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林区巡护勤 虎豹日渐多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汪清分局巡护队员在山林里巡护 资料图片


珲春林区红外相机拍摄到的东北豹 资料图片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护林员追踪猛兽足迹,清理盗猎套索
林区巡护勤 虎豹日渐多
核心阅读
  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年在野外,忍受闷热或严寒,不惧危险和枯燥,识别虎豹足迹,架设红外相机,检测栖息地质量。
  从前,他们有的是林场职工,有的是捕猎能手。如今,他们放下油锯、保护林区,从“下套”改“清套”,做起珍稀动物的家园守护人。
  一只雄虎尾随着雌虎在雪地踱步,一只东北豹绕着界碑兜圈……近日,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今年拍摄到的东北虎豹影像,画面显示东北虎豹生活闲适、生存良好。
  2017年3月,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开展。试点之初,野生东北虎27只、东北豹42只。三年来,又发现新繁殖的老虎幼崽10只、幼豹6只。这些保护成果,离不开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的一群动物巡护员。在广阔丛林中,他们守护着虎豹的家园。
  半路出家,伐木工成了巡护员
  这几天,赵岩一直没闲着。他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珲春分局科研监测中心的年轻一员。记者见到他时,他正跟同事忙着做有蹄类动物大样方调查工作,每天要在山里走周长8公里的正方形路线,收集区域内的动物数据。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试点区是我国东北虎、东北豹种群数量最多、活动最频繁、最重要的定居和繁育区域。试点区位于吉林、黑龙江两省交界的老爷岭南部;在吉林省,涉及珲春、汪清、图们三个县市。珲春市既位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核心区域内,又与俄罗斯的虎道相连。
  谁能想到,眼前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略显斯文的赵岩,在山里已工作了10年。2014年末,深山雪地里还有油锯伐木声,转年开春,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在30岁那年,他从一名林场工人变成了动物巡护员。
  这些年来,赵岩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跨界”到动物保护,还见证了林场从“伐木”到“护林”的职能转变。“你看,我就是这支巡护队伍的样本。”赵岩说,像他这样“半路出家”的有不少,没有动物保护专业的背景,得向老师傅们学习,不能怕辛苦。
  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汪清分局,38岁的巡护员周文杰已经是一名“老资历”。前几年,队伍里来了“90后”小伙曲鹏飞和闫文强,周文杰便当起了师傅,收集数据、架设相机、识别动物足迹,都手把手教。
  刚当上护林员,曲鹏飞和闫文强就尝试到山里查看相机,结果相机没找到,闫文强竟然走丢了。半个钟头就能下山的路,闫文强足足走了近3个小时。
  闫文强说,进了山手机一点信号都没有,越怕越急越蒙,没了方向,腿都走不动了,又不敢停脚。
  赵岩说,现在天气已回暖,是山里比较舒服的时节。等到了夏天,林子里又热又闷,虫子还多。碰上蜱虫咬进肉里,就得用烟头把它一点点烫出来,“不小心烫到自己肉上,滋滋地疼到心里。”
  生态好了,保护区不少地方都有了虎豹的身影
  去年,一只野生东北豹在吉林汪清县境内活动时,被布设在此地的红外线相机成功拍摄到,这是天桥岭林区首次拍摄到野生东北豹的实体影像。
  周文杰说,随着这几年野生东北虎豹种群稳定,其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保护区不少地方都有了虎豹的身影。
  去年冬天,周文杰和同事们在雪地里寻找东北虎的踪影。走着走着,他感觉脚底下的雪踩着硬实。“停一下!”蹲下身,吹开浮雪,竟然就是东北虎的脚印!
  曾经,伴着油锯刺啦啦的声响,赵岩一个人经常从林区的一个工棚,爬过几个山岗到另一个工棚。如今,赵岩也“谨慎”起来。
  2017年12月,赵岩和同事像往常一样在跟踪东北虎的足迹,忽然听到一声低沉的吼声。抬眼望去,一个影子一晃,消失在林子里。他们慢慢靠近,发现一串东北虎的新鲜足迹。老师傅郎建民判断,他们可能被强烈警告了,再往前恐怕会遭受攻击。大伙赶忙沿着反方向行走。没走出200米,他们就发现了一只雌虎带着3只幼虎活动的痕迹。虎口逃生中,赵岩惊出了一身冷汗,真正领略了东北虎的威力。
  “虎豹随时出没,就是碰上熊瞎子,也够危险的。”赵岩和队友在巡山的路上惊于遇虎逢豹的危险,不过,也更喜于这片森林回归原本的生气与热闹。
  “前些天,我正低头走着,哗哗有个狍子跑到面前,两三米远,它瞅我,我瞅它,都蒙了。”周文杰说,他缓过神来,刚掏手机想拍照,狍子也缓过神,撒腿就往山上跑。“老有意思了。”周文杰说,近年来林区保护得好,狍子、马鹿越来越多。
  山里盗猎的套索少了,红外相机多了
  这两年,林区动物增多了,王志鹏清出来的套子却越来越少。今年31岁的王志鹏,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汪清分局金苍林场巡护员,过去他能一次清出20来个套子。“不是本事不行,是真没啥套子啦。人们都有保护意识,国家有法律约束,大家不愿也不敢下套子捕猎了。”
  在停伐护林的节点上,王志鹏进入林区工作。“刚开始,我一个套子也找不到。”王志鹏苦笑着说。捕猎的套子一般用特细而结实的油丝绳制作,用草叶树叶盘上,掩藏得特别好,很难被发现。
  不过,清套还需下套人。林区里的老猎人吴建平转行成了巡护员。王志鹏跟着他学本事,很快成了清套能手。
  据介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自试点以来,组建专业巡护队伍,发动群众建设“零盗猎社区”,不少“下套人”变成了“清套人”。各项保护行动中累计出动5万余人次,拆除围栏5.6万余米,清理收缴猎具9800余件。
  山里的套子少了,红外相机多了。如今,王志鹏却给56岁的吴建平当起了师傅,手把手教他使用相机。
  “以前还得上山取回图像和视频,现在都能实时回传了。”王志鹏说,虎豹巡护的设备越来越“高精尖”,“在屏幕上看到虎豹影像,那感觉,就跟隔着屏幕看自己孩子似的。”
  如今,监测体系建设已成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亮点工作之一。管理局探索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平台,移动巡护终端实时互联互通,无线传输相机随拍随传。目前,已完成基站建设30个,建成了覆盖5000平方公里的中试工程。
  数据显示,自试点以来,管理局架设相机1700余架,获取和识别超过1000次东北虎豹和10多万次的梅花鹿等活动影像,同时,不断加强常态化巡护,试点区巡护总里程从试点前的0.7万公里增加到16.8万公里,提高了24倍。
  “一切都在变好,咱们的本事也得变多。”许多巡护员和赵岩一样,依然在山里执着地“刷”步数,“坚持巡护,才能更好地为东北虎豹守护家园。”(记者 祝大伟)
人民日报 2020-04-03

关键词 野生动物  国家公园  生物多样性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