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林业动态

2024年林草知识产权转化应用优秀案例

标题2024年林草知识产权转化应用优秀案例

日期20250421

年份2025

学科分类 220.65;林业经济学

关键词 知识产权 年度报告 转化运用

内容  在 2024 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为进一步提升国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推动林草科学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推出 4 个林草知识产权转化应用优秀案例,讲述育种人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潜心科研的故事。
  “甜柿爸爸”带来的甜蜜烦恼。柿在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但我国柿的每亩平均产出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为提高效益,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日本引进甜柿品种。一些优良的甜柿品种,对嫁接砧木要求严格,而生产中亲和性砧木品种缺乏,砧木应用混乱,导致高品质的优良甜柿品种发展缓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龚榜初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甜柿育种专家,与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柿砧木育种。经过20余年试验研究,团队从50多个类型中筛选出‘亚林柿砧6号’等4个甜柿广亲和性砧木新品种。龚榜初带领团队打通产业链与科研链,在中心结合环节上创新设计,将甜柿亲和性砧木良种选育、示范推广、适宜栽培区筛选等科研目标统一一体化组织实施。在快速选育一批甜柿亲和性砧木新品种的同时,为满足各地发展高品质甜柿的迫切需求,在浙江、江西、福建、广西、云南、山西、江苏等地,利用‘亚林柿砧6号’嫁接‘太秋’甜柿,建立新品种示范林4500余亩。在区试的同时,‘亚林柿砧6号’于2021年通过浙江省林木良种审定,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柿砧木品种,从而使柿砧木从随意、盲目应用进入砧木品种化时代。2023年,‘亚林柿砧6号’获得了浙江省知识产权奖二等奖。目前,‘太秋’及其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已在南方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推广示范。应用‘亚林柿砧6号’等作砧木,嫁接繁殖‘太秋’甜柿良种苗木,柿园里售价每千克40~70元,第5年亩产值约1万元,7~9年盛果期亩产约2000kg,亩收入高达 2 万~5 万元,甚至 8 万~10 万元,成功打造出甜柿“一亩山万元钱”高效栽培模式,让“甜柿扬名,甜蜜致富传千里”。龚榜初被林农亲切称为“甜柿爸爸”。
  一直在路上的“板栗专家”。作为板栗团队带头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王广鹏每年行程 2 逾万 km,深入田间山村,积极帮助生产一线解决技术难题,帮助果农增收致富,被果农们亲切地称为“板栗专家”。板栗是河北省燕山 - 太行山连片贫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但长久以来缺乏抗旱、省工的优质高产新品种。针对这一产业发展刚性需求,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板栗团队开展科技攻关,20 年间连续攻克了优异亲本不清、杂交组合选配质量差、杂交苗结果晚、苗期选择难等技术难题,成功筛选潜力品系 70 余个,最终从中育成杂交良种 2 个,植物新品种授权品种 11 个。目前,以‘燕山硕丰’为代表的燕字系列在中国北方板栗栽培区是新发展品种当中果农应用率最高的板栗品种 ( 系 ),年应用推广面积在 2 万亩以上,年产值可超 8000 万元。为促进这一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惠农富农,板栗团队首先在燕山板栗主产区——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艾峪口村建立中试基地。经多年“良种 + 良法”模式的试验示范,果园普遍提质、增产、增收,全村较新品种输入前每亩平均增收 30%~40%,年总增收 200 万元以上。艾峪口村因板栗产业兴起而树立起“京东板栗第一村”标志。2023 年,艾峪口村新建成了一所板栗购销中心,周边村种植的板栗以艾峪口村的购销中心为市场,再销往全国各地,中心年销售板栗 7000t,产值超 1.4 亿元。板栗新品种的大规模应用富了一方栗乡人,整体推动了河北山区乡村振兴的步伐。
  “向阳”生长的杜仲三倍体。杜仲是我国特有的多用途经济树种,其叶脉和树皮可供提胶制药,叶肉可供生产“替抗”饲料添加剂,茎杆可供制作刨花板、重组木或作为食用菌基料等,能实现“当年栽培,当年见效”以及“一份原料,多重收益”,开发潜力巨大。然而,杜仲叶片次生代谢产物含量低限制了杜仲产业的发展。同时,因杜仲为单科、单属、单种存在,无法利用种间杂交获得的杂种优势。因此,利用多倍体巨大性以及代谢产物增加等特性,通过染色体加倍创制三倍体,成为大幅度提高杜仲叶片胶、药含量最具希望的途径。近年来,由北京林业大学康向阳教授研究团队培育的‘京仲 1 号’等 8 个杜仲新品种,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证书。新品种具有生长快、叶片巨大,且胶、药成分含量高等优良特性,可保证同样的土地和管理投入获得更多的原料和更高的经济效益。目前,杜仲三倍体新品种已被列入杜仲资源高值化利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推广品种,更多的企业开始探索基于三倍体新品种开展杜仲全产业链开发,在构建优势特色新兴产业、助力农民增收以及乡村振兴等方面显示了巨大的产业化空间和深度开发潜力。2023 年 12 月 27 日,康向阳团队将‘京仲 1 号’等 8 个京仲系列三倍体新品种在杜仲南部栽培区的品种权,转让给广西八桂种苗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转让费总计 8000 万元。具专业优势的企业及其资本加入杜仲新品种繁育和开发,必将为杜仲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强劲的动力。
  “花痴”杨玉勇的芬芳事业。云南昆明杨月季园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玉勇是痴情于花的东北汉子,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98 年,为把鲜切花产业做大,他选择来鲜花大省云南发展。杨玉勇带人跋山涉水深入绣球属植物原始生境,走遍全国各地进行采集,构建了目前国内绣球属植物活体保存最大的资源圃之一。从育种目标设定、杂交组合选取,再到田间管理和采收,20余年绣球育种研发从未间断。2015 年 12 月,公司‘青山绿水’‘花团锦簇’等 9 个绣球花新品种率先获得了国内的知识产权认定,填补了国内绣球属植物新品种空白。在绣球新品种推广上,公司实现了国内和国外市场两条腿走路。在国内,公司授权农户和部分企业种植,低价收取一定费用。对授权的下游公司,生产面积涵盖四川、重庆、贵州、上海、江苏、浙江、河南等省 ( 自治区、直辖市 )。目前,公司已获欧盟新品种权 4 个,扭转一直以来我们给国外育种商交品种权费的局面。公司在云南省保守估计有 6000 余亩的绣球推广成效,按一亩 8 万元保守估计,产业大约可增收 4.8 亿元。绣球成为杨月季公司目前在花卉育种和产业化推广中最为成功的花卉品类之一。

资料来源2024中国林业和草原植物新品种与知识产权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