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10只黄腹角雉在炎陵找到“新家”























  红网炎陵10月23日讯(记者 廖洁 摄影 明健飞)在被安装发射器时,一只雄性黄腹角雉的眼睛微眯着,似有些不适应。但人类接下来的举动,将会令它欢欣雀跃。
  10月23日上午,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和湖南省林业厅在位于湖南省炎陵县的湖南省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了濒危物种黄腹角雉放归自然活动,将人工驯养的10只黄腹角雉放归到保护区的自然环境中。
  这10只黄腹角雉为5雄5雌,都是经过人工繁育的后代并经过了保护工作人员的长期野化训练,全部安装了无线电发射器,以便于掌握它们被放飞后的情况。
  被放归后,它们或振翅高飞,或迅速钻入草丛之中,开始适应并熟悉起它们广阔的新家。工作人员手中的信号接收器里,发出或强或弱的“嘟嘟”声。
  专家介绍,这次的放归地,是在相关科研人员通过对湖南每一个可能适合黄腹角雉放归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再经过专家科学论证后所选择的,这里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黄腹角雉的栖息生存,
  黄腹角雉是我国特有的濒危鸟类。由于自然环境变迁、人为干扰和自然成活率低等原因,自然界幸存的黄腹角雉总数不足5000只,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物种,并收录到全球权威保护机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加以严格保护。
  为拯救黄腹角雉这一珍稀濒危鸟类,国家林业局作为全国野生动物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拨出专款在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建立湖南雉类繁育基地,开展黄腹角雉等濒危鸟类拯救繁育工作。
  同时,支持北京师范大学等教学科研单位开展黄腹角雉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为其拯救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并通过首次全国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基本摸清全国黄腹角雉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参与制定《全球雉类保护行动计划》,并将其列为《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中的十五个濒危物种保护工程予以重点支持。
  在黄腹角雉的主要分布区,国家林业局还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对其野外种群及其栖息环境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保护措施。
  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雉类种群繁育和放归自然的世界性难题,湖南雉类繁育基地依托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技术力量,在北京师范大学等教学科研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黄腹角雉的拯救繁育,突破了黄腹角雉繁育的众多难关,在多次开展黄腹角雉放归自然试验的基础上,摸索出黄腹角雉种群拯救繁育、放归自然和后续监测等一套科学方法和技术,终于实现了将人工繁育的黄腹角雉放归自然的愿望。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司长张希武表示,这次放归自然的10只黄腹角雉是我国继朱鹮、野马、麋鹿等濒危物种成功放归自然后的又一个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突破,林业部门还将进一步加大黄腹角雉种群拯救力度,加快种群放归自然的步伐,早日使黄腹角雉摆脱濒危状态。
图片说明:
10月23日,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和湖南省林业厅在位于炎陵县的湖南省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濒危物种黄腹角雉放归自然活动。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司长张希武在放飞仪式上讲话,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野生动物保护。
技术人员为即将放飞的一只黄腹角雉安装跟踪器。
当地少年儿童与林业工作者一起,将人工繁育的10只黄腹角雉放归大自然。
林业科技人员测试黄腹角雉的跟踪信号,收到信号很强烈。
初次回到大自然怀抱中的一只雄性黄腹角雉。
一只被放飞的雌性黄腹角雉在深山的花丛中,显得颇为悠然自得。
廖洁 明健飞 红网 2011/10/23

关键词 生态  生物多样性  鸟类保护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