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油茶成果

油茶组培苗区域造林与经济性状评价

成果号lyig10031139

项目名称油茶组培苗区域造林与经济性状评价

完成人 吴幼媚 王以红 蔡玲 韦颖文 黄金使 王鹏良 蒋新革 黄宏喜 陈晓明 陈乃明 韦理电 陈博文 覃子海 刘海龙 黄艳 戴春香 雷军芳 黄远清 钟辉 沈遐

完成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年份2017

学科分类 220.1510;林木育种学

研究类别应用技术

地域分类 广西

主题词 油茶 树种培苗 造林技术

主要内容  课题来源与背景:油茶为中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是维系国民粮油安全的国家大事,因此油茶产业的发展被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国家油茶产业发展规划要求2009年至2020年发展新造林165万hm<'2>,给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引发了强大的发展势头。广西处于南亚热带地理位置,具有适宜油茶生长和结实的自然气候优势。被列为全国油茶产业发展重点核心产区,规划至2020年目标80万hm<'2>。该项目对油茶组培无性系进行区域造林试验,同时对组培无性系林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这对促进该区油茶产业优质高效发展提高科学依据。该项目来源于广西自治区科技厅,项目类别为主席科技资金项目,合同编号12217-05,项目执行时间2012年05月-2015年12月,项目总经费100万元(其中财政50万元,自筹50万元),承担单位为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主要目标:开展油茶组培苗繁育,以岑软2号、岑软3号无性系嫁接苗、扦插苗和实生苗为对照,在油茶主产区营建油茶良种组培苗区域对比试验林,建立油茶组培快繁育苗产业化及优质高效组培苗无性系林栽培技术示范。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技术路线性能指标: 建成年产500万株油茶组培工厂化育苗车间及配套设施,项目实施期间培育油茶组培苗40万株;建立油茶组培苗区域造林试验点4个,试验面积共200亩;编写油茶组培苗培育技术规程1套,造林技术1套。项目于2016年6月16日完成验收,建成年产500万株组培苗生产车间及配套设施,项目期间培育组培苗63.6万株;以油茶“岑软”、“桂无”和“桂普”等良种为材料,建立34个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微体基因库,实现油茶良种基因试管储存及组培技术储备;用组培苗建立实验点7个,面积390亩,造林成活率94.6%,保存率86.6%;5.5年生油茶岑软2-6和3-4种胚无性系林,平均树高1.47m,地径115.25000000000001px, 冠幅直径1.32m,比嫁接无性系树高低6.8%,地径和冠幅高18.8%和38.9%。座果率分别为100%和91.7%,果实产量358.5kg/hm<'2>和706.9kg/hm<'2>,比嫁接无性系林座果率高90.0%,平均果实产量高194.9%。完成“油茶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并通过审定。形成造林技术1套,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5篇。开展技术培训7期,培训人员502人次。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在国内首次使油茶组培苗实现规模化生产,具备年产500万株的产能,为解决油茶良种种苗繁殖方式较单一、供苗速度较慢等生产上的突出难题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以油茶“岑软”、“桂无”和“桂普”等系列国家级良种为材料,建立了拥有34个油茶良种基因的微体基因库;首次实现油茶基因试管保存及其基因组培快繁技术储备,为油茶产业良种化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种质基础和技术基础;首次对5.5年生油茶组培无性系林进行果实测产,组培无性系茶油脂肪酸主成分含量测试。单从饱和脂肪酸含量而言,油茶组培无性系生产出的茶油是健康的食用油;首次编制“油茶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在国内油茶相关研究领域,首次开展了油茶组培苗的内源激素生理、细胞组织切片以及遗传稳定性的研究分析,为油茶组培无性系苗安全应用于生产造林提供了较充分较科学的参考依据。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该成果主要是针对油茶良种种苗繁殖方式较单一、供苗速度较慢等生产上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开展油茶组织培养的研究,构建一套高效的油茶无性繁殖技术体系,进一步形成规模化育苗能力。项目成果所形成的系列技术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重复性好、可操作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是一批易于普及推广的实用性技术,完全符合生产需要和市场需求,又符合油茶产业发展的形势,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安全性高:成果主要对油茶良种种苗无性繁殖,组培苗造林。植物组培的相关技术及组培苗木种植在农林生产上已广泛应用,成效显著、安全。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应用情况:在广西林科院建成年产500万株组培苗生产车间及配套设施,培育油茶组培苗63.6万株;主要以“岑软”、“桂无”和“桂普”等良种为材料,建立34个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微体基因库。存在的问题:优良品种偏少,建立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基因库不足,难以大规模进行组织培养并在短时期内实现快速繁殖,培育遗传性状良好的组培苗,还需对广西及区外油茶良种进行选育组培研究,建立丰富的快繁体系基因库,为生产提供更多的优良组培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