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是仅分布于中国的珍贵孑遗物种,既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自然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保护大熊猫工作。早在1962年,国务院就指示“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明令规定严禁捕猎大熊猫等珍稀动物。1963年,在有“大熊猫之乡”称号的四川建立了王朗、卧龙两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已经有陕西佛坪、四川卧龙等13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6868平方公里,使约360只野生大熊猫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从根本上缓解了栖息地片段化给大熊猫带来的困境,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大熊猫潜在的栖息地,促进了大熊猫种群的恢复和发展。
大熊猫研究专家、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吕植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栖息地片段化,是保护大熊猫的严重障碍。中国在漫长的开发史中改变或破坏了大部分自然景观;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成为中国部分野生动物数量减少、分布区面积缩小的重要原因。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濒危物种建立的,但现在被大面积的已开发地区包围成“生态孤岛”,使被保护物种不能在保护区之间自由迁徙,分割在互不相连的保护区内,形成一个个孤立的小种群。遗传漂变和近交使种群的遗传多态性降低,使人类挽救濒危种群的努力受到影响。
“据第三次大熊猫调查,野外大熊猫已从上次调查(1985年~1988年)的1110多只上升到近年的1590多只(不包括1.5岁以下幼体数量)。”薛达元表示说调查表明,实施“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完善了13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强了以饲养繁殖和生态学为重点的科学研究,还保护了长江黄河上游多条主要支流的水源涵养林,使得野外大熊猫分布范围有所扩大、栖息环境有所改善、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薛达元告诉《科学时报》记者,大熊猫是我们国家遗传资源保护成功的典型案例,其经验和教训可以为其他物种的保护所借鉴。其他物种的保护也可以通过技术的途径得以加强。
(图片说明:晚上,大熊猫和村民在一起看电影。这是大熊猫研究专家吕植最喜爱的一张照片,她说这充分体现了人与野生动物能和谐相处。“活化石”大熊猫是世界上仅存于中国的古老的物种之一,已繁衍了500万年。人类活动是大熊猫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的主要因素,目前,中国大熊猫大约只有1000只左右。 吕植/提供 )
易蓉蓉 科学时报 2006-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