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科信所期刊全文

史前中国竹林资源与利用



编号 lyqk011271

中文标题 史前中国竹林资源与利用

作者 蓝晓光 

作者单位 浙江省林业局 杭州 310019

期刊名称 世界竹藤通讯 

年份 2023 

卷号 21

期号 6

栏目名称 学术园地 

中文摘要 探究竹类植物从哪里来,远古竹林资源如何分布,又是如何为古人所用,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大熊猫和竹鼠均以竹子为主要食物来源,有大熊猫或竹鼠的地方就会有竹林。近百年来,史前大熊猫和竹鼠化石、骨骼及牙齿,竹类植物化石、植硅体或碳化物,以及仿竹的玉、石、陶等器物陆续被发现。基于考古成果,文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早在中中新世前,竹类植物已在云南、浙江、青海和江苏等地出现;远古竹类植物生物学特性有异,竹种多样;史前我国竹林分布大致范围是北纬46°60'—19°10'、东经119°78'—98°90';中中新世到整个第四纪,我国竹林资源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再到衰减的变化过程,且分布的海拔高度呈现不断增高的趋势;史前我国竹子利用经历了旧石器、新石器2个阶段,集中于长江下游、长江中游、黄河流域3个中心。

关键词 史前时期  竹资源  大熊猫  竹鼠  化石  分布  利用  中国 

英文标题 Prehistoric Resources and Utilization of Bamboo Forest in China

作者英文名 Lan Xiaoguang

单位英文名 Zhejiang Provincial Forestry Bureau, Hangzhou 310019, China

英文摘要 It is greatly significant to explore where bamboo plants come from, how ancient bamboo forest resources were distributed, and how they were used by ancient people. As is well known, both giant pandas and bamboo rats rely on bamboo for food, and therefore wherever there are giant pandas or bamboo rats, there will be bamboo forests. In the past century, fossils of prehistoric giant pandas and bamboo rats, their bones and teeth, bamboo plant fossils, phytoliths or carbides, as well as bamboo-shaped jade, stone, pottery and other artifacts have been gradually discovered. Based on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this study draws the conclusions that bamboo plants had already appeared in Yunnan, Zhejiang, Qinghai, and Jiangsu before the Middle Miocene, and their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varied within a variety of species. The approximate distribution range of the prehistoric bamboo forests in China was 46°60'—19°10'N and 119°78'—98°90'E, respectively. From the Middle Miocene to the entire Quaternary, China's bamboo forest resources went through an increasing-to-declining process, with the climbing distribution altitude. The utilization of bamboo in prehistoric China went through two stages, i.e., the Old and New Stone Age, concentrated in three centers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Yellow River Basin.

英文关键词 prehistoric period;bamboo resources;giant pandas;bamboo rat;fossils;distribution;utilization;China

起始页码 12

截止页码 21

作者简介 蓝晓光,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理事长,主要从事中国竹文化研究。E-mail:lanxg1957@163.com。

