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林海英雄——访建设六盘山的人们



(六盘山林业局 本报记者 马玉平)
巍峨的六盘山上, 正在迅速成长起来的茂密的森林, 好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建设六盘山的林业人员, 在这里写下了一曲赞歌: | 六盘山峰耸入云, | 密林丛林绿成荫; | 山泉滚滚流不尽, | 木材药材用无穷; | 苹果桃李带野果, | 青岗华松遍成林。
这首赞歌, 体现了六盘山区回汉族人民和林业人员的共同心愿。 建设林区的尖兵
7、8月间, 六盘山区的雨季快要到来, 一支林业资源调查人员来到了六盘山区。他们当中有南方人, 有北方人, 有的人是初次才作林业勘测调查工作。他们为了进一步摸清这茫茫林区的底细, 为在西北高原建成一个林业基地, 每个人都以灼热的心情参加了这次资源调查工作。林区内道路艰险, 很多地方连羊肠小道都难找到, 但是, 大家为了提早完成森林调查任务, 每天起早摸黑, 都要坚持在山上跑六、七十里路程。天黑了, 大家才前呼后应回到宿营地。他们进入林区没有带炊事员, 白天自己扛着仪器翻山越岭进行测量, 到了晚上, 又亲自动手做饭。深山中吃不到蔬菜, 他们就做上面条、烙饼, 采摘野菜改善生活。林区内气候变化很大, 天气乍晴乍雨, 也给工作带来了困难, 但是, 这种困难都被他们克服了。有一次, 第三勘查调查组到最远的大雪山林区进行调查, 中途忽然下起了大雨, 山上坡度陡峭, 道路泥泞, 大家浑身都淋湿了, 可是仍然坚持行军。等到爬上二千七百米的大雪山, 大雾已弥漫山巅, 几米以内看不清人影, 方向也辨别不清楚。大家为了不耽误路程, 就临时在山上开了个会, 由一个人手执罗盘针, 按照指定的方向引导大家在“云海”中摸索前进, 直到天黑, 才在山沟中找到了一个破茅屋, 全组人员就在这里露宿了一夜。
初进林区勘测调查时, 工作效率不高, 大家就开会研究, 制订新的方案。有的人说: 勘测人员就凭“十一号汽车(指两条腿), 我们把腿子跑快些就行了。就这样, 大家抢晴天, 夺雨天, 完不成调查任务不回宿营地, 使勘测调查速度大大加快, 两个多月的时间, 就勘测调查完林区二百万亩的林地面积。
二十五岁的青年勘测员陈南阳, 是福建人。去年才从北京林业学院毕业, 分配到宁夏工作。从去年到今年, 他曾两次到六盘山林区进行踏勘和调查。林区的生活虽然比较苦, 气候也不大习惯, 但是, 他想到自己毕业时曾向党表示的“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的诺言, 看到西北地区林木稀少、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 浑身的劲就更大了。他带领一个调查组完成了三十万亩的森林调查任务。
林区里的老管家
在林区有很多护林模范人物, 他们经年累月, 不怕严寒, 不避风雨, 看管着林区。五十八岁的回族老大爷马化江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位老人, 居住在六盘林区泾源县关山脚下的泾北公社西峡生产队。他在林区生活了一辈子, 但在解放前, 眼巴巴地看着森林受到破坏, 心里虽然很痛惜, 却无能为力。解放以后, 他成了林区的主人, 一直担任着护林员。他经常翻山越岭, 跑到几十里路以外检查护林防火的情况, 并且, 积极向大家宣传护林防火的政策和意义, 远近山林的人们, 都亲切地称他为“护林老管家”。
