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冷杉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于1979年在广西桂林市资源县被发现而命名。目前,全国留存的资源冷杉成年树不到500株,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标准,其濒危程度已非常接近“极危”。近10年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的精心指导下,桂林市全面加强资源冷杉保育和野外回归工作,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扭转了资源冷杉野外植株数量持续减少的严峻态势。
建好自然保护地,打造资源冷杉“理想家园”。在资源县划定银竹老山资源冷杉保护区,总面积4341.2公顷,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以资源冷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通过持续加强保护区建设,已于2016年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累计投资2700多万元用于监测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保护区日常管理,巡查覆盖率100%,提高保护区综合保护能力,为资源冷杉有效保护创造了良好条件。
实施抢救性保护,资源冷杉生境保护与恢复成效明显。经调查,银竹老山资源冷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外有3个资源冷杉分布点,通过划定保护范围,组建专业保护队伍,建立“一点一册”监测、救护、管理方案,改善生存环境,确保长势良好。其中,位于全州县大云山的1株资源冷杉是全世界树龄最长、胸径最大的资源冷杉,胸径84.7厘米、树高35米、年龄1200余年,且树下有70余株冷杉幼苗。因其生长在溪流旁边,常年被溪水冲刷,根系已经大部分裸露在外,生境严重恶化。经抢救性保护,目前树木长势良好,为冷杉及幼苗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
加强技术攻关,资源冷杉繁育取得突破性进展。2014年以来,桂林市林业和园林局组织银竹老山资源冷杉保护区联合广西植物研究所冷杉研究团队,采用人工授粉育种技术,首次突破资源冷杉有性繁殖障碍,批量获得资源冷杉的活性种子,该方法相关技术先后获得中国发明专利和美国发明专利授权。10年来,该团队累计培育资源冷杉幼苗5000多株,为资源冷杉野外种群重建和恢复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广西植物研究所等20个科研院所在保护区围绕资源冷杉开展研究,获得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个广西自然科学基金、3个开放基金、1个国际合作项目,为资源冷杉繁育提供技术保障。
科学开展野外回归,资源冷杉野外种群稳步增长。针对资源冷杉环境敏感性和生境特殊性的生物学特点,通过开展监测根系生长、土壤理化特性、环境特殊因子等细致研究,基本了解了资源冷杉幼苗生长特性,并于2021年3月在银竹老山资源冷杉保护区实施了第一期资源冷杉野外回归实验。该实验将80株不同年龄段人工育种幼苗进行了野外回归,回归近2年后,成活率为92%,回归实验获得成功。目前,已先后建设13个回归基地,已回归种植资源冷杉苗木680多株,今年预计回归1400株,为资源冷杉小种群复壮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有效新途径。(蒙志欢 李文嵩)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