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赤鳞鱼的驯化 ——记李达副教授等开展的濒危鱼类人工培育实验



(本报记者 穆扬) “鲁酒若琥珀, 汶鱼紫锦鳞。山东豪吏有俊气, 手携此物赠远人。”这是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大诗人李白漫游泰山时写下的诗句。诗中所说的紫锦鳞的汶鱼, 就是现在的“泰山赤鳞鱼”。 “泰山赤鳞鱼”同富春江的鲥鱼、青海湖的湟鱼、洱海的弓鱼和油鱼, 并称为我国的五大名鱼。清代把赤鳞鱼定为专供皇室的贡品。此外, 赤鳞鱼还具有药用价值。 泰山赤鳞鱼一般生活在泰山海拔三百米到八百米处的多荫、多石、水清冷的山溪深潭中, 个头只有手指般大小, 最重的也只有二市两, 对生活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极差、资源有限, 加上保护不力, 野生赤鳞鱼已濒临灭种。 但是这两年, 与人久违的名贵赤鳞鱼又开始出现在当地宾馆的餐桌上了。不过, 这不是大自然的造化之功, 而是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李达和他领导的泰山赤鳞鱼研究组辛勤培育驯化四年多的结果。 李达副教授, 今年六十一岁, 过去对鱼类并无专门研究, 只是因为农业大学地处泰山脚下, “文化大革命”中学校停课无事, 常常钓鱼, 捕来鱼较多, 舍不得一次吃掉, 就在窗外的空地上挖了两个一米见方的小池子, 把鱼放养在里面。开始时, 尽管他不断更新池水, 成活者仍然寥寥无几。查阅《泰山药物志》, 上面记载: “本品甚难畜养, 每畜缸中, 天暑则死, 天雨则飞, 时时跳跃缸外, 必得以大缸深水安置荫中, 缸口以竹编盖, 久之十活一二, 亦不见长。”难怪, 自古就有“赤鳞不下山”的说法。人工繁殖能不能成功呢?李达也没有把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李达下定决心要研究解决赤鳞鱼的人工驯养问题。他把可利用的时间都用到爬山调查赤鳞鱼的资源和习性, 以及捕捞亲鱼, 试验驯养上了。自己忙不过来, 还动员孩子和学生一起上山。有一次, 他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涧深潭去, 由于天雨路滑, 走得急促, 不慎跌落到数米深的山岩下, 摔伤了腰脊。 1981年, 植保系副教授石毓亮、自然辩证法讲师艾周、农机系讲师沈庆瑶等, 也参加到李达的科研行列里来, 并在泰安行署科委的帮助下, 成立了泰山赤鳞鱼研究组。 他们在李达奋斗的成果基础上, 严格控制水温、水质, 模拟山涧水潭的生态环境, 使得赤鳞鱼的驯养初获成功。但是, 如何使赤鳞鱼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产卵、孵化?更大的难题又摆在研究组的面前。由于赤鳞鱼爱在夜深人静时活动, 他们用许多个不眠之夜摸清了鱼产卵、孵化时的特点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用人工方法使赤鳞鱼产了卵, 孵化出了小鱼。 随着成鱼数量的增加, 他们有条件开始试销商品鱼了。今年5月以前, 他们已先后销给当地宾馆两千多条。这件事很快就在外界引起了反响。一位在泰国和香港经营水产的商人在得悉赤鳞鱼驯养成功的消息后, 立刻来信同他们商讨是否可以在“深圳创设养殖场”的问题。 李达副教授和他的同事们, 正在准备扩建养殖场, 改进技术设备, 使赤鳞鱼的人工驯养更加科学化、工厂化, 争取向国内外提供更多的商品鱼。
穆扬 人民日报 19840719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