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lyqk009508
中文标题
我国枸杞属物种资源及发展对策
作者单位
1.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兰州 730000;
2. 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兰州 730020
期刊名称
世界林业研究
年份
2021
卷号
34
期号
3
栏目名称
各国林业
中文摘要
枸杞属(Lycium L.)物种在全球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是枸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文中综述了我国枸杞的栽培历史、应用价值,以及国内外枸杞属物种资源的分布、种类、研究进展和成果,分析了我国在枸杞种质资源研究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旨在为我国枸杞育种工作和物种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基金项目
“948”项目“美国野生枸杞种质资源及培育利用技术引进”(2011-4-39)
英文标题
Species Resources of Lycium L. in China and Thei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作者英文名
Wang Yimin, Zhang Baolin
单位英文名
1.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2. Gansu Academy of Forestry, Lanzhou 730020, China
英文摘要
Lycium L. is a species widely distributed around the world, with rich species resources, which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basi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ycium L. industry. In this paper, Chinese wolfberry’s cultivation history, application value, and its distribution, types, research progress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reviewed, the problems rising in the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on Chinese wolfberry germplasm resources are analyzed, and relate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It is aim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to the wolfberry cultivation and the collection, conservatio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 wolfberry germplasm resources.
英文关键词
Lycium L.;species resources;development strategy;China
起始页码
107
截止页码
111
投稿时间
2020/9/7
最后修改时间
2020/11/9
通讯作者介绍
王益民,男,博士,甘肃天水人,从事营养和食品卫生研究,E-mail:wangyimin@lzu.edu.cn
E-mail
wangyimin@lzu.edu.cn
分类号
S718.4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20.0117.y
参考文献
[1] 钟鉎元. 枸杞高产栽培技术[M]. 北京: 金盾出版社, 1998.
[2] 姚霞. 中国枸杞属植物不同种质资源的研究及紫花地丁的化学成分研究[D].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10.
[3] 安巍. 枸杞栽培发展概[J]. 宁夏农林科技,2010(1):34-36.
[4] 安巍, 章惠霞, 何军, 等. 枸杞育种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2009(5):125-128.
[5] 钟鉎元. 宁夏枸杞高产栽培与育种[M].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5.
[6] 王益民, 张珂, 许飞华, 等. 不同品种枸杞子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J]. 食品科学,2014,35(1):34-38.
[7] 赵世华, 杜相革, 唐慧锋, 等. 无公害枸杞生产实用技术[M].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3.
[8] 庄卫红. 枸杞的价值和栽培技术[J]. 上海农业科技,2011(2):70-71.
[9] 卢有缓, 郭盛, 张芳, 等. 枸杞属药用植物资源系统利用及产业化开发[J]. 中国现代中药,2019,21(1):29-36.
[10] 谢月英. 枸杞子的药用价值及资源开发[J]. 特种经济动植物,2003(7):25-29.
[11] 王喜平. 枸杞的用途及枸杞子的干制[J]. 农产品加工,2010(1):22-23.
[12] 米吉提?塞多拉, 热比亚?肉孜, 阿依夏木, 等. 枸杞的研究进展[J]. 新疆农业科技,2006(3):38. DOI:10.3969/j.issn.1007-3574.2006.03.051
[13] 李建强, 姚健, 燕新洪, 等. 枸杞的用途及栽培[J]. 北方园艺,2000(3):70. DOI:10.3969/j.issn.1001-0009.2000.03.051
[14] 路安民, 王美林. 关于中药现代化中的物种鉴定问题: 基于枸杞分类和生产问题的讨论[J].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7):21-27.
[15] 杨云峰, 王光明, 侯祥英, 等. 我国枸杞育种与栽培研究进展[J]. 农业科技通讯,2019(3):72-74.
[16] 江纪武. 世界药用植物速查辞典[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 562-563.
[17] 董静洲, 杨俊军, 王瑛. 我国枸杞属物种资源及国内外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8):2020-2027.