马老汉对封山育林和护林防火工作从来一丝不苟, 凡是发现对森林滥砍滥伐的现象, 就严肃地加以制止。有个别思想落后的人讽刺地说: “你这个老汉多管闲事, 护林还能护一辈子!?”老汉听了耐心地解释说: “森林是国家的财富, 护好林就是支援国家建设, 那能是多管闲事。”有一年冬天, 在一个漆黑的夜里, 对面十多里山上发生了火灾, 他发现以后, 立即叫醒他的两个儿子, 一口气跑上山去灭火。到了山上, 他们奋不顾身地投入熊熊烈火中, 自己的衣服、鞋袜都被火烧着了, 还仍然坚持灭火。在他一家人的带动下, 全村七十多个人都上了山, 很快地扑灭了林区火灾。
几年来, 马老汉曾多次被评选为护林模范。受到党和政府的奖励。现在, 他所管理的林区, 林木密茂地成长起来。人们赞美地说: “旧社会林木尽砍完, 新社会林木长满山, 昔日关山火连天, 今日关山变宝山。”
苹果树上了六盘山
在六盘山林区, 人们都很欣赏这里新嫁接的苹果、桃、李等各种果树。这就是六盘山林业局的职工发挥敢想敢干的共产主义风格, 辛勤栽培起来的。现在, 在拔海两千多米的山坡上, 已经出现了好多处苹果园和梨园。
在六盘山上嫁接苹果树, 过去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事。1959年春天, 林业人员在规划建设六盘山林区的时候, 就决心改变“六盘山群众吃不到水果”的状况, 从东北、陕西引进了大量的苹果和梨穗, 利用六盘山满山遍野生长的优良果树, 嫁接苹果和梨等各种果树。开始嫁接的时候, 有的人根本不相信这里能培植活苹果树, 他们说, “六盘山是高寒山区, 要想栽活苹果树是妄想”。但是, 大家分析了这里可以嫁接苹果的许多有利条件, 选择了阳光充足的山坡和土层好的地方, 大胆进行嫁接, 没有嫁接苹果的经验和技术, 大家就互相传授, 并采取土洋嫁接、高接与低接并举的办法, 第一年就在拔海两千多米的二龙河山坡上, 嫁接了四千九百多株苹果树。5月间, 虽多次遭受风雪和虫害的袭击, 工人们就采用各种办法, 战胜了风雪和虫害。使嫁接的果树成活率终于达到了90%以上。到了秋冬, 工人们又在园内进行松土、锄草和修枝, 耐心地进行过冬管理工作。现在, 这些果树有的已长到一米半左右。今年, 他们进一步总结了嫁接苹果等果树的经验, 在六盘山林区又嫁接了苹果等各种果树五万四千多株。
雪山林海伐木修路
大雪山是六盘山林区中比较原始的一个林区。那里古木参天, 青岗、华山松、椴、桦等树木样样都有。去年冬天, 一支伐木工人, 为了抚育幼林、有计划地采伐、间伐一些古老的树木, 支援国家建设, 就冒着严寒和风雪, 第一次进军到这个林区。人们刚到大雪山, 就碰上了一场大风雪。但是, 工人们为了向深山索取财富, 就顶着刺骨的寒风, 踏着深淹膝盖的雪层, 在雪山林海中搏斗。有的人摔倒了, 又爬起来, 溜下去又爬上来; 手脚冻伤了, 仍然坚持工作。有些天大雪漫封了山路, 吃粮驮运不上来, 人们就从山下把粮食背到山顶。越到高山, 道路越来越窄和艰险, 风雪袭击得越厉害, 进行伐木工作也越来越困难, 但是, 英雄的伐木工人提出了“雪下五尺子到底, 地冻一丈不收兵”的口号, 在深山中展开红旗竞赛, 并且利用山陡雪厚的条件, 用滑道把木材从山上滑到山下, 反而加快了采伐的速度。来自上海参加六盘山林业建设的青年工人田春林, 上山以后生了病, 老工人让他休息, 他不但不休息, 还坚持地说: “来西北这个大森林, 正是锻炼我的好机会, 有点病就休息, 那就太懦弱了。”五十一岁的老工人王克勤, 年纪虽大, 但干劲十足, 在山上比青年工人还跑的快。他带领一个伐木组, 在生产、安全、育林、护林等工作上样样领先, 被大家评为生产、安全、护林的先进组。
在伐木工作告一段落以后, 人们又开始兴修通往林区的第一条公路。公路线通过拔海两千多米的高山峻岭, 曲折蜿蜓。人们为了早日修通这条路, 加快开发和建设林区, 顶风雨, 攀悬崖, 斩荆棘, 劈山填沟, 在几个月的时间内, 就完成跨越六盘山高峰的公路路基工程。�
马玉平 人民日报 19601016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