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紫云自治县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推动全面脱贫



火花低热河谷早熟蔬菜


丰收的喜悦


坝羊乡万亩茶叶产业基地上农民在采茶

山山岭岭摇钱树 村村寨寨好风光——紫云自治县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推动全面脱贫
  综述
  满山披绿孕育希望
  紫云立足丰富的旅游资源、坡耕地资源和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结合经果林3—5年能挂果实现经济效益的实际,将“十三五”期间20万亩退耕还林任务在2015年冬春提前实施,以确保2019年前算出经济账,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同时为紫云发展全域旅游打下坚实基础。
  紫云板当镇的石榴苗和白石岩乡的枇杷苗发出新芽,宗地乡的杨梅苗和四大寨乡的脐橙苗展开嫩叶,坝羊乡的茶园和大营乡的桂花树披上新绿……
  这个春天里,紫云处处都生长着希望。
  希望来源于该县在2015年冬春提前实施的“十三五”期间20万亩退耕还林任务。
  2015年12月29日,板当镇,紫云自治县20万亩退耕还林启动现场会举行,紫云以此拉开全面脱贫和全域旅游大幕。
  在接下来的2个月时间里,该县12个乡镇都处在植苗造绿的一派繁忙之中。到今年2月29日,两个月时间紫云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20.682万亩,截至目前苗木存活率达到90%以上。
  “在没有确定退耕还林指标,没有任何项目支持,没有持续资金支持,甚至连苗木准备都不足的条件下,我们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现在的事实证明,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4月27日,记者来到紫云自治县,县林业局副局长张华眼里是不可抑制的激动。
  位于贵州西南部、安顺市南部,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紫云自治县,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全省十个重点生态功能县之一。
  “十二五”末,紫云自治县共有贫困人口9.08万,贫困发生率23.59%。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是紫云的基本县情。
  作为重点生态功能县和限制开发县,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同步小康,紫云探索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旅游扶贫升级发展之路。
  该县立足丰富的旅游资源、坡耕地资源和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结合经果林3—5年能挂果实现经济效益的实际,将“十三五”期间20万亩退耕还林任务在2015年冬春提前实施,以确保2019年前算出经济账,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同时为紫云发展全域旅游打下坚实基础。
  为最大限度地凝聚力量、整合资源,顺利完成20万亩退耕还林任务,该县成立了由扶贫、林业、旅游、园区、美丽乡村等单位组成的旅游生态建设指挥部,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此次退耕还林不是简单地退耕还林,而是要实现退耕还林强产业、退耕还林增园区、退耕还林造景区。”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进泉告诉记者。
  在此次退耕还林工作中,紫云着力发展精品水果、蔬菜、中药材、葡萄、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以实现退耕还林强产业,确保2019年全县经济作物总量达156.9万亩以上、人均3亩以上经济作物、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以上、森林覆盖率达68.56%以上的发展目标。
  在产业规划上,根据各乡镇生态、土壤、气候、海拔等条件,在全县12个乡镇实施各具特色的经果林种植。培育打造板当镇万亩石榴园、宗地乡万亩杨梅园、白石岩乡万亩枇杷园、猫营镇万亩蓝莓园、四大寨乡万亩脐橙园、松山镇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等产业园区,努力实现退耕还林出园区的目标。
  同时,围绕公路沿线,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线路、民族村寨等重要旅游节点进行经果林、景观林种植,打造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旅游景观带;围绕退耕还林打造的产业园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对园区进行升级,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采摘体验为一体的旅游景区。通过退耕还林的实施,打造出一批景区,实现“接二连三”目标,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通过20万亩退耕还林的实施,我县已实现了‘乡乡镇镇建园区、乡乡镇镇有产业、乡乡镇镇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布局,初步实现了产业扶贫精准到村、到组、到户的目标。同时,培育了‘龙泉五星枇杷园’、‘东魁杨梅大观园’、‘西独桃花岛’等一批农旅融合示范园,退耕还林造景区也初具规模。”王进泉说。
