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突尼斯是橄榄王国, 到南方走了一遭后, 才知道此言不谬。
一出首都突尼斯南郊, 你就会看到公路两旁一片片整整齐齐的橄榄林。即使在莫纳斯蒂尔附近的山坳里, 也能看到一棵棵硕大的橄榄树迎面而来。那粗壮的树干顶着一冠细长的羽叶, 那浅绿的嫩枝摇曳着一树玲珑的青果, 一片片、一排排地从你眼前闪过。越往南走, 橄榄树就越多、橄榄林就越密。从苏斯往南100来公里的路上, 你几乎是行进在一个无边无际的橄榄林里。到了斯法克斯之后, 你就进入到一个完全被橄榄树包围的世界里了。
这是一个处于橄榄林之中的城市, 方圆上百公里都是橄榄树。未进其城, 已闻橄榄油馥郁醇和的香味。绿荫遮掩下的城区, 俨然是这个橄榄王国的心脏。这里有远近闻名的地中海橄榄研究中心, 有牵动全国国民经济命脉的橄榄油公司。离市区仅十几公里的地方, 还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样板橄榄园。即使在繁华的商业市区, 也是一切都离不开橄榄。本市最出名的现代建筑就是那个被完全漆成橄榄绿色的橄榄大楼, 而市中心最著名的广场则取名为橄榄广场。连广场四周绿树丛中飞起的一群群浮云似的小青鸟, 也被冠以“橄榄鸟”之名。另外, 这里的所有饭店都用橄榄油炒菜, 而每一餐饭里必不可少的东西, 就是地中海地区人见人爱的咸橄榄。难怪人人都说, 斯法克斯是个橄榄城。
橄榄在北非各国有“树王”之称。传说它源起于小亚细亚, 公元前9世纪, 随着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上的贸易而逐渐流传到西地中海两岸。腓尼基人在突尼斯建起了迦太基王国后, 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 也带来了优良的植物品种, 油橄榄自然而然地就在这片土地上衍生开来了。古罗马人统治时期也很重视橄榄的栽培, 橄榄的种植从那时起就扩展到了整个北非沿岸。橄榄树是一种抗旱的植物, 大片地种植不仅可以绿化环境, 而且还能阻止土地沙漠化, 最适合于在北非和南欧这种干旱和半干旱的地区种植。因此, 油橄榄一般生长在地中海两岸, 被人称之为“令人放心的植物”。橄榄的主要产品是橄榄油。过去, 橄榄油是地中海人佐餐、配药, 以及居民和墓地照明的主要油料, 只有少量出口到其它国家。如今, 它的用途正好相反, 少量的供本地人日用, 大量的供出口。比如, 在突尼斯买橄榄油当食用油, 比买其它植物油还贵。橄榄生产和出口已成为北非和南欧许多国家的主要收入之一。因此, 橄榄是否丰收, 牵动着地中海两岸成千上百万农民的心。
正是橄榄收成的季节, 笔者在油料公司负责人的陪同下, 走进了斯法克斯郊外的一个满园青果的橄榄林。果实累累的橄榄树下, 几个季节工人和他们的妻子们正在收拾橄榄。男人们趴在梯子上, 用长木杆打树上的橄榄, 女人们在树底下捡果子。他们居住的帐篷就在前面不远处, 他们的孩子们正在那儿玩耍。据那几位季节工说, 他们本身都是牧民。为了挣钱, 他们利用这个季节来摘橄榄, 把全家都带来了。农场主按日工资付给报酬, 并包吃、住和喝茶。这时, 橄榄林深处传来了阵阵机器榨油的轰鸣声。随着声响, 我们走进了一家由传统操作和现代化榨油同时并存的榨油厂。震耳欲聋的厂房里, 几个技术工正在给榨油机添料, 清纯的橄榄油从机身的另一侧缓缓流入油桶。厂房门外, 几个季节工正把榨完的废渣推出去晒, 看来油渣也照样可以利用。采摘和榨油的时间有时能延续100多天, 雇佣的季节工又很多, 并分散在各个林区和260个油厂里。因此, 地方电台还专门成立呼叫小组, 负责工种联络和人员分配。
在回橄榄林的路上, 我问在场的一农场主, 今年的收成如何。他说, 油橄榄同许多其它经济作物一样, 一般也有大年和小年之分。由于天公作美, 加上政府的鼓励和重视, 突尼斯的橄榄最近几年连续丰产。过去人们担心橄榄是否丰收, 现在的问题是橄榄丰收了怎么办?因为这几年, 地中海沿岸各国的天气都不错, 西班牙、意大利等橄榄大国的橄榄油出口有了明显的上升趋势。橄榄油能否如愿出口, 已成了突尼斯人的心病, 寻找橄榄油新市场成了全国关心的课题。我问油料公司的负责人, 丰收之后到底怎么办?他却乐观而又自信地告诉我, “突尼斯人坚信这样一句谚语, ‘橄榄是知恩图报的’, 好收成一定会回报为之辛勤劳动了一年的人们”。
《人民日报》 〔19961020№C〕
章云 人民日报 199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