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山遍野的金银花
金银花,又名对花、忍冬花。系半常绿多年生藤本缠绕灌木,生于背风向阳处,隆冬不凋,生命可达40余年以上,其根系发达,主根粗壮,毛细根特别多,再生力特强,主干灰褐色或棕褐色,呈不规则圆形,单叶对生,有短柄,芽子对生尖圆形,花蕾对生,由叶腋长出,花蕾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花冠筒状。《本草纲目》载:“一蒂两花,花初开者,蕊瓣白色,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清香扑鼻,雄蕊5枚,黄色,附于筒壁,雌蕊1枚,皆伸出花冠外。
特性
1.根系发达,适应性强,主根粗壮。
毛细根密如蛛网,耐干旱瘠薄,无论山区、平原、粘壤、砂土、微酸、偏碱都能较好地生长。在山区种植,除采花收益外,主要用于保持水土、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在平原沙丘栽植,可以防风固沙,防止土壤板结,减少灾害。它在平邑的立地条件:多数为砾砂土壤,pH值5.8~7.6,有机质含量0.3%~0.6%,水解氮30ppm~40ppm,速效磷5ppm的条件下,亦能枝叶并茂。
2.耐旱抗涝,抗逆性强。
金银花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下2200年,本系野生,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中也提到忍冬“处处有之”。平邑县引为人工栽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北起蒙山,南至四海山,东从天宝山,西到牛山、丰山,无论山巅平原,还是沟壑山岭,金银花的枝叶都很茂盛,表现出了非凡的抗逆性。当地有句农谚说:“涝死庄稼旱死草,冻死石榴晒伤瓜,不会影响金银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金银花顽强的生命力。据记载:平邑县1957年降水量1185.1毫米,1968年降水量449.6毫米,均未发生涝死或旱死金银花的现象。1983年“芒种”后64天滴雨未下,无水浇条件的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产,而全县的金银花仍能丰产丰收。
此外,金银花还有很强的抗病力。正是它的这些生理特性,使其具有了独特的生命力,才适宜全国各地种植。(本报记者)
本报讯 中国绿色时报 200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