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lyqk006601
中文标题
野生双孢蘑菇菌株的ITS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作者单位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蔬菜研究所,兰州 730070
期刊名称
林业科技通讯
年份
2018
卷号
0
期号
2
栏目名称
林副产品
中文摘要
以1株野生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Lange)Imbach]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及适宜碳源、氮源、温度及酸碱度的筛选,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菌经鉴定为双孢蘑菇,其菌丝生长的适宜碳源为葡萄糖、乳糖、可溶性淀粉,适宜氮源为蛋白胨,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适宜的pH值为7.0。研究结果可为野生双孢蘑菇的保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野生双孢蘑菇
Agaricus bisporus
鉴定
组织分离
生物学特性
基金项目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专项(No.2016GAAS46);甘肃省农科院食用菌遗传育种与高效栽培学科团队(No.2017GAAS32)。
起始页码
53
截止页码
56
作者简介
刘明军(1977-),助理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食用菌资源利用与栽培研究。
通讯作者介绍
杨琴(1983-),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食用菌资源与利用研究。
分类号
S646.1+1
DOI
10.13456/j.cnki.lykt.2018.02.017
参考文献
[1] LARGETEAU M L,CALLAC P,NAVARRO-RODRIGUEZ A,et al. Diversity in the ability of agaricus bisporus wild isolates to fruit at high temperature (25℃).[J]. Fungal Biol, 2011, 115(11):1186-1195.
[2] BERNAS E,JAWORSKA G. Effect of preservation method on amino acid content in selected species of edible mushroom[J]. 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48(2):242-247.
[3] 曾国普,陶宏琦,祁时生.蘑菇生产技术指南[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269.
[4] 李宁.中国蘑菇属新种和新记录种[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1990(2):154-160.
[4] 李宇.中国蘑菇属新种和新记录种[J].云南植物研究,1990(2):154-160.
[5] 卜宁,江晓路.高尔山的野生食(药)用真菌[J].中国食用菌,1996(2):22-25.
[6] 张光亚.云南食用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4:88-97.
[7] 杨全生,汪有奎,袁虹,等.祁连山森林昆虫的多样性及保护利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12):168-173.
[8] 张学龙,成彩霞,敬文茂,等.祁连山森林土壤的水文生态效应[J].甘肃林业科技,2007(2):5-9.
[9] 高磊.新疆南疆野生双孢蘑菇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其驯化栽培的研究[D].阿拉尔:塔里木大学,2012.
[10] 康曼,张倢,韩建荣.一株野生双孢蘑菇生物学特性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9(2):313-317.
[11] 蔡志欣, 陈美元, 廖剑华,等. 部分中国野生双孢蘑菇的DNA鉴定和遗传分析[J]. 福建农业学报, 2011, 26(2):248-253.
[12] 管小英,陈大庆.祁连山林区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开发利用[J].中国林业,2012(14):29.
PDF全文
浏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