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东大地的罗霄山脉间,湖南株洲这片浸润着千年油茶文化的土地,正焕发新的生机。
株洲油茶栽培历史已有2000多年,是现代油茶重要发源地和全国油茶核心产区之一。近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深厚的产业基础和政府的强力推动,株洲将传统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与生态发展的双重动力,为湘赣边革命老区振兴和全国油茶产业升级打造了生动样板。
核心产区奠定产业规模优势
株洲罗霄山地区是现代油茶的发源地,正好处于全国油茶核心产区的中心位置。株洲下辖的炎陵、茶陵、攸县、醴陵、渌口均被列为国家油茶生产重点县(市、区)。目前,全市油茶种植面积约220万亩,占全省油茶林总面积的11%,位列全省第三。2024年,全市茶籽产量达22万吨,油茶产值突破93亿元,油茶种植最高亩产量达1050公斤鲜果、产油67.5公斤,上述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株洲油茶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全市现有油茶种植规模100亩以上的大户或公司、合作社410家,油茶林经营面积1万亩以上的公司、合作社有3家,2000亩以上的有9家。从事油茶生产加工的企业和作坊近500家,年加工能力近10万吨。油茶产业带动了当地超1.6万农户、12万劳动力深度参与,形成了庞大的优势产业集群。
政策项目双轮驱动产业升级
政策驱动与项目支撑成为株洲油茶产业发展的“双引擎”。株洲市委、市政府成立高规格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连续9年设立专项资金,对油茶种植、加工、文旅等各产业链给予补助。同时,通过引进湖南财信金控集团设立5亿元政策性引导基金,并成立株洲市油茶产业协会,全方位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同时,株洲市积极争资引项,一年多来,累计获国省财政林业专项资金近9亿元,成为全省唯一一个争取国家林业重大专项“大满贯”的地市。特别是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和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获国省财政支持8.18亿元,用于油茶新造、低产林改造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带动84.5万亩油茶林提产增效,5个国家油茶生产重点县累计获得“茶油大县”奖励资金1.36亿元。
科技引领抢占行业发展高地
科技赋能让株洲油茶站上行业制高点。当地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等高校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组建湘赣边区油茶专家服务团,12名省级科技特派员扎根一线,为油茶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和服务。专家团队选育出“华鑫”“华金”“华硕”“湘林210”4个全国油茶主推品种,产量为常规品种4倍。全市6个省级油茶良种采穗圃和21个良种育苗基地,年产优质种苗1.2亿株,育苗规模位列全国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独创的高产栽培与水肥一体化技术,获得国家林草局油茶专题培训班现场教学推介。该技术的运用使近万亩高产基地连续3年保持亩产鲜果1000公斤、产油50公斤以上的优异成绩,树立起“高产油茶看株洲”的良好口碑。
全链融合打造品牌竞争优势
近年来,株洲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打造出油茶产业新优势。全市现已形成覆盖育苗、种植、加工、销售、文旅的完整链条,5个鲜果初加工基地和冷链仓储中心、5家大中型精炼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近10万吨,成为湘东地区重要的茶油生产加工基地。全市拥有1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2个企业品牌、25个产品品牌,其中,湘天华“钓小宴”茶油被首届世界林木业大会授予木本粮油特等奖。
此外,不断涌现的油茶产业新业态,进一步推动全市油茶三产深度融合。如亚美油茶博物馆以全球最大油茶果造型成为文化地标,湘天华油茶产业园获评全国唯一油茶主题“一县一品”特色典型案例。
“油茶不仅是株洲的传统产业,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株洲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通过“扩面提产、精深加工、品牌营销、技术创新”四轮驱动,打造五大示范样板,构建“1234+N”发展格局,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让这一千年产业继续造福老区人民。(温雅莉 周述勇 何超)
中国绿色时报 202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