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科信所期刊全文

我国林业生态安全评价、预测与预警研究综述



编号 lyqk009491

中文标题 我国林业生态安全评价、预测与预警研究综述

作者 谢煜  张智光  杨铭慧 

作者单位 1.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37;
2. 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南京 210037

期刊名称 世界林业研究 

年份 2021 

卷号 34

期号 3

栏目名称 专题论述 

中文摘要 文中从狭义和广义对林业生态安全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不同定义下生态安全问题的表现;从林业生态安全评价和预测、预警、阈值方面对既有研究进行梳理,比较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权重计算、综合评价和结果应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模型和方法;针对林业生态安全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展望:1)引入大数据方法与技术;2)加强林业生态安全阈值、预测与预警研究;3)加强政策体系研究。

关键词 林业生态安全  系统评价  预测  预警  模型  中国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数据驱动下自然资源生态安全预测预警预案研究”(19JZD023);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生态产品供给与需求的测度、比较与情景模拟研究”(2019SJZDA03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态文明的阈值和水平双指数测度方法”(71673136)

英文标题 A Literature Review of Evaluation, Forecasting and Early-warning of Forestry Eco-security in China

作者英文名 Xie Yu, Zhang Zhiguang, Yang Minghui

单位英文名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2. Academy of Chinese Ecological Progress and Forestry Development Studies,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英文摘要 The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forestry eco-security in both narrow sense and broad sense to analyze the manifestation of eco-security under the different definitions. Then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evaluation, prediction, early warning and threshold of forestry eco-security are reviewed, and the models and methods used in the process of index system development, weight calculati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results application are also summari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eye on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studies on forestry eco-security, the future research is prospected: 1) The big data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should be introduced; 2) The threshold, prediction, and early warning of forestry eco-security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and 3) The research on policy framework related to forestry eco-security should be promoted.

英文关键词 forestry eco-security;systematic evaluation;prediction;early warning;model;China

起始页码 1

截止页码 7

投稿时间 2020/8/5

最后修改时间 2021/4/9

作者简介 谢煜,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林业经济管理,E-mail:xieyu@njfu.edu.cn

