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科技成果
成果号lyig10039645
项目名称竹林碳汇增长机理、综合潜力与政策研究
完成人 吴伟光 刘强 余肖红 顾蕾 龙飞 朱臻 敖贵艳 郑旭理 王小玲 王军新
完成单位 浙江农林大学
年份2019
学科分类 220.1060;森林生态学
地域分类 浙江农林大学
获奖信息2019年 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 2等奖
主要内容 1.项目所属领域
本项目成果属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领域,是林业经济管理研究范畴。项目基于南方集体林区 3 个省(浙江、福建和江西)农户毛竹种植地块层面数据和毛竹加工企业调查与工厂实验数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1273245、 71473230 和 71203198)的支持下,历时 4 年多的攻关,在农户竹林决策优化模型构建、毛竹材加工利用过程碳转移效率、竹制品碳储量以及毛竹综合碳汇潜力评价与政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毛竹复合经营(碳汇-竹材-竹笋)与绿色加工利用方式选择提供了决策参考与基础参数。
2.主要内容
(1)我国竹林规模、结构和碳汇能力及其区域和品种差异研究。基于官方统计数据和浙江、福建、江西三省竹林经营农户、林场实地调查数据,在分析我国竹林地区分布、种植规模、种植结构和竹产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浙江、福建、江西)、不同经营取向(材用、笋用、笋竹两用)、不同树种(毛竹、杉木)经营效益、生产效率、碳汇能力及其差异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探讨了导致差异的原因。
(2)基于农户优化决策模型的竹林碳汇增长的微观机理研究。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在 Faustmann-Hartman 模型基础上,经过适当修正,建立了纳入碳汇收益的林地经营效率评价模型( Hartmann 模型),并基于毛竹经营投入产出数据估计参数,模拟分析了要素成本、产出价格、碳汇政策等因素对农户种植意愿、经营效益、碳汇供给能力的影响效应,从微观层面揭示竹林碳汇增长机理及其表现形式。进而,基于多 Agent 系统交互规则,采用一个不确定条件下的积分算法,构建了区域森林碳汇经营决策机制模型,用于模拟分析不同情景下区域水平森林经营决策。
(3)竹材加工利用过程碳转移效率与竹制品碳汇综合效率研究。基于企业调查和工厂实验数据,对主要竹制品(竹板材、竹拉丝、竹家具等)、在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单位竹材加工利用过程中的碳转移效率进行分析,并结合根据毛竹伐后竹制品流向、比例以及不同竹制品使用寿命数据,测算出毛竹伐后综合碳转移效率和竹制品碳储量,还对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竹制品)的支付意愿进行了调查分析。
(4)我国竹子综合碳汇潜力评价与政策分析。本研究,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结合我国森林碳汇发展目标和不同省区竹林种植规模与结构变化趋势,估计我国竹林综合碳汇增长潜力;在此基础上,以实现我国竹子综合碳汇增长为目标,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促进我国竹子碳汇增长政策措施与建议。
3.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
(1)本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与专著 21 篇,其中 SCI 论文 2 篇, EI 论文 2 篇, CSSCI和一级期刊论文 7 篇,北大核心期刊论 8 篇,成果被他引 113 次,论文获奖 8 篇,出版专著 2 部,完成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9 篇。
(2)以项目为依托培养了“之江青年学者”骨干教师 1 人,硕士研究生 9 位,其中 2位获得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3)在该项目研究过程中,共有 100 多位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参与调研,调研对象涉及林业主管部门和 1000 多农户,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森林碳汇方面的研究人员,提高了林业管理部门人员、相关企业人员、农民与公众的森林碳汇方面的知识与认知水平。
(4)项目共组织国际学术会议 1 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6 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
20 余人次,对项目研究成果进行了较好的推广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