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寻找西藏马鹿



过了芒种,西藏地区才有初夏的感觉。穿过一片飘满油菜花香的河谷地后,眼前便是增期乡的崇山峻岭。这里生活着一种极为珍贵的野生动物——西藏马鹿。它们在被国际野生动物学界宣布已灭绝50多年后,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狭窄的山路两侧峰峦林立,山谷中一条清溪盘桓而过。除散落在平缓坡地上的一些牦牛和骏马,我们并没有看到西藏马鹿的踪影,但陪同前来的桑日县农牧林业局副局长、原增期乡党委书记、藏族干部阿龙肯定地说,这里就是西藏马鹿的“部落”,此前他曾多次在此与之“遭遇”。
  西藏马鹿学名“马鹿西藏亚种”,又叫锡金红鹿。一头成年的西藏马鹿重约110公斤,肩高1.2米,角分五叉,向内弯曲。这种可以在山岭间疾速飞奔、形体健硕美丽的动物在当地藏族群众看来,只不过和他们的牦牛一样,是这山岭上的简单生命,但在动物学家眼中,它的发现却可以填补一段空白的物种历史。
  阿龙说,每年春夏间,成群的马鹿聚集在山坡上觅食、嬉戏,他最多一次看到了近100头。尤其在10月后,西藏马鹿“举家”向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一带山间迁徙,穿越公路时,扬起阵阵灰尘,遇到车辆毫不避让,景象蔚为壮观。
  西藏马鹿最初被发现是在150年前,当时这些马鹿分布在不丹、锡金及我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以南地区。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西藏马鹿排在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白唇鹿之前,其鹿茸经济价值也远远高于其他鹿种,因而遭到人类的滥捕,加上环境变迁、战乱等原因,上个世纪40年代以后,这一物种便“销声匿迹”了。1990年,国际濒危物种研讨会正式宣布:西藏马鹿绝种50年。
  转过一个急弯后,阿龙指着右面山坡的草丛说:“你们看,那儿有3头!”果然,在近山顶的一片深草后面,3头西藏马鹿正在“午餐”,露出半个身子和高高耸起的美丽鹿角!距离很远。
  在一个两山夹成60度角的宽阔坡地上,我们惊喜地发现:至少6头马鹿聚在上方坡地,一边踱步,一边悠闲地吃草。山顶上,两个人影沿山脊走去,阿龙说,那是捡鹿角的藏族群众。鹿角脱落后,附近山坡上时常会有人沿着马鹿经过的地方捡拾鹿角,运气好的话,一天能捡十几只。西藏马鹿的鹿角高大美观,很多人以能拥有这样的一只鹿角为荣,因此价格不菲,1公斤鹿角可以卖120元~140元。
  我们决定爬上山近距离观察马鹿。这儿的山岭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不过坡度较缓,只是长满了刺人的荆棘和杂草。我们沿山坡走上去,不时抬头确定一下鹿群的位置,这样边走边停20多分钟后,终于到了距鹿群大约200米的地方,隐身在一片草丛后面,举起相机。恰在此时,鹿群似乎有所察觉,向我的藏身之处张望了一眼,忽然间向山顶飞奔而去。
  鹿群跑速极快,发出“踏踏”的声音,转过山梁后不见了,我们只能慢慢地尾随着上山。不久,鹿群又出现在前方大约300米处,列队聚在一起,但很快又发现有“不速之客”闯入领地,便向西南方的平缓坡地绝尘而去。这一片山岭没有草,只有随处可见的不知是马鹿还是牦牛的粪便,我们能一览无余地看清鹿群奔跑的形状和方位。更令人惊喜的是,前方更高的山脊下,还有一群马鹿,它们正在汇合,两群马鹿加在一起,总数有40头左右,但它们奔跑得太快了,转眼之间便再次失去了踪影。
  这是我们本次寻踪见到的最大一群西藏马鹿。据西藏自治区林业勘察设计院院长、野生动物专家刘务林分析,西藏马鹿的种群数量最多不会超过600头,而且雌雄比例严重失调,达到12∶1甚至15∶1。
  1992年,西藏山南地区桑日县有人偷猎了两头马鹿,刘务林当时便认定:这就是久已“绝迹”的“西藏马鹿”。于是,1995年10月到11月间,刘务林与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学会的美国人乔治·夏勒博士一起进行了40多天的考察,终于在增期乡发现了第一群西藏马鹿,并向外界正式宣布。刘务林认为,科学界一直认定西藏马鹿只分布在雅江以南,而自然、战乱或人为捕杀等原因早已使它们迁至江北,因而在50年间,多次科考均未见其踪影。
  如今这项发现已得到国际机构的承认,西藏山南地区林业局也提出在增期乡建立保护区。刘务林说,西藏马鹿仅存于此,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特有物种,身份尊贵有如国宝,应尽快建立保护区加以保护。目前,桑日县林业局已在增期乡设了4名护林员,他们每个月上山一次,对西藏马鹿实施观测和保护。
  当地藏族妇女西洛说,每到傍晚,成群的马鹿会下山到溪流中饮水,并进入农田偷食农作物,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但当地藏族群众已知道马鹿是国家保护动物,大多都能自觉保护。
  赵众志 颜园园 中国绿色时报 2004-7-12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