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8月24日报道(记者 王俪玢) 8月7日, 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红色预警, 预告第11号强台风“海葵”将登陆浙江。
同日, 由国家林业局牵头并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参加的调研组也踏上飞往安徽、浙江的飞机, 开始为期一周的南方林区森林抚育调研。
当带队的造林司副司长邓尔平询问抚育进展时, 浙江省开化县华埠镇联丰村村民金良清大声说道: “这撇草、剃林太应该了!”
村民口中的“撇草”即抚育的常用方法割灌、锄草, “剃林”则是间伐。虽然他们记不住这些专业词汇, 但是在这一“撇”一“剃”间, 确实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为什么要重视森林经营?
2009年, 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向全世界承诺: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到2020年, 我国较2005年将增加森林面积4000万公顷, 增加森林蓄积量13亿立方米。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农林科技大学环境科技学院教授、第5365号建议的主要建议人徐秋芳指出, 实现“双增”目标, 一靠造林增加森林面积, 二靠抚育提高森林质量。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指出, 要高举两面大旗: 民生大旗和生态大旗。森林抚育经营, 则正是两面大旗的集中体现和有机结合。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林科院用材林研究所所长、第1421号建议的建议人于一苏强调: “造林见效快, 而森林经营的成效可不是立竿见影的。北方的任务主要在于造林增绿, 南方地区林业工作的重心应转向森林抚育。不抚育的话, 只能靠树木自生自长。抚育后, 保守估计蓄积量可以提升1-2倍。”
她还说, “干材培养的目的是成为无节良材, 如果不间伐, 将来都是枝枝杈杈的结疤材。而且, 不抚育的林地卫生条件差, 病虫害严重, 杂草丛生也导致森林火灾的几率增大。”
在调研过程中, 于一苏代表接到一个咨询杨树抚育的电话。听完电话里的情况, 她连连说“太晚了!”“像淮河以南的美洲黑杨, 最佳的抚育期在于前6年, 这个期间是杨树粗生长、高生长最快的时候。一旦错过, 整片林子就长不起来了。到第七、八个年头再抚育, 只能让林子变美观但对于成材已经没有效果。”
浙江省林业厅副巡视员王章明说, 森林抚育的好处具体体现为“四增一减”, 即: 森林增蓄积、林地增肥力、职工林农增收入、乡村增美景, 林火虫害减风险。
抚育与不抚育差距大吗?
自明清以来,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问政山村即以生产“问政贡笋”闻名。在抚育工作深入人心前, 竹农却只能“靠天吃饭”, 有笋就挖, 对竹林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每亩竹林立竹量多达600余株, 且以4度以上的老竹居多, 导致发笋量降低。
歙县从2010年10月开始组织技术人员入村, 进行竹林抚育作业设计, 施工面积1590亩。通过间伐、割灌、垦复, 弃置不管的竹林建成了笋材两用林。抚育前, 每亩竹林产量为160根; 抚育后, 每亩产量达到220根。提高的60根产量, 带来了至少1000元的收入。抚育后第二年, 竹笋平均胸径从14厘米增加到16厘米, 林分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得到了提高。
在浙江, 通过实施森林抚育, 全省森林总蓄积从2010年的2.4亿立方米提高到现在的2.54亿立方米; 抚育比不抚育的林木, 每年亩均增加蓄积0.5立方米。
以浙江庆元实验林场为例, 2007年实施抚育间伐的7400亩杉木林(1991年造林), 平均年生长量达2.1立方米每亩, 而没有抚育的每亩仅为0.7立方米。
此外, 通过110万亩森林抚育补贴试点, 浙江省累计直接使用劳动力385万工, 为19.5万人平均增加收入2034元。通过森林抚育, 林区还清除了松材线虫病枯死木、杂草灌丛, 促进了森林健康。天台县的森林火灾次数因此减少了25。
森林抚育可以与木材加工、生物质能源利用结合, 每年抚育剩余物等生物质利用能力即超过 100万吨。
安徽歙县北岸镇大富村吴红卫告诉记者, 15个村民成立了专业队, 承担了2011年该村800多亩的抚育任务, 人均劳务增收5000元, 这在人均年收入8000元的当地可不是一笔小钱。
浙江开化一个造林大户说, “新造的杉木林, 前期抚育投入2000元, 采伐后就能收获10000元。”
“后抚育”时代, 还有额外惊喜。
安徽歙县大茂社区党支部书记姚顺武发现, 抚育时为便于集材修的1000米步道不仅方便了农户进出, 还带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农家乐等旅游产业在当地应运而生。
“抚育给我带来了意外惊喜!经营好的农家乐, 一年可以有20万-30万元的收入。”姚顺武说, “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 我们打算将抚育工作做的更完善。原来的路上都是荆棘, 我们重修步道, 并且兴建了观景亭、休息椅, 游客逐渐增多。我们不断看到抚育带来的经济效益。”
如何从多方面促进森林经营?