  故事
  板当之变美好向前
  “穷山恶水出刁民”、“上访重灾区”是紫云板当镇原来的标签。
  目前板当镇的老百姓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和信心越来越多,15件到京上访全部化解;惠兴高速下匝道的200米路硬化工程也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高开司的施工队在5月4日进驻;老百姓都精心管护着自己的林地。
  一切改变,都沿着更好的发展方向进行着。
  过去在紫云,提到板当镇,没有人不摆脑壳的。
  从惠兴高速下匝道,进入板当镇后,有近200米的道路没有硬化,路面坑洼严重影响通行。从2013年惠兴高速开通到现在,3年多的时间都没有得以解决。贵州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对此苦不堪言:“不是我们不修,是每次施工队进驻,都要被当地老百姓堵工,甚至拿起家伙打人,怎么修?”
  有时候村民家里面丢了一头牛都要跑到北京去上访,让镇党委政府无可奈何。
  “穷山恶水出刁民”、“上访重灾区”一度是板当镇的标签。
  “我们仔细研究问题背后的原因,总结起来就是老百姓对党委政府不信任。”2015年9月,新上任的板当镇党委书记陈凯在摸清原因后,便开始了有针对性的努力。
  “我走访了全乡所有的上访户,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家庭困难,无所事事。但是他们心里其实是渴望能够做点事情,来改变家庭情况的。”陈凯告诉记者,在硐口村等有产业支撑的地方,老百姓都忙着挣钱,上访情况几乎没有,幸福指数也普遍较高。
  结合紫云20万亩退耕还林任务,板当镇将产业扶持立上日程,决定打造万亩石榴、万亩核桃、万亩薏仁米、万亩蓝莓等产业基地。
  “最艰难的就是老百姓的动员工作,他们非常有抵触情绪,完全不愿意配合。”陈凯在继续找原因的时候发现,这种状况源于百姓长期对党委政府的不信任,“以种核桃为例,过去也曾发动过老百姓种植,但是种下去之后缺乏管理,成活率低、产量少,老百姓没有获得实际收益,觉得上了党委政府的当,指着我们的鼻子骂。”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板当镇通过走访农户做思想工作、扶持大户形成带动效应、成立村级合作社规范管理等办法,最大限度地发动老百姓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4月27日,记者走进板当镇翠河村,满山坡的男女老少正在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理事长的指挥下对红石榴进行施肥。龙湾组的王明强是干得最起劲的一个。
  “他以前是最反对我们种石榴的,我们村干部上门做思想工作都不晓得去了好多次,但现在却入股了18亩土地,算是大户了。”村支书吴国学笑着说,在翠河村,全村共有516户2146人,目前加入合作社的就有480户,占全村总人口的93%,但最开始发动种植石榴的时候,只有60%的村民同意。
  能够吸引93%的人加入合作社,源于合作社的运作模式:村民以土地为股本,以退耕还林补助资金为股金加入合作社,合作社为社员申领退耕还林补助存折,资金统一管理使用。前三年社员可以采取自行管护或者委托合作社管护两种办法管理果树。自行管护的,合作社会对管护情况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发放当年退耕还林补助,验收不合格则合作社用此项补助请人管护至验收合格,结余的才发放给社员。外出务工人员则可以选择委托合作社用退耕还林补助请人进行管护,结余金额返还社员。三年后,果树挂果,收益全部返给社员,合作社统一包装销售,每株提取10元的公积金维持运转。
  “这样做就打消了乡亲们的顾虑了,有合作社进行统一的管理,不怕果树成活率低缺乏收益,不怕种出来后没有市场卖不出去,也不怕外出务工人员太多没有人管理。”吴国学说。
  如今,翠河村对冬天种下的这一批石榴苗格外珍惜,还制定了村规民约加强种植管护和森林防火。“牛马进入种植地,未造成苗木损害的,发现一次罚款300元,损害苗木的,按一年苗100元/罚款;二年及以上苗200元/株进行罚款。”“引发森林火灾的,过火面积1亩至5亩的罚款1000—2000元,5亩至10亩的罚款2000—3000元。”
  陈凯告诉记者,目前在板当镇,17个行政村已经全部建立了合作社,对经果林进行种管护销的规范化、集约化管理。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镇在2015年冬春完成了2.1万亩石榴、3万亩核桃、1500亩蜂糖李、4100亩蓝莓的种植。“目前还有6.7万个坑没有种,老百姓是天天到村委会去要苗木,要继续种,积极性很高。”
  更令陈凯感到欣慰的是,目前板当镇的老百姓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和信心越来越多,15件到京上访全部化解;惠兴高速下匝道的200米路硬化工程也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高开司的施工队在5月4日进驻;老百姓都精心管护着自己的林地。
  一切改变,都沿着更好的发展方向进行着。
  现场
  井同村的创业经
