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聚到一起来了,杰出的华人青年,一方在海外,一方在中国,用自己
独特的方式来庆祝青年自己的节日———五四青年节。
今天,我们采取了最现代化也最原始的方式,对话———是在网上。
自从网络诞生后,我们便有了很多丰富的想象:有了网络,我们可以足不
出户地去购物、去旅游,甚至去上班。但网络最大的功能是———去沟通。
选择网络不仅使我们更快,更标志着我们将以更开放的姿态去面向未来。
网友可以登录网站www.ynet.com,在首页上方点击“杰出华人青年越
洋对话”专题图标进入专题网页。我们欢迎网友积极参与对话,就两位对话者
所从事的领域和取得的成就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网友无
需注册,想发言只需直接在专题网页下方的对话框录入即可。
对话人:李建明(生物学博士,美国密西根大学生物系助理教授)
赵军(生物学博士,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对话地点:李建明在美国密西根大学生物系实验室。
赵军来到本报YNET网站嘉宾聊天室。本次网上越洋对话于北京时间4月
25日上午11时准时开始。
生命科学的构成与前景
主持人:今天的话题是谈谈生命科学的魅力,很多网友都在关注这个问题,
现在我们请嘉宾从科普的角度谈一下生命科学主要包括什么。
赵军:生命科学是研究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变异与环境
的关系。以生命科学发展起来的技术,将成为支柱产业,影响面很广,会渗透
到医药、农业、能源、制药以及环保等各个方面,将会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从环保方面来讲,可以采用植物作为反应器,来生产大豆豆油,代替汽油和润
滑油,减少环境污染。现在已能够利用植物生产可降解的生物塑料,减少白色
污染。
李建明: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相信,生命科学在二十一世纪将是最热门的
学科。生物技术将提供营养足、有生命力的植物来满足人们的需要,还有医学
上的用处,用检测结果来配备各种药品给人以更大的用处。美国已经用了很多
技术来提供人们所用的食品,用基因方法抗病毒,另一个就是用生物技术提供
更便宜的药品来造福人类。
转基因食品与食物的安全性
主持人:现在谈到的转基因食品是什么呢?能否谈一下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性?
赵军:转基因食品,主要是通过基因水平操作,来达到改变植物某一方面
的品质、某一性状。比如蛋白质品质、维生素含量,通过转移这一方面的基因,
通过这种植物生产出来的食品,可以叫做转基因食品。最近一个阶段,在国际
上,欧美对于转基因安全问题很关注,还有环境方面的讨论也比较多,我个人
认为,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从科学上没有什么依据。从历史上讲,现在我们
所食用的所有食品,都是经过遗传修饰的,通过杂交,需要的东西可以进去。
基因工程在操作目的上比较强,性状比较强,进行了精确的监测、精确的评价。
相对于传统产品来讲,反而更安全一些,因为它能很好地加以控制。中国从1996
年以来颁布农业基因工程的实施办法,涉及到转基因的作物,实施非常严格的
安全性管理,法律规定得十分清楚。
李建明:比如说,一般西红柿上市后很快就会烂掉,通过基因技术,可以
延长其衰老的速度。有人担心很多抗病毒的植物会导致昆虫也提高其抗病毒能
力,破坏生态平衡。但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将来转基因食品会给人类带来
很大的好处。好多转基因是来自其它植物,把有用的基因放到植物当中去,比
如,英国科学家研制了一种转基因水稻可以产生更多的维生素A,全球有上百
万人都丧命于对此元素的缺乏,而这种水稻的产生,就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克隆技术与社会伦理
主持人:克隆技术是不是会运用到人类?
李建明:克隆技术将来肯定会运用到人类。克隆涉及到很多问题,比如伦
理等问题。在美国,国会对此有很严格的立法,在法律还没有完善前,国会不
允许进行完全的复制,但细胞、皮肤的复制还是有人在进行研究。
赵军:本身的技术现在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从克隆羊来看,整个克隆发
育过程中还有一些缺陷。技术上已经存在,技术接近达到克隆人的程度,还不
能完全保证真正克隆出来一个功能健全的人。
主持人:网友对克隆人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他们(克隆人)有没有感情?
