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洪湖湿地生态恢复至少需要十年



中国绿色时报5月31日报道(记者: 赵辉 通讯员: 刘汉泽 卢山) 今年以来, 湖北洪湖遭遇7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 降水量与往年相比减少七成, 53万亩洪湖水面减少了1/4, 湖水最深处只有30多厘米。
  干旱不仅让水产养殖业遭受灭顶之灾, 更让洪湖湿地的生态受到沉重打击。从去年的“水漫金山”到今年的湖底龟裂, 洪湖正经受着一场水与火的考验。
  ■10万亩湖面见底, 多数渔家成“旱家”
  站在洪湖围堤, 放眼望去, 已看不到接天的碧水, 全是裸露出来的枯黄湖底。
  5月24日下午5时许, 住在洪湖深处的渔民孟凡美开始收拾被子, 准备乘小船到湖心有水处过夜。他所居住的渔船10天前就旱在龟裂的湖底, 此后他每天晚上带着妻子和7岁的儿子到湖心有水处睡觉, 因为那里可以洗澡、洗衣。
  通往湖心的沟是他花了3天时间挖出来的, 沟底还有一层薄薄的泥浆。夫妻俩合力, 小船便像雪橇一样划向300米外的航道。300米的距离, 以前开船只用2分钟, 现在却需要半个小时。
  43岁的孟凡美是江苏人, 20多年前跟随父亲来到洪湖养鱼, 成为一名吃住均在船上的渔民。距离他“家”最近的湖岸是挖子沟村, 直线距离约2公里, 现在由于湖水干了, 他必须七弯八绕6公里才能上岸。
  家里早已断水, 他每隔4天要上岸买4桶纯净水, 一天一桶, 还要节约着用。吃的菜是镇上发下来的免费土豆, 刮去皮不洗就直接炒着吃。
  像孟凡美一样, 洪湖有以船为“家”的渔民3000来户, 他们大多住在离岸3公里以内的湖中。持续的干旱让湖岸向湖心推移了三四公里, 绝大多数渔家成了“旱家”。
  据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统计, 洪湖有水面积约为53万亩, 由于持续干旱, 目前有水面积已不足40万亩, 1/4的湖区干裂。以往5月份, 湖中最深处有两三米, 现在最深处只有30多厘米。如果干旱继续, 湖水会降得更快。
  ■去年内涝今年旱, 洪湖折腾变脆弱
  从去年的罕见内涝, 到今年的罕见干旱, 短短一年时间, 洪湖经历了水与火的转变。
  据洪湖市水利局负责人介绍, 洪湖是一个碟形湖泊, 即使湖心也没有很深的湖沟, 不仅装不了多少水, 也经受不了干旱。
  同时, 整个江汉平原水系的变化也让洪湖变得更加脆弱。江汉平原的水系被称为四湖流域, 由长湖、三湖、白露湖和洪湖及成百小湖泊组成。水多的时候, 大小湖泊一起接纳; 水少的时候, 大小湖泊一起出水抗旱。然而, 近年来, 人类活动不仅让江汉平原众多小湖泊消失, 甚至四大湖中的三湖和白露湖也正逐渐消失, 整个江汉平原的调蓄功能被严重削弱。
  今年春旱发生后, 由于天气持续干旱, 洪湖湿地蒸发量大, 加上洪湖周边抗旱需要而抢抽湖水, 加速了洪湖水位的下降。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徐炎宏说, 洪湖本来连通着长江, 以往四五月份, 他们都会打开闸门, 让长江水与洪湖水相互连通, 这样不仅让江水与湖水形成一体, 长江中丰富的鱼类也会对洪湖形成补充。但今年长江水位也非常低, 水面在闸底以下, 无法自连通。“我们现在正用一种最笨的办法来保持生态。”徐炎宏介绍, 4月底, 旱灾发生初期,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洪湖螺山镇附近选定了一块5000亩的水域进行重点保护, 同时对该水域进行注水, 以保证水域生态系统完好, 待洪湖水位复涨后, 他们将打开该水域的围堰, 让区域内完好的生物链向整个洪湖扩散。
  ■生态遭严重打击, 恢复至少要10年
  洪湖水, 浪打浪, 这里是荷花的故乡, 是候鸟的天堂。作为中国第七大淡水湖, 洪湖曾被世界环境基金会世界生命湖泊大会授予“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 水草覆盖率曾占湖面80左右, 到洪湖越冬的鸟类种群数量曾高达30万只。
  然而, 当记者沿湖堤行走, 看到的不是荷叶的影子, 而是大片干死的水草和田螺, 淤泥散发出阵阵恶臭。
  “眼前能看到的是灾情, 从长远来看则是干旱对湿地生态的破坏。”徐炎宏说, 绝大部分的水生植物、鱼类和鸟类都集中在湖岸线一代, 现在这一带都干涸了, 水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严重威胁, 并带来连锁反应。
  目前正是鱼类的繁殖期, 鱼类一般都喜欢将卵产在水草间, 但现在水草和水草间的各种水生物都死了, 洪湖的鱼类也会急剧减少。夏候鸟则可能因缺少食物而离开这里。徐炎宏说, 以往每年有约20万只候鸟在洪湖安家, 今年可能不到10万只; 船行荷花采莲中的场景今年肯定无法出现了。更让人担忧的是, 在本土水草死亡的同时, 水花生等外来物种却疯长, 这可能会改变湿地原有的生物链。“这场大旱过后, 洪湖的生态要想基本恢复, 至少需要10年。”他说。
中国绿色时报 2011-5-31

关键词 生态  湿地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