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586111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长江三峡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及其古文化响应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江苏教育学院地理系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母体文献
地理学报
年卷期
2009年11期
年份
2009
分类号
P532
关键词
长江三峡
全新世
大九湖和玉溪剖面
高分辨率多代用指标
气候环境
古文化
文摘内容
依据长江三峡地区大九湖和玉溪剖面AMS14C测年数据(校正为日历年)建立了约9.3~2kaBP高分辨率多环境代用指标(δ13C、K、腐殖化度、孢粉总浓度、Rb、Sr及Rb/Sr)的变化曲线,并在此基础上与研究区周边反映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的不同沉积记录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与此同时,本文还通过对研究区古遗址和古洪水层的统计分析,获取了本区新石器以来古文化兴衰变迁和古洪水发生的完整信息。研究结果表明:(1)本区全新世大暖期约出现在7.6~4kaBP。9.3~7.6kaBP,本区气候极不稳定,波动幅度大,总体上冷湿,多次出现显著的降温或干旱事件(9.1、8.2和7.7kaBP前后);4~2kaBP,本区气候较此前偏干凉,且波动频繁。(2)7.6~4kaBP的大暖期分为三个演变阶段:即6~5kaBP为大暖期的鼎盛期,气候稳定,温暖湿润,植被及生态条件优越,洪水发生频率低;7.6~6kaBP和5~4kaBP为大暖期中具有不稳定特征的过渡期,其中5~4kaBP及4kaBP前后的降温事件仍较显著,且多发洪水。(3)本区史前古文化的主要形成发展期与大暖期持续阶段相对应,其中耕作业相对发达的大溪文化繁荣期出现在大暖期中的鼎盛阶段(约6~5kaBP),大溪文化前后处于低潮及表现为衰退现象的古文化则对应气候环境的不稳定期,总体上,研究区古文化响应气候环境变化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改变其生业结构的途径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