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天南海北常州人蒋剑春:“顶天立地”做研究














常州广播台2018年09月27日讯 记者 颜乃禾 袁岭 天南海北常州人今天走进的是一位溧阳籍院士蒋剑春,用木屑、果壳等农林废弃物生产活性炭,把秸秆加工成清洁能源,从地沟油中提炼生物柴油,这些都是蒋剑春院士的杰作,让更多生物质能源变废为宝,也是他所致力的事业。
9月初,当记者来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的时候,蒋剑春正在指导研究员们分析实验数据。从事科研工作以来,他主持和参加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工程设计项目20余项,为企业设计的工程项目新增社会产值3亿元以上。其中生物质能源转化和活性炭研究成果转化,生产的产品出口欧美、非洲、东南亚等国家。而回忆起从事这项工作的初心,他却直言是个意外。
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据专家介绍,每年仅农作物秸秆和林业采伐加工剩余物就超过了10亿吨。其中,可以收集利用的林业采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大约有1亿吨。而农业秸秆的可收集量比林业多,农林可收集总量加起来,大约在2亿吨以上。通过热化学转化,可以让农林废弃物变废为宝,并达到替代化石能源、节能减排的目的。
如今,仅林化所就有近200名技术研究员,培养出了400多名博士、硕士,为林产化工、制浆造纸等行业输送技术骨干。通过技术转化,一些林业产品,甚至是废弃资源,都可能成为对人们生活有帮助的产品。蒋剑春做的课题之一就是从地沟油中提炼出生物柴油,博士生王霏现在正在蒋院士的指导下,寻找更合适的催化剂。
为了找到替代化石资源的各类方法,蒋院士带着团队在实验室反反复复的研究,研发出来的技术成果,不仅停留在实验室,更真真切切地融入到农民的生活中,为农民解决农业废弃物难题,让禽畜粪便等变废为宝,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攻关,蒋剑春团队突破了降解产物定向调控、生产过程持续化、多联产值化利用等工程化关键技术,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
做科研工作,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多年来,蒋剑春带领团队潜心研究,突破了炭材料和生物燃料等高值产品制造关键技术,创制出连续化生产核心装备,打破了国外活性炭制造技术垄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奖励10项,发表论文318篇,授权发明专利69件。这些研究成果提升了我国林产化工技术水平,推动了林化产业的发展。在蒋院士看来,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他少年时代在家乡接受到的教育分不开。
机缘巧合选择了林产化工专业,用一百分的努力沉浸其中,蒋剑春的科研道路,与家乡现在的发展道路不谋而合。如今,溧阳正在高质量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最美副中心城市,“1号公路”串联起溧阳美景,特色田园乡村景美人和,茶香四溢,浓厚的文化逐渐勾起游子的乡愁。
尽管离开家乡,但是蒋剑春依然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实验室的研究成果需要推广到行业、企业,蒋剑春在接触企业的过程中,也在思考制造型企业发展的方向。当前,常州正在塑造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强化绿色发展。围绕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实现制造业绿色化转型。蒋剑春认为,要秉承环境和经济和谐发展的理念,为企业提供更多支撑。
目前,常州已经有企业尝试生物质转化技术,并积极探索企业运营模式。今年全市收割62.5万亩小麦,为改善生态环境,新北区孟河镇与环保公司合作,建成3000平方米的秸秆收储点,由环保公司统一回收处理。
蒋剑春团队与常州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随着学术交流的日益增多,他也希望能够为家乡企业的绿色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蒋剑春团队的研究还在继续,在科研的路上,依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环境保护以及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需要不断提升生物质产业的发展。
对于蒋剑春来说,在实验室中与各种生物质打交道,在一次次化学反应中感受生物质带来的多样可能性,就好比是研究人员的科研潜力,在脚踏实地中,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城市的发展同样如此,游子的牵挂就如同是催化剂,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常州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常州广播台 2018-09-29

关键词 科技  创新  体制改革  人才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