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科技助力 松材线虫病可防可控



  “天气转暖,松墨天牛已经开始羽化,监测工作马上要跟上。”“保护松树林,科研人员责任重大。”“我们研发的引诱剂效果遥遥领先,不到2亩的面积里,就诱捕了近100头松墨天牛。”
  眼下是松材线虫病传播媒介松墨天牛羽化的季节,也是松材线虫病防治的关键时期。作为浙江农林大学松材线虫病研究团队的专家之一,樊建庭副教授这段时间经常在朋友圈提醒各地林场及林业技术人员,要及时加强松墨天牛和松材线虫病监测,并向大家推荐诱捕松墨天牛的相关技术和产品。
  松林是我国南方主要生态林和用材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生态屏障和景观森林文化的主体。松材线虫病1982年传入中国,目前已侵染全国19个省份726个县(区),北扩西进趋势明显,严重威胁国家生态安全。
  从1998年开始,浙江农林大学研究团队就聚焦松材线虫病这一全世界最具危险性、毁灭性的病害,在早期检测预警、遥感智能监测和媒介昆虫引诱剂、注干剂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提升了病虫害监测和绿色防控技术水平,并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大面积的产业化推广,有力保障了国家森林生态安全。相关成果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针对松材线虫病防控药剂匮乏、防治技术单一等问题,研究团队研发出松墨天牛新型诱捕技术和松材线虫病注干施药技术,实现了媒介昆虫的大量诱捕,以及松材线虫的精准环保施药。创新集成了以清理死树为核心、以诱捕压低虫口密度和注干预防侵染为辅助措施的松材线虫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有效遏制松材线虫病的传播蔓延。
  针对人工监测存在的安全隐患,研究团队探索采用无人机数据采集、AI识别、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监测森林病虫害,开发了无人机航空遥感监测的新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明确了重大病虫害成灾因子和预测模型,率先实现了监测采集小班化和数据管理信息化,有效解决了人工监测难度大、踏查耗时多等问题,真正实现调查监测工作全面覆盖。
  结合需求,研究团队研发了生物农药防控技术,创制出甲维盐等生物农药注干剂新产品3个。开发的简便、精准、环保的注干施药新技术,使死树率从0.5%降低到0.1%,持效期由1年提高到3年。创制的松墨天牛引诱剂F1新产品,诱捕效果提高3至5倍,持效期由2周延长到2个月,首次实现了松墨天牛取食期的诱杀防控。
  与此同时,研究团队还研发了检验检疫新系统,突出网络化、快速化和异地检疫。建立了以天敌利用、物理诱杀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的生态调控技术体系,实现可持续防控。率先制定了3个防治技术规程和我国首部地方性法规。
  目前,研究团队已初步构建起以监测预警、生物农药防控为核心,配套检验检疫、生态调控及技术规范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相关技术防控示范和监测预防推广面积累计2650.7万亩,保护了浙江省重点风景人文松林,挽回经济损失7.485亿元,实现生态和社会效益38.25亿元。研究团队发表论文67篇,专著教材5部,SCI收录18篇,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丰富了森林保护学和外来生物入侵理论,为森林病虫害防控提供了成功范例。
  “我们团队的成员始终坚守在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一线,牵头组建了生物农药高效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浙江省绿色农药2011协同创新中心、亚热带森林健康和生物安全浙江省国际合作基地等创新平台,保活了一批重点风景区和生态区的松林。”樊建庭说。
  近5年,研究团队指导生产松墨天牛引诱剂50余万瓶、2.3%甲维盐注干剂1000余万支,培训防治技术人员2万余人次,研究成果在全国20多个省份推广应用。在研究团队的科技助力下,2023年,全国实现松材线虫病疫情县级疫区、乡级疫点、发生面积和病死树数量“四下降”。(陈胜伟)
中国绿色时报  2024-05-22

关键词 森林保护  松材线虫病  森林病虫害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