E-mail xieyu@njfu.edu.cn

分类号 F326.2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21.0026.y

参考文献 [1] 边得会, 曹勇宏, 何春光, 等. 生态健康、生态风险、生态安全概念辨析[J]. 环境保护科学,2016,42(5):71-75.
[2] 白江迪, 刘俊昌, 陈文汇.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J]. 生态学报,2019,39(8):2842-2850.
[3] 张智光. 基于生态-产业共生关系的林业生态安全测度方法构想[J]. 生态学报,2013,33(4):1326-1336.
[4] CHEN X. Study of the ecological safety of the forest in northeast China under climate chang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World Ecology, 2002, 9(1):49-58.
[5] 董飞岳, 何建平, 徐高福, 等. 林业生态安全与生态红线问题探析: 以浙江省淳安县为例[J]. 绿色科技,2015(5):16-19.
[6] 苏立娟, 何友均, 陈绍志. 1950?2010年中国森林火灾时空特征及风险分析[J]. 林业科学,2015,51(1):88-96.
[7] 刘心竹, 米锋, 张爽, 等. 基于有害干扰的中国省域森林生态安全评价[J]. 生态学报,2014,34(11):3115-3127.
[8] 谢煜, 张智光. 林业生态与林业产业协调发展研究综述[J]. 林业经济,2007(3):66-69.
[9] 杨红强, 聂影. 中国木材资源安全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0] 程宝栋. 我国木材安全分析与评价[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5):43-47.
[11] 张智光. 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 人与自然共生演化理论[M].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 2019.
[12] 谢煜, 王雨露. “森林资源诅咒”的存在性、传导机制及破解对策: 综述与展望[J]. 世界林业研究,2020,33(2):9-14.
[13] 刘丽萍, 许俊杰, 杜江. 东北林区“两危”的现状分析及对策选择[J]. 学术交流,2008(11):132-135.
[14] 涂成悦, 刘金龙. 中国林业政策从“经济优先”向“生态优先”变迁: 基于多源流框架的分析[J]. 世界林业研究,2020,33(5):1-6.
[15] ISHTIAQUE A, MYINT S W, WANG C. Examining the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world's largest mangrove forest using multi-temporal MODIS product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6, 569/570:1241-1254.
[16] 吕洁华, 蔡秀亭. 中国省域森林生态安全与林业产业结构时空耦合测度[J]. 世界林业研究,2019,32(4):34-39.
[17] 吴远征, 张智光. 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效率的SBM-Malmquist测度与时空特征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4):259-267.
[18] 李秋娟, 陈绍志, 赵荣. 基于PSR概念模型的我国木材安全评价[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23(3):140-148.
[19] 郑永贤, 薛菲, 张智光. 我国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的IRDS分析[J]. 林业调查规划,2016,41(1):64-69.
[20] 褚家佳, 张智光. 文明进程视野下森林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关系演变规律[J]. 世界林业研究,2016,29(1):1-7.
[21] 谢煜, 张智光. 林业生态与产业体系共生协调机理与模式研究[J]. 林业经济,2014,36(10):8-11.
[22] 张智光. 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 共生空间的演化理论[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7):1-8.
[23] 陈岩, 张智光, 廖冰. 中国东北国有林区林业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研究: 生态与产业共生视角[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4):411-416.
[24] 陈岩, 张智光, 谢煜, 等. 中国省域林业生态安全格局的预警性测度: 生态与产业共生的视角[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5,14(5):480-489.
[25] 冯彦, 郑洁, 祝凌云, 等. 基于PSR模型的湖北省县域森林生态安全评价及时空演变[J]. 经济地理,2017,37(2):171-178.
[26] LU S, LI J, GUAN X, et al. The evaluation of forestry ecological security in China: developing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8, 91:664-678.
[27] 蔡秀亭, 姜钰. 中国森林生态安全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障碍因子诊断[J]. 统计与决策,2019,35(3):96-100.
[28] LI F, LU S, SUN Y, et al. Integrated evaluation and scenario simulation for forest ecological security of Beijing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model[J]. Sustainability, 2015, 7(10):13631-13659.
[29] 冯彦, 祝凌云, 郑洁, 等. 基于PSR模型和GIS的吉林省县域森林生态安全评价及时空分布[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15(5):546-556.
[30] ZHANG Q, WANG G, MI F, et al. Evaluation and scenario simulation for forest ecological security in China[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19, 30(5):1651-1666.
[31] 米锋, 朱宁, 张大红. 森林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林业经济评论,2012(2):9-17.
[32] 陈妮, 鲁莎莎, 关兴良. 北京市森林生态安全预警时空差异及其驱动机制[J]. 生态学报,2018,38(20):7326-7335.
[33] 谢煜. 林业生态与产业共生协调度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0.
[34] 吕洁华, 孙喆, 张滨. 森林管护对森林生态安全的响应成效与影响路径分析[J]. 林业经济问题,2019,39(4):355-362.
[35] 李华, 蔡永立. 基于SD的生态安全指标阈值的确定及应用: 以上海崇明岛为例[J]. 生态学报,2010,30(13):3654-3664.
[36] 曹秉帅, 邹长新, 高吉喜. 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35(8):953-963.
[37] 廖冰, 张智光. 林业生态安全“指标-指数”耦合与“指数-指标”解耦测度研究: 以中国三大林区为例[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0,19(3):352-361.
[38] 蒋瞻, 蔡志坚, 秦希. 生态绩效增长视角下的林业生产要素优化[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3(6):159-164.
[39] 张智光. 林业生态安全的共生耦合测度模型与判据[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8):90-99.
[40] 庞雅颂, 王琳.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综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增刊1):340-344.
[41] 鞠昌华, 裴文明, 张慧. 生态安全: 基于多尺度的考察[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20,36(5):626-634.
[42] 米锋, 潘文婧, 朱宁, 等.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森林生态安全预警中的应用[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41(6):66-71, 75.
[43] 李岩, 王珂, 刘巍, 等. 江苏省县域森林生态安全评价及空间计量分析[J]. 生态学报,2019,39(1):202-215.
[44] 黄和平, 杨宗之. 基于PSR-熵权模糊物元模型的森林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以中部6省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1):42-51.
[45] 廖冰, 张智光. 林业生态安全指标-指数的耦合实证测度研究[J]. 资源科学,2017,39(9):1777-1791.
[46] 董茜. 大数据时代林业研究进展[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24-25.
[47] 吴梦迪, 丁胜, 吕柳, 等. 经济林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 以油茶六大主产区为例[J]. 中国林业经济,2020(4):1-4.
[48] 王惜凡, 戚朝辉, 丁胜.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林业碳汇市场中三方主体利益行为演化博弈分析[J]. 中国林业经济,2020(2):33-36.
[49] 程翠云, 杜艳春, 葛察忠. 完善我国生态安全政策体系的思考[J]. 环境保护,2019,47(8):16-19.
[50] 米锋. 中国林业生态安全的评价、预测与保障[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8):70-76.

发布日期 2021-04-22

PDF全文 浏览全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