DOI 10.12168/sjzttx.2023.11.11.001

参考文献 [1] 胡世勋. 古蔺发现人类化石[J]. 四川文物, 1993(3): 36.
[2] 胡锦矗, 王仁飞, 熊泽杨. 华蓥山的大熊猫化石研究[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1): 1-5.
[3] 邓云霞. 历史时期川陕地区大熊猫生境变迁研究[D]. 昆明: 云南大学, 2018.
[4] 王正新. 四川筠连县发现大批哺乳动物化石[J]. 古脊椎动物学报, 1991(1): 73.
[5] 同号文. 第四纪以来中国北方出现过的喜暖动物及其古环境意义[J]. 中国科学(D辑), 2007, 37(7): 68-79.
[6] 吴斌. 中国大熊猫发展史新探[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3(1): 1-10.
[7] 武仙竹.神农架犀牛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J].人类学学报, 1998, 17(2): 42-52, 54-57.
[8] 沈海宁. 湖北库区考古报考集:第二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252-280.
[9] 文焕然, 何业恒. 近五千年来豫鄂湘川间的大熊猫[J].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1(1): 92-98
[10] 黄喜生. 柳州也曾是大熊猫的故乡[N]. 柳州日报, 2013-05-02(04)
[11] 董为. 我国广西出土最早的大熊猫头骨化石[J]. 化石, 2007(4): 2-4.
[12] 王将克. 关于大熊猫种的划分,地史分布及其演化历史的探讨[J]. 动物学报, 1974(2): 191-201.
[13] 张镇洪, 刘军. 贵州盘县大洞遗址动物群的研究[J]. 人类学学报, 1997, 16(3): 209-220.
[14] 高占冬, Jean Bottazzi, 赵欣楠, 等. 双河洞中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的发现[J]. 中国岩溶, 2016, 35(4): :402-406.
[15] 侯新东. 我国华南地区大熊猫系统演化与遗传多样性的古DNA研究[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2015.
[16] 郑玮娜. 考古新发现: 40万年前海南岛曾有熊猫巨猿猩猩生存[N]. 新华每日电讯, 2007-12-06.
[17] 万幼楠. 赣南发现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J]. 古脊椎动物学报. 1985(3): 245-246.
[18] 黄万波, 魏光飚. 大熊猫的起源[M]. 科学出版社, 2010.
[19] 宋丽君, 鲁翥, 永跃. 大熊猫的“版图”[J]. 地图, 2022(2): 12-13.
[20] 李强. 内蒙古宝格达乌拉晚中新世副竹鼠化石[J].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10, 48(1): 48-62.
[21] 劳伦斯.J.弗林. 山西榆社晚中新世竹鼠一新种[J]. 古脊椎动物学报, 1993, 31(2): 95-101.
[22] 赵晨. 关中地区史前动物遗存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09.
[23] 刘刚, 牟全海, 姚海涛. 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地质遗迹特征及其科学意义[J] 地质学报. 2016, 90(8): 1679-1691.
[24] 彭廷江. 天水盆地新近纪沉积物生物标志化合物与环境演变[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2.
[25] 李传夔, 邱铸鼎. 青海西宁盆地早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J].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80, 18(3): 198-210, 214.
[26] 李宗宇. 山西吉县陡路坡遗址动物化石的整理和初步研究[D]. 太原: 山西大学, 2021.
[27] 徐双刚, 刘玉成. 湖南花垣药王洞遗址考古发掘简报[J]. 湖南考古辑刊. 2018(1): 1-17, 327-330.
[28] 武仙竹, 李禹阶, 裴树文, 等. 湖北郧西白龙洞遗址骨化石表面痕迹研究[J].第四纪研究, 2008, 28(6): 1023-1033.
[29] 陈醒斌. 湖南省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J]. 古脊椎动物学报. 1986, 24(3): 242-244.
[30] 李意愿, 裴树文, 同号文, 等. 湖南道县后背山福岩洞2011年发掘报告[J]. 人类学学报, 2013, 32(2): 133-143.
[31] 王令红, 林玉芬, 长绍武, 等. 湖南省西北部新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及其意义[J].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82, 20(4): 350-358, 378.
[32] 周乐鹏. 三峡地区动物群与古环境研究[D].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2010.
[33] 陆成秋, 杨年友, 肖友红, 等. 湖北建始杨家坡洞发掘简报[J]. 江汉考古, 2010(4): 9-17, 75, 151-152.
[34] 李传夔, 林一璞, 顾玉珉, 等. 江苏泗洪下草湾中中新世脊椎动物群: 1. 化石地点暨近年发现的新材料简介[J].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83, 21(4): 313-327.
[35] 同号文, 吴秀杰, 董哲, 等. 安徽东至华龙洞古人类遗址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研究[J]. 人类学学报. 2018, 37(2): 284-305.
[36] 郑绍华. 和县猿人地点小哺乳动物群[J].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83, 21(3): 230-240.
[37] 金昌柱, 董为, 高星, 等. 安徽芜湖金盆洞旧石器地点2002年发掘报告[J]. 人类学学报. 2004, 23(4): 281-291.
[38] 吴慧珍. 浙江晚更新世动物化石及旧石器考古初步研究[J] 东方博物, 2015(4): 63-69.
[39] 彭适凡. 江西历史从何写起: 江西旧石器文化遗存述评[J]. 南方文物, 2004(4): 19-27.
[40] 同号文, 邓里, 陈曦, 等. 江西萍乡上栗杨家湾洞晚更新世长鼻类化石: 兼论东方剑齿象—亚洲象组合[J].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18, 56(4): 306-326.
[41] 余生富, 吴秀华. 大田县广平慧林洞调查简报[J]. 福建文博,2013(4): 13-17.
[42] 黄大义. 漳平奇和洞支洞哺乳动物化石初探[J]. 福建文博, 2016(4): 44-48.
[43] 陈子文, 李建军, 范雪春. 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埋藏学研究[J]. 人类学学报, 2006, 25(3): 220-226.
[44] 范雪春, 王银平, 林凤英, 等. 福建武平猪仔笼洞穴人类化石地点试掘简报[J]. 南方文物, 2012(1): 38-44.
[45] 杨启成, 祁国琴, 文本亨. 福建永安第四纪哺乳类化石[J].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75, 13(3): 192-194, 211.
