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北林大:“人工智能+”赋能办学治校



  北京林业大学紧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积极探索数智赋能办学治校。今年,创新发展“数智校园赋能工程”被列为北京林业大学2025年“十大工程”之一,春季学期以来,已推动实施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等多项举措。
  如何将前沿AI技术转化为人才培养利器?北京林业大学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为突破口,推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素养提升、教学研究一体化改革,构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和应用能力。
  开发数字教材
  北京林业大学加快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建设,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新兴专业,高质量建设数字经济等新建专业,探索全覆盖全方位“人工智能+X”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学生发展打造“AI+X”微专业体系。开设“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微专业,为学生提供跨界学习的机会,增强其综合竞争力。探索设立“AI+林学”“AI+草学”“AI+风景园林学”等微专业,推动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并组建微专业教学团队。同时,通过教学单位和校外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合作开设微专业,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顺应时代发展,北京林业大学全面推进数字教材建设,开发《国土景观规划设计》《植物系统与分类学》等20余部数字教材,与高教社合作推动50余部专业核心课程数字教材建设,与中国林业出版社合作推动《生态修复工程原理》《智慧林业》等数字教材建设。推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数字教材平台建设,首批推出10部专业核心课程数字教材。
  打造课程体系
  聚焦复合型人才培养,北京林业大学推动组建跨学院、跨专业的“人工智能+领域”课程群,打造课程类型为通识基础、交叉融合、前沿应用,内容为林草、理工、文科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将AI技术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带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由浅及深、轻松有趣地学习人工智能。
  围绕近年开展的“AI+X”研究工作进展,北京林业大学将科研成果转换为教学案例,构建了林草资源监测、林草大数据处理、林业现代化装备、林草知识问答系统等案例。北京林业大学智慧林业案例成功入选北京市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首批“AI+X”前沿案例库。
  作为牵头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参与“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课程标准研制,联合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共同推出团体标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规范》,为高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建设、课程结构、实施方法提供建议和参考。
  提升教学质量
  为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北京林业大学面向教师开展AI4C教学团队建设,面向学生开设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八讲”公开课,推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各年级、全过程。
  同时,北京林业大学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教研”,在智慧助教、智慧备课、智慧学习帮扶、智慧课堂管理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和应用性导向的教学改革,围绕师生实际需求开发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应用场景,支持差异化“教”和个性化“学”。
  目前,北京林业大学共设立85项校级教改项目,覆盖16个教学单位,力争建成人工智能教学资源库,形成可推广的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特色模式,助力高质量“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吴健 崔晓晖)
    中国绿色时报  2024-04-23

关键词 教育  人工智能  办学治校  数字教材  教学  北京林业大学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