[18] 安巍, 赵建华, 尹跃, 等. 枸杞种质资源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 宁夏农林科技,2019,60(9):49-50, 99.
[19] 汪智军, 靳开颜, 古丽森. 新疆枸杞属植物资源调查及其保育措施[J]. 北方园艺,2013(3):169-171.
[20] 秦垦, 戴国礼. 枸杞品种选育进展与展望[J]. 宁夏农林科技,2017,58(12):25-28, 33.
[21] 李捷, 冯丽丹, 王有科, 等. 茄科枸杞属短柄枸杞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方法: 中国, ZL2014 1 0110178.1[P]. 2016.
[22] 李捷, 冯丽丹, 王有科, 等. Lycium exsertum 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方法: 中国, ZL2014 1 0110179.6[P]. 2016.
[23] 李捷, 冯丽丹, 王有科, 等. 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侵染对枸杞光合和荧光参数的影响[J]. 中国沙漠,2015,35(6):1565-1572.
[24] 李捷, 冯丽丹, 杨成德, 等. 接种尖镰孢菌对枸杞苯丙烷代谢关键酶及产物的影响[J]. 草业学报,2016,25(5):87-94.
[25] 李捷, 冯丽丹, 杨成德, 等. 枸杞接种尖孢镰孢菌后抗氧化酶类活性的变化[J]. 草原与草坪,2015,35(6):77-81.
[26] 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美国野生枸杞种质资源引进与研究项目技术报告[G]//国家林业局948项目美国野生枸杞种质资源及培育利用技术引进验收材料汇编. 兰州, 2016.
[27] 胡秉芬, 张宝琳, 蔡国军, 等. 十七份中美枸杞材料的SSR遗传多样性[J]. 北方园艺,2016(1):90-94.
[28] 阵冬玲, 马俊. 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种质资源: 美国枸杞[J]. 湖北农业科学,1997(6):52-54.
[29] 何军, 李晓莺, 段淋渊, 等. 一个美国枸杞野生种Lycium exsertum A. Gray[J]. 宁夏农林科技,2020,61(1):16-17.
[30] 钱丹, 纪瑞锋, 郭威, 等. 中国枸杞属种间亲缘关系和栽培枸杞起源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7):3282-3285.
[31] 尹跃. 枸杞品种 (系) 分子鉴定及亲缘关系分析[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3.
[32] 李彦龙, 樊云芳, 戴国礼, 等. 枸杞种质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 中草药,2011,42(4):770?773.
[33] 赵建华, 安巍, 石志刚, 等. 枸杞种质资源若干植物学数量性状描述指标的探讨[J]. 园艺学报,2008(2):301-306.
[34] 赵建华, 述小英, 李浩霞, 等. 不同果色枸杞鲜果品质性状分析及综合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2017(12):2338-2348.
[35] 秦垦, 王兵, 焦恩宁, 等. 宁夏枸杞自交亲和性初步研究[J]. 宁夏农林科技,2010(1):1-3.
[36] 秦国峯. 枸杞品种类型及良种简介[J]. 宁夏农业科学通讯,1966(1):21-23.
[37] 王亚军, 安巍, 石志刚, 等. 枸杞不同种质材料枝条硬度评价的初步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4):121-122, 144.
[38] FUKUDA T, YOKOYAMA J, OHASHI H. Phylogeny and biogeography of the genus Lycium (Solanaceae): inferences from chloroplast DNA sequences[J].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01, 19(2):246-258.
[39] HAWKS J G, LESTER R N, NEE M, et al. Solanaceae: Ⅲ. taxonomy-chemistry-evolution[M]. London: New Publishing, 1991: 139.
[40] RAVEN P H, AXELROD D I. Angiosperm biogeography and past coiltinental movements[J]. Annals of the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1974, 61(3):539-673.
发布日期
2020-11-12
PDF全文
浏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