[46] 周振宇, 黄运明, 黄鑫民, 等. 福建宁化湖村盆地史前洞穴遗址调查简报[J]. 江汉考古, 2023(4): 5-17.
[47] 何业恒. 中国竹鼠分布的变迁[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3): 53-58.
[48] 谢硕. 重庆中梁山地区第四纪洞穴堆积及小哺乳动物群的研究[D].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2012.
[49] 武仙竹, 王照魁. 重庆丰都瓦啄嘴遗址的小哺乳动物[J]. 人类学学报, 2018, 37(3): 452-466.
[50] 贺存定, 吴雁. 重庆市巫山县玉米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 考古, 2018(1): 3-16, 2.
[51] 武仙竹, 邹后曦. 重庆市穿洞旧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J]. 考古, 2016(6): 3-10.
[52] 胡昌钰, 宋建民, 张敏, 等. 四川江油市大水洞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 四川文物, 2006(6): 10-16.
[53] 裴文中. 四川資陽黃鱔溪人類及其他哺乳動物化石發掘簡報[J]. 科学通报, 1952(10): 55-59.
[54] 祁国琴. 云南禄丰古猿化石产地的竹鼠化石[J]. 人类学学报, 1986, 5(1): 54-67.
[55] 蔡保全. 云南元谋古猿地点的小哺乳动物化石[J]. 人类学学报, 1994, 13(1): 20-31.
[56] 胡绍锦, 杨正纯. 昆明发现大批小型哺乳动物化石[J].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82, 20(3): 186.
[57] 劳伦斯.J.弗林, 李强. 云南晚中新世一巨型竹鼠(英文)[J].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2023, 61(4): 277-283.
[58] 阮齐, 刘建辉, 叶荣波, 等. 云南鹤庆蝙蝠洞旧石器遗址2019年度发掘报告[J]. 人类学学报, 2023, 42(4): 503-513.
[59] 张子雄, 戴兴乾, 刘肃昆, 等. 富源刺托洞旧石器遗址初探[J]. 云南地质, 2001(1): 99-117.
[60] 杨正纯, 肖永福, 黎兴国, 等. 杞麓湖畔中全新世人类和脊椎动物化石群[J]. 云南地质, 1985(3): 266-280.
[61] 张兴永. 云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新地点[J].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73, 11(2): 219-221.
[62] 刘鸿高. 滇西北地区旧石器至青铜时代人类活动与动植物资源利用研究[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6.
[63] 关莹, 蔡回阳, 王晓敏, 等. 贵州毕节老鸦洞遗址2013年发掘报告[J]. 人类学学报, 2015, 34(4): 461-477.
[64] 曹泽田. 贵州省新发现的穿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J]. 贵州社会科学, 1982(4): 61-65.
[65] 张兴龙, 毕忠荣, 龙小平, 等. 贵州清水苑大洞遗址发掘简报[J]. 人类学学报, 2017, 36(4): 512-526.
[66] 金昌柱, 秦大公, 潘文石, 等. 广西崇左三合巨猿大洞早更新世小哺乳动物群[J]. 第四纪研究, 2008(6): 1129-1137.
[67] 何乃汉, 覃圣敏. 试论岭南中石器时代[J]. 人类学学报, 1985, 4(4): 308-313.
[68] 程柳菱. 广西中西部地区早更新世以来气候演化及其对早期人类活动的影响[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69] 顾玉珉, 王淑琴, 张文定, 等. 广西洞穴调查报告[J]. 人类学学报, 1986, 5(2): 198-199.
[70] 金建华, 王英永, 张镇洪. 广东乐昌第四纪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4): 95-97, 101.
[71] 祝福, 彭志强. 包头石拐区发现内蒙古首例竹子化石群落[N]. 内蒙古日报, 2011-12-03(04).
[72] 魏建国. 陕西发现全国罕见竹子化石 三节竹层次分明[N]. 西安晚报, 2005-06-07(04).
[73] 吕厚远, 吴乃琴, 聂高众, 等. 关中盆地黄土地层中竹子植物硅酸体化石的发现及意义[J]. 科学通报, 1994(24): 2257-2259.
[74] 阎小红. 论史前编织艺术[J]. 史前研究, 1998(1): 329-332.
[75] 任维东. 世界首例竹子化石在云南龙陵发现[N]. 光明日报, 2003-06-30(06).
[76] WANG L, JACQUES F M B, SU T, et al. The earliest fossil bamboos of China (middle Miocene, Yunnan) and their biogeographical importance[J].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2013, 197: 253-265.
[77] 胡洪江. 云南发现我国最早竹子化石[N]. 人民日报, 2013-07-26 (08).
[78] WANG Q J, MA F J, YANG Y, et al. Bamboo leaf and pollen fossils from the Late Miocene of Eastern Zhejiang, China and their phytogeological significance[J].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14, 88: 1066-1083.
[79] 新时代浙江 考古十大发现:余姚施岙遗址[N]. 钱江晚报, 2022-06-02(04).
[80] 林华东. 良渚文化研究[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81] 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 考古学报, 1972(1): 15-38.
[82]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湖南洪江市高庙新石器时代遗址[J]. 考古, 2006(7): 9-15, 99-100.
[83] 穆东旭. 太湖地区崧泽文化中期到良渚文化早期的社会分化与生产分工研究[D]. 济南: 山东大学, 2017.
[84] 杨理胜. 从虎爪山到汤家岗: 史前文化进程当中的“湖湘特色”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2.
[85] 彭世蕾. 考古成果的大众传播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前世今生[J]. 大众考古, 2023(1): 76-84.
[86] 贾兰坡, 盖培, 尤玉桂. 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 1972(1): 39-58, 135-136.
[87] 李文杰. 大溪文化红烧土房屋研究[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2(6): 6-14.
[88] 温太辉. 论竹类起源[J]. 竹子研究汇刊, 1983, 2(1): 1-10.

PDF全文 浏览全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