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西被列为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以来,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林改四问”,按照巩固主体林改“三定”成果、做好“三活”文章的总思路,在全国率先建立“五级林长抓林改、多支队伍齐上阵、两大行动抓落实”的“林长+林改”工作机制,形成了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制度等10多项全国首创经验做法。
坚持以“三权分置”为牵引,放活山权
改革之前,家庭承包期将近,经营主体心里没底,资本不敢进山入林。集体林地“一家三五亩、一山七八主”的林权碎片化,“巴掌山”难以成为“规模林”。江西始终以深化集体林地“三权分置”为突破口来破题,做到“三率先一首创”。
在全国率先开展延包试点,让林农吃下长效“定心丸”。在广昌县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创新“八步工作法”,稳步推动延包登记齐步走,确保集体林地承包权长期稳定。全省共完成合同签订873.74万亩,占全省应延包面积的74.4%,广昌县集体林地延包成功入选全国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
在全国率先建立林权管理服务系统和林权数据库,创新“落大宗发小证”“三维指界”“收益权量化到户”等举措,妥善化解林权历史遗留问题44.56万宗。
在全国率先实施适度规模经营省级财政奖补政策,鼓励支持通过入股、合作、托管、互换等形式流转林地经营权,推动林地适度规模经营。全省培育林业规模经营主体5988个,流转集体林地3100万亩,占全省林地的20%。余江区的“八村联建+收储林地经营权”和瑞昌市的“村级托管+流转”成效明显。
同时,在全国首创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制度,成为全国较为成熟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典型。 这一制度把林下经济、林业碳汇、森林康养等非木质化利用收益权,以及林地入股、托管、合作的收益权量化到户,纳入林业经营收益权证登记范畴,让林业经营可确权、可流转、可交易、可融资。目前全省共颁发收益权证2301本、面积90.02万亩,发放收益权质押贷款12.01亿元,资溪、德兴等88个县出台了《林业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
坚持以“放管有度”为保障,激活林区
改革之前,人工商品林采伐手续繁、耗时长,松材线虫病除治投入大。公益林占比高,林农守着林子拿补贴不能生产经营。国有林场内生动力不足,对周边集体林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乡镇林业站撤并后,林业基层“腿短人少”,服务林农能力弱化。针对这些问题,江西创新提供了一系列科学完备的“改革政策工具箱”。
落实优化林木采伐政策,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西省集体人工商品林采伐告知承诺制审批指南》《江西省林木采伐按面积审批指南》《江西省简明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模板(2025版)》等文件。放活林木处置权,林业经营主体实现了自主确定采伐年限、自主确定采伐量、自主确定采伐方式,“林农的意愿、市场的需要”得到真正体现。2025年1—8月,全省集体林占限额发证采伐量为246万立方米,同比增长9%。全省各地启动编制简明森林经营方案890余份,抚州市审批预防性除治松木59.65万亩,资溪县办理直服用地审批54宗。
同时,通过全省林长制数字管理平台和构建“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联动机制,持续压实森林资源监管责任,确保了“放有温度、管有尺度”。
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西省优化调整公益林的指导意见(试行)》《江西省公益林合理经营利用工作指引(试行)》,在森林生态区位不重要、生态状况不脆弱的公益林中,选择立地条件较好、交通方便、水源丰富的林地调出公益林范围,用于培育大径材,发展林下经济、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业态,全省已优化调整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51.96万亩。金溪等县通过创新“以规定库、以库定用、以用定调”和“预调出库、预使用库”的“三定两库”模式,释放出林业发展空间,唤醒了“沉睡”的青山。
创新国有林场联农带农机制,安远县的“场村共建”和崇义县的“国有林场+民营林场”等联营共建模式,示范带动集体林经营发展,全省累计带动集体林参与国有林场联营面积达910万亩。万载、湘东等20个县创新出台国有林场差异化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激发了国有林场内生动力。
在改革中,鼓励各地以乡镇为片区设立林业服务中心、林业工作岗,解决基层林业管理服务弱化等问题。目前,全省共有70个县单独或分片区组建林业服务中心、30个县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明确专人专岗承担林业服务工作,初步形成覆盖全省的林业基层服务体系,打通了服务林农“最后一公里”。
坚持以“产业兴旺”为抓手,谋活利民
改革之前,林业产业大而不强,“样样有、样样小”,缺龙头、缺链条。林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门槛高,生态产品存在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四难”问题。江西创新构建“3+N”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以油茶、毛竹、林下经济三大产业为重点,根据各地林业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特点,同步发展木竹加工、家具制造、香精香料、森林旅游等N个特色产业,推动集体林业大县发展“一县一业一品”。
全省已启动建设油茶、木竹加工、森林食品、家具制造、香精香料等特色产业园35个,森林可持续经营产业示范带67条,发展油茶林面积1693万亩、竹林面积1765万亩、林下经济面积3979万亩,全省林业总产值达7130亿元,同比增长9.7%。2024年,林业为林农带来可支配收入3031元,同比增长5.6%,老百姓“天天有事做、月月有收入”。林业已经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山区群众迈向共同富裕的绿色引擎。
健全林银、林保协同机制,创新林下经济、林业碳汇、森林康养、公益林、天然林等收益权质押贷款,和油茶、中药材、林业碳汇、古树名木保险等“一行一品”绿色金融产品,让林业产业进入了“保险箱”。目前,全省累计发放林权贷款393.72亿元、余额206.11亿元,公益林、商品林、油茶和中药材保险投保面积1.4亿亩、保额1255.87亿元。在全国率先建立林权收储担保运营机制和奖补政策,筹措林权收储资金12.9亿元,收储碎片化林权155.42万亩。设立担保保证金2亿元,落实代偿收储担保贷款10.69亿元。吉水县创新推出独具特色的“百福·香料贷”,贷款资金达2.45亿元。
创新开展CCER造林碳汇项目开发和林业碳中和试点,乐安、南康等10个县的256.54万吨CCER造林碳汇项目在全国平台公示,武宁、崇义等4个县开发的1.69万吨地方公益性林业碳汇在赣林碳抵消平台登记。依托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在全省34个县创建了林业生态产品县、乡“交易场景”,全省累计交易额达150亿元。满目的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成为金山银山。(杨皓)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9-18
关键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林长+林改 林业经营收益 权证制度 林权管理 林业产权 林下经济 林业碳汇 森林康养 公益林 天然林 江西