办法一, 多项宏观举措规范抚育行为。
国家林业局采取了多项措施: 建立森林抚育经营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加强管理监督; 制定、修订一系列抚育技术标准, 强化技术指导; 建立南北两片国家级森林经营样板基地, 加强典型引领示范, 形成了森林抚育调度; 以及开展专家库建设, 促进抚育机械纳入农机补贴范围等一系列工作。
记者从国家林业局造林司了解到, 为了更好地普及抚育工作, 对不同地区开展抚育工作的内容、强度进行指导说明, 造林司已经邀请东北地区、南方地区专家学者共同编写《森林抚育经营简明手册》。
《手册》力求简明实用, 避免使用专业词汇, 让村民人人读的懂, 拿起手册就能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秘笈”。《手册》的推出将让森林经营抚育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
办法二, 林下套种有效实现以短养长。
1983年, 浙江省开化县即开展了杉木中幼林抚育间伐工作。华埠镇第一林场、城关镇横坑村等地成为杉木中幼林抚育间伐试点。
2009年, 浙江省建德市出台了《关于发展珍贵树种的扶持意见》, 对开展珍贵树种定向抚育的, 经验收合格后, 每亩补助100元。
目标树要几十年后才见到经济效益, 林农中短期收益怎么办?浙江省采用的林下套种, 刚好可以利用时间差有效解决难题。开化县即在林下种植珍稀树种, 如红豆杉、红豆树、浙江楠等。以红豆杉为例, 该树种喜阴, 上面的大龄材每亩110株左右, 为红豆杉提供了天然的保护伞, 对提高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促进苗木生长都很有好处。
大龄材树种间伐后, 林地就变成了红豆杉的天下。200年-300年后, 形成的则是壮观、实用的红豆杉林。2010年-2011年, 仅浙江省建德市下涯镇金洲村就完成珍贵树种造林200亩。造林同时考虑了休闲观光需求, 不仅合理配置树种, 还选择在交通方便的林地实施。
办法三, 补贴成了推动抚育的强心剂。
2009年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同启动森林抚育试点, 标志着我国森林经营补贴机制正式建立。2012年, 中央财政进一步增加投入, 补贴资金达到56.76亿元, 抚育面积超过5100万亩, 占全国森林抚育年度计划的48.6。目前, 2009年-2011年抚育补贴任务已经全部完成, 面积达到7100万亩,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对各地森林抚育经营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森林抚育补贴对象为国有人工中幼林或集体和个人所有公益林中的人工中幼林。中央财政将对列入试点的森林抚育进行补贴, 标准为平均每亩100元, 天保区为120元。补贴资金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每亩直接费用补贴95元, 间接费用补贴5元。直接费用包括间伐、修枝、割灌、剩余物清理和简易作业道修建等生产作业的劳务用工以及机械燃油费等; 间接费用包括作业设计、检查验收、档案管理、成效监测等费用。
安徽歙县桂林林场场长说: “没有补贴我们也要搞抚育, 但有了补贴, 大家抚育的积极性更高。”
采访手记: 玉不琢不成器 林不抚不成材
“海葵”带来的连续强降雨, 湿滑泥泞的山路, 都没有使调研组的步伐停下来。
“得民心、顺民意”, 这是调研途中听到的最多的反映。
森林抚育经营工作得到了全国人大代表的关注。在8000多项建议中, 林业方面共有重点处理建议11件, 涉及森林抚育经营的有5件。
2012年4月,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批示强调, “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议案, 是落实两会精神的重要内容, 是接受人大监督的有效形式, 也是做好林业工作的强大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于一苏、徐秋芳对国家林业局建议办理工作非常满意。于一苏说: “这次调研组冒雨深入基层, 了解实际情况, 听取代表和基层意见, 真正是将办理重点处理建议当作大事来做。”
林子造好了, 万万不能放在那里就不管了。就如同生完孩子还要尽心尽力抚养孩子一个道理。
但是, 森林经营的观念都深入到每一个领导者、执行者的心里了吗?是否能够充分意识到经营森林的重要性?对待森林的态度有没有全身心地去投入关爱, 关注它的发展?现行的抚育补贴政策能否满足需求?抚育补贴范围能不能逐渐覆盖到每家每户?森林经营的概念能否与实际结合的更为本土化?林农专业合作队能否享受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
大雨滂沱。路还很长, 而我们还都在路上。
中国绿色时报 2012-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