拉麦里山保护区北部对放归的普氏野马进行跟踪观察, 记录繁殖群和公马群的群体变化情况, 其中包括繁殖群头马更替、群体内成员变化、被驱出的亚成体组群情况。结果显示, 随着野马对野外环境逐渐适应, 在野放、繁殖和自然分群的共同作用下, 野马从放归初期的3个群体(2个繁殖群和1个公马群)增至6个群体(5个繁殖群和1个公马群)。同时野马种群健康发展, 头马更替频率逐渐降低, 杀婴发生率降低, 幼驹成活率相应提高。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胡德夫说, 放归普氏野马群体结构适当的变化有利于种群健康发展, 种群数量增加也有利于降低小种群的遗传漂变, 并维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专家2005年~2006年按季节开展了放归野马的食源植物及食性选择研究。结果发现, 普氏野马主要活动区域有17种植物, 针茅、驼绒藜等6种植物为普氏野马的主要食源。活动区域较大的野马公马群较繁殖群有相对宽的食物资源谱。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孟玉萍介绍说, 普氏野马在各季节有一定的食物选择倾向, 但食性选择性不是很强, 食物选择主要受食源植物的相对丰富度、粗纤维及含水量的影响。由于放归区的植被属典型的荒漠草原类型, 种类较匮乏, 结构较简单, 生物量较低, 由此导致放归普氏野马的食性选择性较弱, 表现出“泛食”特点。
中国绿色时报 2007年7月17日 2007-7-18
关键词 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