  板当镇井同村的吴飞在2009年返乡创业,成立了井同村诚信养殖场。
  走进吴飞的养殖场,大门前有一片洼地,里面全是石灰水,进出养殖场的车辆在不知不觉中就进行了消毒。由于管理科学,养殖场从最开始的20头猪发展到如今的近300头,挣了大钱的吴飞今年又新买一台哈飞车,成了附近村民都羡慕的对象。
  在最开始创业的时候,吴飞还买下了养殖场附近50亩的土地,“种过玉米,但是根本不划算,最后的收成减去投入的人力、肥料,基本就是亏的。种过药材,但是不好卖。”
  正当吴飞拿这块地头疼的时候,他听到了县里打算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经果林的消息。经过多方考察,吴飞在这片地里全部种上了蜂糖李。
  “一亩地可以种40株蜂糖李,3年后最少一株可以结30斤果,目前市场上蜂糖李的价格是15元一斤,我就算按照5元一斤售卖,一亩也可以收入6000元。”吴飞又流转了土地,总共种了370亩蜂糖李。“我的养殖场建有100立方的沼气池,以沼液作为肥料对蜂糖李施肥,长势会更好,产量和卖价都可以提高。”
  吴飞不断地鼓励周边的农户也参与种植,“我几百亩的土地都敢种都不怕亏,你们就几亩土地怕什么?”在吴飞的示范带动下,井同村附近的村民也纷纷响应政府的号召,在自己的地里种上了蜂糖李,目前该村已有30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了1500亩。
  吴飞有自己的打算,“一方面我挣了钱也要带着大家致富,另一方面,个人的能力有限,再怎么都做不大规模,但是如果井同村变成了像镇宁六马镇那样的蜂糖李之乡,以后无论是在交通运输、寻找市场还是做大品牌上,都可以事半功倍。”
  大家谈
  多部门推进三年见成效
  记者:目前,紫云自治县“十三五”期间的20万亩退耕还林任务已经全面完成,可以说取得了良好的开端。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扶贫、林业、园区、旅游等相关部门又将采取哪些措施,确保三年以后,能够切切实实取得成效?
  罗超(紫云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格凸河管理处副处长):以20万亩退耕还林出景区为基础,以构建全域旅游为抓手,全面推进旅游扶贫。一是全领域,农旅、体旅、文旅融合发展。二是全产业,对农业园区进行规划升级,配套基础设施,促进园区变景区。三是全要素,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四是全时空,补齐紫云县无优质酒店短板,房产开发必须配套建设星级酒店。五是全文化,整合独具魅力的亚鲁王、攀岩、巴身等文化脉络,强化宣传推介。六是全社会参与,邀请上海李也旅游规划机构结合紫云自然景观、产业现状、人文资源、民族文化等进行全域旅游规划。
  刘川荣(紫云自治县扶贫办副主任):在精准扶贫“五个一批”中,发展产业脱贫一批尤为重要,我县提前实施20万亩退耕还林任务,就是看重经果林3至5年就能挂果产生经济效益,在今年提前完成此项任务,2019年就能算出经济账,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目前我们种下去的苗木成活率都很高,今后尤其要注意的就是产业的后续管护、合作社资金保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深加工四个方面。下一步我们主要抓三点,一是加强农业技术培训,解决管护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二是启动精准扶贫特惠贷工作,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三是联合相关部门,加快打造电商扶贫,争取每个乡镇都有1至2个村作为电商扶贫示范点,以此支撑产业发展。
  张盛翔(紫云自治县农业园区办主任):目前我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促农增收上已经实现了一些突破,全县共建成5个省级示范园区和12个乡级园区。
  为实现此次20万亩退耕还林工程退出产业园、退出景观带的目标,下一步,我们主要抓以下四点。一是抓品牌建设。结合紫云现有的茶叶、葡萄、宗地花猪、红心薯等特产,推进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推进农产品产业化、商品化。二是按照“项目跟着产业走,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配套到哪里”的原则,加快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三是启动冷冻物流链建设,为今后农产品出山打基础。四是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科研转化为产品;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市场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
  张华(紫云自治县林业局副局长):目前林业发展上都有“重在造、管理薄弱”的问题,特别是在森林防火上政府投入太少。建议下一步建立完善森林防火隔离带,在林木毗连地段,作好规划,有计划地开辟防火隔离带。以防火隔离带为控制线,一旦发生山火延烧至防火隔离带,即可阻止山火的蔓延。同时,可以推广板当镇翠河村的村规民约模式,以规范村民安全生产生活,从源头上杜绝对林木的破坏。
贵州日报 2016-05-05

关键词 绿化  造林  生态  退耕还林  图片  焦点新闻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