李建明:生物技术离真正的复制人类已经不远了。其实人的成长与社会环
境、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很大的,如果只在实验室中出来的,肯定是与人类有区
别的。
主持人:在对克隆的研究中,科学家是更注重伦理还是技术呢?
李建明:从前,在大肠杆菌复制的时候,还有很多人反对,但现在看来技
术完善后,所带来的好处还是比害处多。我们可以克隆动物,技术已经达到一
定的水平,就看人们在心理上能否接受这个问题。
赵军:首先,一个技术并没有倾向性,要用于人类的自身发展,要有法律
方面的一些严格规定,立法上要有保障,才能保证这种新技术的实施;第二,
这是技术发展到一个阶段的必然。关键要看社会上怎么更好地利用这种技术。
从组织生物工程来讲,器官工程能生产出人类的某些器官,造福人类。
生物研究与学术环境
主持人:人们普遍认为你们所涉及的领域是很神秘的,能否讲讲你们的工
作情况?
李建明:1998年我来到密西根大学,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当时条件很艰
苦,雇佣了一个临时实验员。现在有2个博士、3个博士后、几个实验员,还
有几个本科生,一般生物研究的设备都有,在整个大学也有很多公用的仪器。
我回国看到国内的环境让我好羡慕,我的实验室就比较小,实际上在国外发一
篇文章比国内还难。我的系主任并不干预我的项目,他主要是去拿钱办理一些
设备,邀请著名学者来讲学,确定系的发展目标,定大方向。每个实验是单独
的,我自己就可以直接招聘博士、研究生。
赵军:我在1995年到美国做博士后,研究光怎样影响植物生长,当时就
克隆了一个基因,发现它可以与人类的胆固醇进行作用,从遗传学的方法证明
了人类同样需要固醇类激素,可以对生长起到作用。我们发现,植物里有五大
激素,其中只有一类激素在受体内发现,这就开启了崭新的研究领域,我所在
的实验室目前正在继续研究。应当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研究氛围,使研究人员
沉下心来,不浮躁地工作。一方面要有非常好的研究课题,使研究人员感兴趣;
另一方面要保证生活的质量,没有后顾之忧。
生命科学与市场的联姻
主持人:生命科学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如何走向市场?
李建明:现在生物技术还刚刚起步,前景很广阔,今后无疑会成为生产力
的一部分。比如制药行业要生产比较有效的药品,会花费几十亿的资金,当即
将上市前发现有很少的一部分人不能适应这种药品,所以只能放弃,造成资金
浪费。而通过生物技术,就能让医生知道什么人不能适应这种药,避免不良结
果。
赵军:首先是研究的课题应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最好能和国家的重
大需求结合起来。
生命科学与中国的发展
主持人: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在世界上居于什么水平?
赵军:目前,我国的转基因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比如我国研制的转
基因抗虫棉,推广了550万亩,在国际上居先进行列。我们在某些领域达到了
或超过了国际先进的水平。
主持人:依靠现有的农业技术能否满足中国人的粮食需求?生命科学技术
是否能够解决粮食问题?
赵军:2030年左右,中国的人口将达到16亿,需要的粮食在6.5亿吨
左右,意味着粮食生产要在单产和总产上提高30%和50%,现有的技术支持
不了这么大幅度的产量提高,若想达到这个目标,要采用新的技术。要保证16
亿人在21世纪30年代的粮食需求,首先要大规模发掘抗逆基因,提高作物的
产量。拿到基因的专利,保护环境,保证将来中国人吃饭的问题。
李建明:我想人口的增长远远大于农业的增长。我想补充的是,生物技术
同样可以运用到畜牧业的生产,使营养成分提高。
主持人:如果加入WTO,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会受到什么样的冲击?
李建明:真正要成为一个强国,一定要成为一个科技大国,中国现在还是
有一定差距的。我知道中国在应用科学方面已经投入很多,其实基础研究应该
有更大的投入。从长远的角度看,一个发达的国家,基础科学应当是非常强大
的,中国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赵军:我国目前在医药、农业运用的基因工程方面,尤其在医药方面可能
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解决的办法,不单要靠产业化开发,而且要加大基础研究
的投入。我们搞农业研究的人,最想看到的就是我国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
(采编/张力) 《北京青年报》 2001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