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lyqk009889
中文标题
竹子退笋现象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者单位
北京市紫竹院公园管理处 北京 100048
期刊名称
世界竹藤通讯
年份
2022
卷号
20
期号
5
栏目名称
综合述评
中文摘要
文章从退笋的概念、退笋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影响退笋的主要因素和调控措施等方面,总结了已有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表明,刚竹属竹子的退笋率,随竹笋出土时间的延后呈直线上升;95.3%的退笋,其高度≤35 cm,但当竹笋生长到一定高度之后,发生退笋的概率将迅速降低。施肥对退笋率的影响,未有一致的研究结论,主要与竹种和施肥方式有关。竹笋的水分生理、笋期营养在“源—库”之间的分配、竹笋生长的基因调控,是研究退笋内在发生机理的切入点。在生产实践中,有效降低退笋率的竹林抚育技术是研究重点。
基金项目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紫竹院科技经费项目(11000022T000000471333)。
英文标题
Bamboo Winding Composite Material Will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During the Period of Bio-Economy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作者英文名
Ma Ang, Feng Xiaohu
单位英文名
Management Office, Beijing Black Bamboo Park, Beijing 100048, China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degraded bamboo shoots from the aspects of concep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ccurrence regularity,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regulation measu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te of degraded shoot of Phyllostachys sulphurea dramatically will rise to 95.3% with the shoot height less than 35 cm, when the shooting time is late. But, when a shoot grows to certain height, the probability of shoot degradation will reduce quickly. There is no consistent conclusion on the effect of fertilization on the ratio of degraded shoots, which is mainly related to bamboo species and fertilization methods. The research on working mechanism of shoot degradation could be focused on water physiology of bamboo shoot, 'sink–source’ change in bamboo and shoots, gene regulation of shoot growth, while the research on production practices should be concentrated on the bamboo forest tending technique for reducing the quantity of degraded shoots.
英文关键词
bamboo;degraded bamboo shoot;occurrence regularity;regulation measure;research prospect
起始页码
89
截止页码
94
作者简介
马昂,(1995-),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设计与养护方向研究。E-mail:maangbgyyx@163.com。
通讯作者介绍
冯小虎,(1978-),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观赏竹抚育、造景等研究。E-mail:fxhmail@126.com。
E-mail
fxhmail@126.com
DOI
10.12168/sjzttx.2022.05.015
参考文献
[1] 白瑞华, 潘雁红, 石全太, 等. 毛竹退笋的营养分析及不同时期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J]. 竹子研究汇刊, 2011, 30(1): 23-26.
[2] 岳晋军, 袁娜, 李海峰, 等. 竹类植物退笋现象研究[J]. 竹子报, 2018, 37(3): 25-31.
[3] 陈章跃, 宋建忠, 王华虎, 等. 对引种优良笋用竹出退笋及其产量的分析[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1, 20(2): 92-98.
[4] 丁兴萃. 早竹衰老开花生理学基础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6.
[5] ZHAO W Q, CHEN A L, XIAO J, et al. Insights into bamboo shoot degeneration[J]. Pakistan Journal of Botany, 2021, 53(3): 1065-1072.
[6] 胡超宗. 紫竹笋期生长规律的研究[J]. 竹子研究汇刊, 1982, 1(1): 57-69.
[7] 郑清芳, 刘玉宝, 翁金山, 等. 黄甜竹笋用林出笋成竹生长规律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7, 17(3): 218-222.
[8] 徐天森, 葛振华. 毛笋泉蝇与毛竹退笋关系的研究[J]. 林业科学, 1966, 11(3): 30-37.
[9] 曲良谱. 金明竹在泰州地区发笋退笋规律研究[J]. 竹子学报, 2017, 36(4): 37-40.
[10] 毕红玉, 李宜文, 李晓英, 等. 淡竹发笋与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1(3): 340-343.
[11] 岳祥华, 赵海燕, 何小定, 等. 紫竹在黄山地区发笋成竹规律的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9(3): 377-380.
[12] 郑郁善, 洪伟, 邱尔发. 毛竹出笋退笋规律的研究[J]. 林业科学, 1998, 34(增刊1): 73-77.
[13] 代全林. 茶秆竹生物学特性与丰产技术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02.
[14] 全国竹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竹子名词术语: GB/T 32770-2016[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6.
[15] 李运喜. 毛竹退笋及丰产技术的研究[J]. 经济林研究, 1998, 16(2): 20-23.
[16] 陈乾富. 混交林纯林中毛竹出笋退笋特性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0, 20(4): 361-364.
[17] 郑明生. 石竹出笋退笋规律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 2001(3): 86-88.
[18] 朱岳年. 毛竹丰产经验总结[J]. 林业实用技术, 1965(15): 3-4.
[19] 唐红, 刘玮, 黄滔, 等. 圣音竹发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5, 35(8): 27-31.
[20] 王志强, 杨海芸, 王姝, 等. 三种地被竹出笋成竹生长规律比较研究[J]. 浙江林业科技, 2012, 32(2): 23-28.
[21] 吕大勇. 不同类型篌竹林土壤质量综合评价[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1.
[22] 张培新, 周锐, 赵高军, 等. 黄秆乌哺鸡竹生物学特性观测研究[J]. 世界竹藤通讯, 2011, 9(6): 10-13.
[23] 孙祥. 黄纹竹生物学特性与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的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1.
[24] 佚名. 毛竹林出笋与退笋规律的研究[J]. 林业科技, 1976(3): 23-29.
[25] 陈阿丽, 赵婉琪, 阮羽清, 等. 厚竹出退笋规律及退笋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变化[J]. 林业科学, 2019, 55(12): 32-40.
[26] 湖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湖南省桃源县兴隆街公社竹园大队. 楠竹鞭根系统与出笋、退笋、成竹的关系[J]. 林业科学, 1977, 13(3): 38-42.
[27] 黄志远, 钟哲科, 张小平, 等. 毛竹林大小年形成机制及调控措施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 2021, 34(5): 20-25.
[28] 毛竹林出笋与退笋规律的研究[J].林业科技,1976(3):23-29.
[29] 陈新安. 毛竹林大小年生长规律探讨[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0, 29(1): 21-23.
[30] 周文伟. 降水对毛竹林生长的影响分析[J]. 竹子研究汇刊, 1991, 9(2): 33-39.
[31] 李龙有, 张培新. 干旱和高温危害毛竹竹笋: 幼竹生长初报[J]. 竹子研究汇刊, 1987, 5(4): 55-59.
[32] 陈卫东, 谷战英, 陈建华, 等. 不同抚育措施对毛竹竹笋成竹率和胸径的影响[J]. 经济林研究, 2014, 32(1): 168-170.
[33] 傅懋毅, 谢锦忠, 方敏瑜, 等. 不同用途毛竹林的施肥研究: Ⅰ.毛竹材用林的施肥[J]. 林业科学研究,1988, 1(5): 541-547.
[34] 林发鑫. 几种不同施肥方式对雷竹产量的影响研究[J]. 林业调查规划, 2021, 46(1): 135-138.
[35] 闵安民, 郑繁荣, 杨昌旭, 等. 四要素配方施肥对梁山慈竹发笋及新竹的影响[J]. 四川林业科技, 2019, 40(2): 36-41.
[36] 廖光庐, 黄衍串. 毛竹林出笋退笋规律的研究[J]. 竹子研究汇刊, 1984, 3(2): 70-79.
PDF全文
浏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